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若干政策措施》立足于强化资金、人才、用地等要素供给,从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优质企业、打造应用场景、培养引进人才、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12条“干货”政策措施,力争实现“六个一批”,加快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
1
攻破一批核心技术
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旗舰项目、重大专项,在上述领域部署攻关任务,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重点项目,省财政按规定给予配套奖励;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省财政按规定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2
培育一批优质企业
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该领域获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在省级支持的基础上再“加码”,鼓励地市给予奖励,省财政进一步按照地市奖励资金1∶1予以激励;设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领域,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投融资支持,并对重点项目开通“绿色通道”,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3
部署一批高能平台
每年择优支持一批开源社区和开源生态中心,每个给予最高800万元资助;推动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打造广东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
4
打造一批应用场景
突出人工智能、机器人在重点领域应用赋能,组织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教育、医疗、交通、民政、金融、安全等领域广泛拓展应用,组织开展“机器人+”行动,围绕工业、农业、城市管理、医疗、养老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挖掘开放应用场景;依托重点产业集群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试点,每年择优支持工业领域大模型和应用解决案例,每项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
5
选拔一批优秀人才
把吸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所需人才作为“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重中之重,支持企业引进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创客广东”大赛、“越来越好”国际设计大赛中设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有关专项赛,通过大赛选拔人才,强化技术交流合作。
6
完善一批法规制度
积极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对主导制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分别给予资助,探索创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监管沙盒”等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联合实验室;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立法,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据透露,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更是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广州“网捕机器狗”可一秒锁敌,是全国首款“AI+电磁科技+机器人”融合产品。
现场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
广东省副省长王胜介绍,广东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最齐全、生态最完备、应用场景最丰富的集聚区,兼具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市场应用等多方面优势。
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鹏城实验室建成全国首个全面自主可控的E级智能算力平台,光明实验室建成全国首个昇腾生态研究院;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在工业机器人产量方面,广东已经从2019年的4.47万台(套)增长到2024年的24.68万台(套),自2020年起,广东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初步建立涵盖“大脑—五官—肢体”的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
单个外资项目最高奖励1.5亿元
广东省商务厅副厅长孙斌透露,为吸引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在内的全球跨国公司投资广东、扎根广东,按照广东新一轮的外资奖励政策办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单个外资项目在政策实施期内最高可按照3%奖补比例,封顶1.5亿元进行奖励。
即将举办的第137届广交会第一期将增设服务机器人专区,遴选46家机器人企业参展,其中广东企业16家,产品涉及多个服务领域的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展示人工智能最新发展成果。另外,接下来还将在欧美、东盟、中东、中亚、拉美、非洲以及中国港澳地区等重点市场实施“粤贸全球”7大专项计划,组织332场境外展会,带动近3万家次企业出海,其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关展会40场,对企业参加“粤贸全球”的展位费给予支持。
近年来,广东先后评选了三批共6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同时已开展广东省第四批总部评选。对符合条件、认定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企业,当年内达到入资额有关标准,可获得一次性500万元奖励。
2024年10月,图灵新智造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工厂正式在广州运营。
安排“制造业当家”相关资金262亿元
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李树林介绍,2025年,省财政年初预算安排涵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在内的“制造业当家”相关资金262亿元。
李树林表示,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重点项目,将给予配套奖励,“省财政每年安排了100亿元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各行业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欢迎更多项目积极申报。”
声音
广东企业这样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优必选
人形机器人首次批量进入汽车工厂
刚刚过去的3月,东风柳汽宣布将于其汽车制造工厂内部署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并计划在上半年完成,应用于汽车整车制造。这是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入汽车工厂。
顶着“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光环的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与多家车企宣布合作。其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在汽车工厂主要进行智能搬运、智能分拣、智能质检、螺丝拧紧、零件安装等任务的实训,是全球最多进入工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
优必选创始人兼CEO周剑预计,今年优必选的目标是生产约1000台人形机器人(不包含情感陪护人形机器人),全部进入客户的真实场景采集更多数据,为下一步更大的发展作准备。
●美的
“美言”助力AI全场景应用“遍地开花”
今年3月初,美的家用空调推出了全球首款DeepSeek空调,可以在进行深度学习推理和决策的基础上,融合温度、湿度等多维感受,主动适应不同家庭和不同人群对好空气的需求。较早前,美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品牌WISHUG的首款综合型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小惟”上市。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美的正试图借助家居领域语言大模型——“美言”和Agent技术,让智能家电变成更懂用户的“机器人”。
在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IO张小懿看来,未来家居中人工智能将从一个执行简单任务的数字孪生体,进化为一个更加智能的“数字大脑”,为用户管理包括水、空气、健康、能源和营养等在内的全方位生活需求。
●雷鸟
推动AR眼镜从实验室到消费级跨越
随着5G、AI、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AR眼镜正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雷鸟创新率先布局AI+AR技术和产品,其创始人兼CEO李宏伟介绍,雷鸟已实现全彩Micro LED光波导AR眼镜量产,其中,光刻刻蚀光波导可将彩虹纹抑制率控制在95%以上,而空间计算核心算法(SLAM)能够在4nm芯片上完成的本地化部署。
此外,雷鸟创新正在推动AR眼镜从“工具属性”向“基础设施”演进。李宏伟说:“我们希望通过AR眼镜改变全球10亿人的生活。”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敌 陈学东
■图片:新快报记者 郭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