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冒死从菲律宾偷回一根藤,救下几亿中国人,改变了中国人的餐桌

史纪奇闻 2025-01-25 12:58:00

在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沿海地区频繁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土地荒芜,颗粒无收。

百姓们四处逃荒,甚至有人饿到啃树皮为生。

就在这个绝望的时刻,一位名叫陈振龙的商人从菲律宾带回了一种神奇的作物——甘薯,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

陈振龙是福建长乐人,年少时便展露出非凡的才智。

他虽然中了秀才,但对科举仕途感到厌倦,转而投身商海。

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家族的支持,陈振龙往来于中国和菲律宾之间,积累了大量财富。

在菲律宾期间,他发现当地人种植着一种名为“朱薯”的作物,这种作物产量高、易于种植,生熟皆能食用,深受当地人喜爱。

陈振龙意识到,如果能把这种作物带回福建,或许能解决家乡的粮食短缺问题。

然而,西班牙殖民政府为了垄断甘薯的种植,严禁任何人将薯种带出境,违者将面临严厉的惩罚,甚至死刑。

面对如此严苛的禁令,陈振龙并没有退缩。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冒险,更是一次拯救家乡百姓于水火的义举。

第一次尝试时,陈振龙将甘薯藤藏在行李中,结果被海关发现了。

面对质问,他急中生智,佯装毫不知情,宣称是他人蓄意栽赃陷害,最终侥幸脱逃。

第二次,他把红薯藤编成篮子,放了些海鲜来遮盖味道,但还是没能逃过老练海关的眼力,这次他遭受了一顿毒打,身心俱疲。

两次失败的经历让陈振龙意识到,常规的藏匿方法根本无法通过海关的检查。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更为巧妙的方法:将薯藤细致地编入船上的缆绳之中,并涂抹一层淤泥,使其与船上的其他部件浑然一体。

经过漫长的七天七夜的海上航行,陈振龙终于带着这颗珍贵的种子回到了家乡福建。

回到福建后,陈振龙小心翼翼地将薯藤栽植于自家院落,悉心照料。

几个月后,薯藤上挂满了果实,他乐坏了。

他明白,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成就,更是家乡父老寄予厚望的象征。

当时,福建再度遭受旱灾,田园荒芜,颗粒无收。

陈振龙赶忙将甘薯的情况告知福建巡抚金学曾。

金学曾深知甘薯的诸多益处,立即着手安排在全省推广种植。

由于甘薯易于种植,产量高,很快就成为了福建百姓的重要食物,有效缓解了饥荒。

为了纪念金学曾的贡献,福建人民将甘薯称作“金薯”。

陈振龙深知,仅凭他一人之力,无法将甘薯推广到更广阔的地区。

于是,他将种植技术传授给子孙后代,激励他们把甘薯推广至全国各处。

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承继父志,竭力推广甘薯种植。

他不仅将甘薯种植之法及其益处写成信函呈给金学曾,还亲自试种并推广甘薯。

在他的努力下,甘薯在福建迅速普及,成为当地百姓的重要粮食作物。

陈振龙的孙子陈以柱则把甘薯种到了浙江,在鄞县成功试种,并手把手教当地人如何种植。

他还把薯种和种植方法传授给莆田人徐缓,徐缓又将甘薯带到了江浙一带种植,进一步扩大了甘薯的种植范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甘薯的种植范围从福建扩展到了长江流域。

根据四川地方志的记载,四川的甘薯也是由陈世元的朋友引进并推广的,这表明陈世元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他的家族和地域,辐射到了更广阔的区域。

陈世元的三个儿子陈云、陈燮、陈树继承了父辈的遗志,将甘薯引入河南、河北、北京等地。

陈氏家族七代人前赴后继,将甘薯的种植范围从福建沿海扩展到了大半个中国。

甘薯的传入与普及,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变化。

饥荒得以缓解,粮食安全得以保障。

甘薯好种,收成好,生命力强,即使在不好的土地上也能长得不错。

在那个灾荒不断的年月,甘薯成了大家的主食,很多地方的人差不多都是靠它活下来的。

它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社会的粮食安全水准,使更多人免遭饥饿的困苦。

甘薯的推广还推动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甘薯对土地的适应性极强,即便某些土地原本不适宜种植其他作物,却也能够用于种植甘薯。

这使得一些边远地区、山区以及贫瘠的土地得到了开发,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明清时期是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甘薯广泛种植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著名历史学家夏鼐在《略谈番薯和薯蓣》一文中指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与甘薯的引进息息相关。

尽管领土扩张、耕地增加和税收调整都促进了人口增长,但引进甘薯可能才是关键因素。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口数量日益增多,粮食需求也随之攀升。

甘薯作为一种高产的粮食作物,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前,我国甘薯产量位居全球首位,占据了全球83%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甘薯扮演了关键角色。

陈振龙家族数代从商,但他们始终心系百姓生活。

他们致力于推广甘薯种植,惠泽众多民众,厥功至伟。

他们的成就常被人们与神农、妈祖相提并论,其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清代中期,福建福州、福清等地建起了报功祠,主祀金学曾,而陈振龙、陈经纶、陈世元父子得以配享。

1834年,福州人民为了纪念陈振龙和金学曾推广甘薯的功绩,在乌山修建了“先薯亭”。

亭子里挂着一副对联,夸赞陈振龙在饥荒年月救了民命,功劳能跟神农氏相提并论。

1957年,福州市人民政府重修先薯亭,以志纪念。

1962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赴福州考察时,特意查阅《金薯传习录》,并撰写《满江红——为红苕传入中国370年而作》,以此表达对陈振龙引种甘薯的钦佩之情。

如今,甘薯已经成为中国餐桌上的重要主食之一,被誉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物”。

当前,我国稳坐世界最大甘薯生产国的交椅,甘薯种植面积在世界上占比超70%。

这一切,都要感谢陈振龙和他的家族,他们用七代人的接力,将这颗小小的种子带到了中国,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甘薯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种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更是一个关于希望与传承的故事。

陈振龙和他的家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社会变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事迹,既彰显着家族传承,更体现出中国人民面对困境时的智慧与韧性。

今天,当我们品尝着甘甜的红薯时,不妨想起那位勇敢的商人,他冒着生命危险,只为给家乡带来一丝希望。

0 阅读:34
史纪奇闻

史纪奇闻

李俊豪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