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央视将《西游记》拍摄任务交给杨洁时,所有人都盯着"孙悟空"这个灵魂角色。彼时的影视圈,猴戏传承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张万春擅勾脸彩绘,南派六龄童精于身段表演。杨洁最初属意北派传人张万春,却在试妆时发现油彩与头套无法兼容,只能放弃这位京剧名角。
转机出现在董志华身上。这位出身中国戏曲学院的武生,棍法堪称一绝。杨洁带着剧本上门时,却撞见董志华正在排练《大闹天宫》——他已被另一剧组预定。接连碰壁让剧组陷入停滞,场记回忆:"导演急得在宾馆烧坏两台打字机改剧本。"
绍兴猴戏大师章宗义的到访改变了一切。这位"南猴王"带着装满猴戏道具的行李箱直闯剧组,箱底压着儿子六小龄童的练功照。面对杨洁的质疑,他当场表演了一段无实物猴戏:抓耳挠腮时指节作响,怒目圆睁时瞳孔震颤,连喝水的吞咽声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被震撼的杨洁给出试镜机会,却开出严苛条件:需在无配乐情况下,十分钟内展现猴子的喜怒哀乐。试镜当天,六小龄童用父亲特制的猴毛头套遮住600度近视镜,手持可伸缩金箍棒,在没有威亚保护的情况下完成"大圣出世"经典片段。杨洁在回忆录中写道:"他眨眼时眼中有火,这是戴美瞳都演不出的灵气。"
进组后,六小龄童的挑战才真正开始。为克服近视导致的呆滞眼神,他每天盯香烛练聚焦,在哈尔滨零下20度片场坚持不眨眼,直到眼泪结冰碴。武指林志谦透露:"他设计出猴子挠痒十八式,每式对应不同情绪,连指关节弯曲角度都精确计算。"
最危险的当属水帘洞戏份。在贵州黄果树瀑布拍摄时,六小龄童被激流冲走三次,最后一次撞上岩石昏厥,醒来第一句话却是:"刚才翻滚的姿势够不够猴性?"这种玩命精神,让他成为全组唯一没用替身的演员。
《西游记》播出后,"关系户"质疑铺天盖地袭来。六小龄童始终记得父亲教诲:"猴戏传了四代,到你这是要断还是续?"为此,他拒绝所有商演,在山西五台山闭关三年研究猴戏文献,整理出《猴戏表演十二要诀》。
2016年中美合拍《敢问路在何方》流产事件,意外揭开当年真相:好莱坞特效团队曾想用动作捕捉技术替代传统猴戏,被六小龄童严词拒绝。他在采访中坚持:"孙悟空的魂在戏曲身段里,AI演不出齐天大圣的气节。"
39年过去,横店每天仍有数十个"孙悟空"在拍摄。有的戴着万元定制头套,有的用着高科技动态捕捉,却再无人能复刻那双火眼金睛。在六小龄童绍兴故居的练功房,斑驳墙面上留着他手书的戏训:"演猴不是猴,演人是真猴。"这或许正是经典的奥秘——关系的门可以敲开,但门后的修行路,注定要独自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