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十三载》张亦驰:他因《流浪地球》出圈,却也曾被骂上热搜

侃人吃瓜记 2023-04-17 17:23:31

《尘封三十载》平稳“落地”了,根据大结局来看,是能挽回迷雾剧场的声誉的。

但最后两集温情有余,倒是缺了不少锋芒。

相较而言,22集更引人深思,尤其是其中小人物的悲剧所牵连的整个时代的大趋势,让人唏嘘不已。

“武小文”是个不折不扣的盘踞于社会底层被压得喘不过气的悲剧性人物。

22集,他揣着汽油桶烧毁了曾经心心念念想夺回的被国家收走的房子,但连带着自己也被焚烧殆尽了。

表面上看,那是激进的卫峥嵘为了查案,一次次给武小文施压,把他逼上了“梁山”。

但其实,那只是一个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他彻底失去了做人的所有希望。

这个角色很值得深挖。

前两集,他是溜墙根“勒索”警察的混混“瓜皮”,对警察有着深深的怨愤。

表现出来的是混不吝,极端和偏执,内里却是极强的自尊心和自卑心。

在时代洪流面前,所有人都如螳臂当车。

父亲被错误当成了“不良分子”,家里房子被收走了,好不容易给予平反了,说要归还房子,但房子却被住户霸占了,一直也没能要回来。

因为这,父亲被气死了,这个房子一直是武小文的心结。

一直索求无门的他对警察,甚至所有公权力者积累了不少愤懑。

这也导致了在别人面前都有礼有节的他有了两副面孔。

他来自书香世家,画画也有一手,书法也让人惊艳,不在警察面前的他是一个大众颇为认可的文具店老板。

武小文本可以拥有一个顺遂的人生,但因为房子,他陷入了偏执。

他恨,恨自己对不起列祖列宗,恨自己无能,恨世道在欺负他,恨连警察也欺负他。

最后想着“烂命一条”“破罐子破摔”,干脆就鱼死网破了。

在大火里,他终于赶走了一直霸占着的住户,房子也“回到”他手里了,但他也自焚了。

看到武小文在大火里的挣扎,心里一阵悲凉和唏嘘。

这个角色着墨不多,但很丰满,有很强的批判意味,你甚至不能细想,因为一深思就免不了心生绝望。

角色的灵魂需要演员这一个载体。

“武小文”的扮演者“张亦驰”在表演上是可圈可点的。

这个32岁的男演员值得深挖。

但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就发现原来他有不少出圈角色。

《流浪地球》里的“程序员之光”李一一;

《司藤》里乐观善良的颜福瑞;

《暗恋橘生淮南》里痴情也深情的张明瑞;

《流淌的美好时光》里一往情深的段子手杜度;

《青春集结号》里仗义豪爽、张扬跋扈的旁尔;

《黏人俱乐部》里生活困顿,变卖祖宅的钮轱辘·韵斗;

《火锅英雄》里暴力狂妄的银行劫匪沙僧;

《使徒行者2》里极端嗜血的杀人魔Demon......

有意思的是,他的演技是非常有争议的。

他曾因演技一夜成名,也曾因演技被骂上热搜,甚至至今仍被钉在耻辱柱上。

原先,张亦驰是想做导演的,起码是在大学以前。

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里,他中学就读于北京市101中学。

身边最不缺的就是学霸,那段时间,张亦驰觉得平庸的自己没有一点存在感。

“你生病一个礼拜,没去上学,同学和老师都没人知道,也没人发现你不在,这种感觉让我特别难受。”

他不接受自己的平庸,甚至因此而恐慌。

戏剧拯救了他,成为了他的光,也让他发光。

学校有一个英语剧展演,戏剧社的人找到他,跟他说:

“看你还挺活泼的,我们表演缺一个角色,你来试试吧。”

懵懵懂懂的,张亦驰去了,演了一棵树,一棵控诉着人类种种破坏环境恶行的树。

在大张大合激烈的控诉中,张亦驰释放着自己一直以来压抑着的郁郁不得志。

全场人都听到了他的声音,他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演出结束,大家都记住了这棵“狂野的树”。

在戏剧里,他找到了自己也释放了自己。

后来,张亦驰参加了课本剧大赛,编了一个叫《死神在树下》的短剧。

在树下发现了一堆金子,本是朋友的两个人双双被欲望吞噬,最后彼此谋害,丧命于树下。

又演又导的张亦驰在台上是又喝又闹,舞台上撒的还都是真钱。

“什么都不知道,就是狂干,整个舞台都要烧着了一样。”

在场的学生沸腾了,教导主任却不干了:

“怎么可以在台上喝酒?这太不像话了。”

张亦驰挨训了。

巧的是,刚好路过校长却对他大为认可:

“不错,真棒。”

