三藩之乱,吴三桂占据中国半壁江山,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晴空谈史 2024-12-27 13:01:24

三藩之乱中,吴三桂毫无疑问是绝对的主力,8年的反叛之旅,使得吴三桂从地理上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甚至在反叛初期,吴三桂的攻势十分迅猛,哪怕身处北京的康熙都感到了惧怕,乃至想好了退路。

三王之中,吴三桂的实力最强,反叛时还有众多的地方势力响应吴三桂的号召,但吴三桂在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况下,还是败了。

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让吴三桂由盛转衰,一败涂地。

皇太极在东北登基之时,曾册封过三顺王,此时还没有吴三桂的事。

吴三桂后来叛明投清之后,才获得了平西王的称号,按说应该有四藩才对,只不过,后来恭顺王在与南明作战时被杀,所以,才有了三藩而不是四藩。

纵然吴三桂等人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依然改变不了清朝对他们的戒心。

任何一个异姓王,特别是满族人最忌讳的汉人王,都不会捞一个好下场,吴三桂等人也是如此。

1673年,蓄谋已久的削藩工作终于开始了。

面对康熙递过来的刀,吴三桂等人纵使再有不满,也必须做足了表面文章。

三藩纷纷上书表明支持朝廷的决定,但吴三桂与耿精忠却在背地里小动作不断,准备发动叛乱。

只有尚可喜是真正想要返回东北老家,他并无反叛之心。

举起反清旗帜之后,吴三桂在初期的攻势十分迅猛,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区域都被吴三桂占领,各地也纷纷响应吴三桂的号召,使得他的队伍逐渐壮大。

面对如此局面,北方的康熙也感到了沮丧,十分担心吴三桂继续北上。

可握有明显优势的吴三桂,却在此时选择在长江沿岸建立防线,放弃趁热打铁,继续攻击。

这反而给了康熙反应时间,他首先肢解了吴三桂集团的内部,明确做出了只杀吴三桂,不追其他人的责任的承诺。

然后,集中兵力攻击两湖防线,分隔吴三桂与耿精忠的联络,然后逐个击破。

进入1678年后,吴三桂也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在过了一把皇帝瘾之后就死去了。

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在1681年被平定。

笔者根据吴三桂与康熙两人的表现,总结出了三藩之乱失败的三条原因。

一是不得民心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1673年,吴三桂打响了反清的第1枪,此时天下百姓已经进入了安稳的恢复阶段,对于战争、战乱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

虽然,满人两任皇帝的统治也不得人心,但相对于战乱,百姓的选择还是要安稳的。

这个时候贸然起兵反清,除了居心叵测、谋求利益的人以外,很少会有百姓跟随吴三桂作乱。

而且,吴三桂的身份也极其敏感,他本是明臣明将却选择投靠清朝,现在要举起扶明的大旗,这又怎么能够说服众人?

另外,三藩在各自的地盘内实行的赋税政策以及圈地行为,同样伤害了当地百姓的心,横征暴敛是三藩的一个共同特征。

这样的人一旦得了权,全国百姓又会有什么样的好日子过呢。

二是三藩集团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

三藩之乱,看似起因清朝的削藩举动,但三藩都有各自的小算盘,背地里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

只是,清朝的撤藩令把他们临时的捆绑在了一起,这一点从吴三桂的起兵造反就可以看出。

本来是说好的三家一同出兵,没想到吴三桂率先而为,在没有通知与商量的前提下就单独起兵。

幸好耿精忠与他有同样的追求,便草草的跟随吴三桂行动,不然联盟还没有行动,就已经胎死腹中了。

除了这两个王爷以外,广东的尚可喜对于起兵持坚决的反对态度。

不仅反对他,还多次向康熙表明忠心,这严重拖慢了三藩的攻击进程和声势。

即使尚之信夺了自己父亲的权利,也无济于事。

除了三个王爷之间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以外,三个藩王手底下的将军同样心怀鬼胎,他们表面听从三藩的指令,但背地里却于清朝藕断丝连、眉来眼去。

三是康熙成功利用了吴三桂的拖延症。

前文提到,吴三桂在前期的作战十分顺利,顺利到他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只要此时吴三桂迈过长江,那么,北方给他拿下也不是不可能。

但吴三桂清楚,自己的兵马适合南方的山地作战,一旦进入北方平原地区,满汉八旗足够他喝一壶的。

这也就有了吴三桂在长江建立防线的后事,但吴三桂的拖延恰巧给了康熙机会。

清朝的兵马从北方各地源源不断地涌向了湖北,与湖南的吴三桂打起了擂台,双方互相对峙,谁也不敢有所行动。

与吴三桂对峙的同时,清朝的兵马又出现在了江西、浙江,耿精忠一下子被孤立了。

三藩联盟从地理上被分割了,等到西北王辅臣被平定之后,吴三桂彻底被清军包圆了。

两广、江西、两湖,甚至陕西方向都出现了清朝的兵马。

失败,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基于上述三点原因,纵使吴三桂再努力也难以成功,而且吴三桂只适合做一个征战的将领,却不是一个统辖全局的帝王。

0 阅读:36

晴空谈史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