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的老照片|难忘骑鲸蹈海的青春岁月

金逸晨来了 2025-02-24 10:44:21

阅兵现场

每每打开相册,看到这张拍摄于40多年前的黑白照片,总能想起年轻时在海军潜艇部队战斗与生活的情景,曾经和战友们一起骑鲸蹈海,在黛黑色的海底世界留下许许多多的航迹。那段记忆永远镌刻在心灵深处,不知多少回在梦中遨游在祖国的蓝色海洋。1982年10月30日,我和当时宿迁籍的战友吴良才、肖顺生、张成群、冯山5个人被录取为海军潜艇兵。和全县700多名新兵不同的是,他们是直接前往军营的,而我们第一站则是去青岛海军潜艇学院学习。我们经考试后被分为不同专业,除了其中一人中途改为陆勤兵去了海军某机场,剩余4个宿迁籍战友学完规定课程毕业后,被分配到不同的潜艇部队。我所在的北海舰队某潜艇部队230潜艇,我是唯一的宿迁人。记得刚到潜艇上不久,上级命令我们所在的230潜艇官兵准备迎接中央领导人检阅,究竟是哪一位中央领导,部队上下守口如瓶。阅兵那天,潜艇挂满彩旗,首长检阅时,官兵们各自站在指定的位置,按照张治新艇长的口令敬礼或礼毕。阅兵即将开始时,我们才知道是胡耀邦总书记陪同朝鲜国家最高领导人金日成来到我们潜艇部队视察。作为刚上艇不久的新兵,能遇到这么个机会真是激动不已。记得张治新艇长在阅兵前动员说:“大家都给我精神点!”两个国家两位领导人的身影映入我们的眼帘,他们步履矫健地从潜艇码头红地毯上走过,只听张治新艇长发出响亮的声音:“敬礼———!”我们圆满顺利地接受了检阅。这张老照片,就是当时的定格。几天后,我们每一位官兵都拥有这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打那以后,我们每次出海训练,战备包里都会珍藏着这张照片。记得那是1984年4月17日,我们所在的230潜艇接受一项新的任务,就是一次性潜入水下远航,31昼夜过后在指定海域浮起,中途不允许浮出水面。我们潜艇带着足够的给养起航了,和很多同艇战友一样,大家各自都会带上家信和照片,寂寞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潜艇航行到指定海区,战斗警报拉响,张治新艇长命令:“速潜!”因为我当时在视觉通信岗位,是最后一个进入舱室的人。等我来到潜艇舱室,顿感潜艇正在下潜。几秒钟后,这个近80米长的庞然大物已经定深在水下25米航行,水下远航正式开始了。我的潜艇部队地处东北,4月乍暖还寒,海水温度只有7摄氏度,艇内温度也较低。在向南航行四五天后,海水温度达到25摄氏度,加上艇内机械运转温度升高,密闭的舱室里仿佛到了夏天。31个昼夜,潜艇里经历了春夏秋冬4个季节。远航途中除了有两次短暂潜入海底休息,潜艇一直在若干个海域水下7.5米至260米之间的深度航行。5月17日,完成水下远航规定的所有训练科目后,潜艇回到一个月前下潜海域安全浮出海面。记得在潜艇返航进港时,广播器播放苏小明演唱的歌曲《妈妈,我们远航回来了》,真有不少战友在淌眼泪,包括张治新艇长也眼圈发红。那次远航最难忘的,就是连续出了31期《水下战报》。张治新艇长在远航之前就给我和另外两位同年兵下达命令,就是在训练之余负责采编《水下战报》。他要求我们要利用《水下战报》这块小阵地,在远航中鼓舞官兵士气,丰富官兵们的水下文化生活。我们分工明确,我和周进华负责采访组稿,杨华田负责刻蜡纸。报头4个字是在岸上就印好了的,红色隶书,带上油印机,我们每天晚上8点之前,就会编好一份当天的《水下战报》发到各个舱室。办报过程中,张治新艇长总是很关心我们,记得他说过:“你们好好写,今后可以在《人民海军报》上发表文章。”果不其然,我后来竟然成了部队专职新闻工作者,被抽调到支队政治部兼任新闻干事,还被海政宣传部借用过,多次参加重大军事演习及核潜艇试验训练报道。

潜艇码头

值得骄傲的是,张治新艇长调离230潜艇后,到国防大学深造,后来担任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直到我1996年转业前,他一直喊我“小徐”。每每他在《人民海军报》《潜艇学术研究》《政工学刊》等报刊上看到我的文章,这位老首长总是给予鼓励。记得在一次聚餐时,他当着几位师团干部的面说:“小徐是我手下的兵,是办《水下战报》出身的,今后可以走新闻报道的路子。”回想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历程,与张治新艇长的教诲密不可分,也许是他决定了我的人生。回想自己14年的从军经历,难忘那次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难忘和战友们同舟共济,更对自己将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蓝色海洋而无怨无悔!

0 阅读:2
金逸晨来了

金逸晨来了

金逸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