这四个字为他免了责,更让他更执着于戏剧。

高考,没有走艺考路线,张亦驰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系。

但他的导演路线也随之终结了。

张亦驰发现自己再没能导出比16岁的时候做出的《死神在树下》更好的作品了。

因为他知道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了,找不回第一次的不藏拙、不怕错的不知者无畏了。

更重要的是,张亦驰更痴迷于当演员。

尤其是21岁那年他参与了微电影《北京梦太奇》,还夺得了“首届北京高校联合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

可毕业之后,他却陷入了停滞,试戏次数少得可怜。

张亦驰成了一名话剧演员,在《东北往事》《窝头会馆》《飞行日记》《破阵子》《送菜直升机》等戏剧中磨练自己。

在他心里,话剧是演员的立身之本,在演出的时候常常需要不断判断观众的反应从而来调整表演的节奏。

一场戏下来,演员很受滋养。

日积月累中,张亦驰迎来了自己的机会,跟着电影《流浪地球》一起飞升了。

见郭帆导演之前,他对所有东西都一无所知,只知道是去试一个戏。

甚至跟导演的交流过程都显得很“不顺利”。

从开场白看都感觉”没戏“了:

“你喜欢科幻片吗?”

“我不喜欢。”

“哦,我们要拍一个科幻片。”

试戏的时候也很“毫无戏剧性”。

导演让他数数字,怎样都可以。

然后张亦驰报出了一串自己的电话号码。

完全靠的是肌肉记忆,没有任何戏剧上的发挥。

但郭帆导演还是要了他,张亦驰成了李一一的最终人选。

而后来的一件事儿也让郭帆十分庆幸当初的选择。

李一一是一个程序员。

张亦驰习惯于为自己的角色设计细节。

他觉得李一一需要一个舒缓自己压力的方式。

在自己于脑海中架构的表演素材数据库里,张亦驰找到了一个工具——骰子。

还为其设计了一个类似“21点”的一个游戏。

这是阅片无数之后的演员直觉性的一个东西。

平常,电影组成了张亦驰自己的一个小小世界。

有自己世界的人总有许多孤独的时刻,即使身处一大群人中间,也免不了孤独。

以中有足乐者,不觉身外之物不若人也。

“就像咖啡似的,你觉得苦吗?它很苦,但你的确需要的,而且你每天大量的需要的,它能给你很多精神上的慰藉。”

作为演员需要孤独,那是灵感的来源。

“骰子”这一想法就是从此而来的。

但当他把想法告诉郭帆之后,导演告诉张亦驰,自己的后背忽的一阵发凉,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上帝不会掷骰子”,但人类会。

总之对科幻并无多大兴趣的张亦驰精准地道破了科幻某种“概率”的本质。

“骰子”成了李一一这个角色的神来之笔。

而随着《流浪地球》的低开高走,口碑暴涨,一众无名演员随之“鸡犬升天”。

扮演“李一一”的张亦驰也在此行列中。

一夜之间,他涨粉无数,被称为“程序员之光”的李一一也备受肯定。

但他的“李一一”有多让人喜欢,他的“Demon”就有多让人憎恶。

因为《使徒行者2》里的Demon一角,张亦驰被骂上了热搜,甚至“锋芒”还盖住了张家辉、古天乐、吴镇宇等众大咖。

“Demon”的那抹邪魅的笑容成为了争议点。

部分人觉得契合了在战斗中面部神经受损的心理变态的设定,传达了对嗜血的狂热,对生命的轻蔑,对自己身手的自信自满。

但绝大多数觉得这就是个败笔,甚至让人感觉到严重的生理不适,让人直犯恶心。

张亦驰没有把握好度,演得确实过了。

他擅长角色设计,让角色深入人心,但他功力不足,不能完美消化自己的想法。

尤其是当角色还扁平化,显得十分“背景板”和“工具人”的情况下。

张亦驰表演外放有余,内收却欠佳。

这样看来,他起名的一个插曲似乎就值得玩味了。

本来父母给他起的名字是“张亦弛”的,但登记的时候却阴差阳错变成了“张亦驰”。

一字之差,却意义深远。

“一张一弛”,“张”有“拉紧弓弦”之意,“弛”有“放松弓弦”之意。

而错把“弛”改做了“驰”,也许有了一份“不能太放纵,才能跑得远”的告诫。

看得出来,他是很踏实在做演员的。

要不然也不会不少角色都宛如“毁容般”,明明本人还算看得过去。

但还是少了沉淀,不管是表演经验上,还是心性修炼上。

毕竟,静水方能流深,人稳才能致远。

不过张亦驰还年轻,锻炼锻炼,能做到“闻过则喜”“收放自如”的话还是大有可为的。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

0 阅读:107
侃人吃瓜记

侃人吃瓜记

聊聊那些你感兴趣的人和瓜,欢迎关注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