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和彤宝爸爸带着彤宝去商场转,小家伙说想吃烤红薯,彤宝爸爸去买的时候,我带着她在商场的座椅上休息,同时在这里休息的还有一对小俩口,他们带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宝宝。
睡在婴儿车上的宝宝可爱极了,睁着大眼睛,眼珠转来转去,好奇地观察周围的环境。
小俩口好像在讨论什么搞笑的视频,两个人笑成一团。
这时不知是小宝宝奶奶还是姥姥的阿姨匆匆走过来,看着拿着手机看的两个人有些无奈地说:“天天就知道看手机,孩子被人抱走了都不知道。”
“这不在呢么,又没丢。”
“等丢了就晚了,再说了,孩子需要你们和他聊天的。”阿姨说完,抱起小宝宝逗弄起来,还给他指着商场里的挂饰看。
“聊什么啊,他又不懂!”小俩口低声嘟囔着。
还不会说话的小宝宝真的什么都不懂吗?不,他们懂!我很肯定这个回答。
√1~2个月大的宝宝已经会用微笑和亲近的人示好,我至今对彤宝第一次对我笑时的事情记忆犹新。
有一次吃奶时,她没有急着吃,而是先对着我笑,接着吃了几口,又对着我笑,笑得我心都融化了。
我轻声对她说:“宝宝是在和妈妈笑是吗?妈妈看到了,你可以开始吃了。”
小家伙似乎听懂了,埋头开始吃了起来。
√3个月左右的宝宝,已经可以盯着他感兴趣的事物看了,这时候,如果你拿着绘本给他讲,他会听得很认真。
√半岁后,当大人喊宝宝的名字时,他就知道是在叫他,会做出反应。
√8个多月的时候,宝宝开始有了“怕生”的现象,对待外人的态度会不一样。
√10个月左右的宝宝已经开始学习语言表达了,虽然很多时候发出的声音没有特定的指向。他们还会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需求。
√快1岁时,宝宝就懂与人挥手说再见了。
与小宝宝的交流很重要。一、可以预防孩子以后的社交恐惧。
我有一个同学这个学期开学时,把他家孩子送进了幼儿园,可老师总和他反应说孩子不合群,不和小朋友互动,和老师说话也总是低着头,他问我该怎么办。
其实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孩子本身比较内向,家长保护过度等等。
但是,很少人会想到可能与孩子小时候家长没有足够与他交流有一定的关系。
曾看到过一篇文章,是我在知乎上关注的一位专注早教启蒙、亲子沟通的专家写的,她是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她这样写到: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三岁后,可以有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畏惧交友,或者在认识新环境、新老师方面,有更积极的融入举动。其实有一些做法,我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做起来,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并积极地帮助孩子预防“社交恐惧”,也更快地适应和过渡新的同伴环境。
她说的方法中,就包括与1岁以前小宝宝的交流。
二、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育。
近日,新华社发的一条科普新闻上了热搜,给那些只顾玩手机的父母也是很大的一个提醒。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学者领衔的团队在《发展科学》发表的论文说:
孩子19个月大时掌握的平均词汇量大约是100个,而如果孩子在1岁左右开始牙牙学语时,大人能通过眼神交流和语言回复等方式予以更多积极回应,这些孩子的词汇量会多出约30个。
在宝宝正式开口说话前,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大人与他们的交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积累。
如何与0~1岁的婴儿交流。其实说来,也很简单,主要通过眼神交流和回应宝宝们发出的各种声音。
一、眼神交流。
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是一样多的,不需要字典,却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爱默生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眼神是一个不比语言逊色的交流方式,通过眼神我们可以表达和接收到各种情绪。
在与小宝宝眼神接触时,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喜怒哀乐;同样我们的眼神也可以让宝宝知道爸爸妈妈能看懂或听懂他表达的意思,让他知道他发出的信息得到了回应。
二、回应宝宝。
1岁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宝宝发出的各种声音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但是当我们尝试回应他们时,他们会和你“对话”,这就是最初始的语言交流。
我们会发现,当把差不多大的孩子放在一起时,他们会用眼神、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来互相打招呼。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照镜子,1岁以前的宝宝并不会认为镜子中的是自己,但会把镜子中的自己当成一个玩伴来研究和玩耍。
三、主动和宝宝聊天。
育儿专家们都会说,要和孩子多说话这样对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都有好处,可是如何陪孩子多说话呢?
举个例子,假设要给宝宝穿衣服了:
“小宝宝,妈妈现在要给你穿衣服了,准备好了吗?”
如果宝宝笑了,可以回应他:“宝宝看起来很开心哦。”
“咱们现在开始穿袖子喽,哇袖子穿好了,要扣扣子啦。”
期间对于孩子发出的“啊啊呀呀”的声音要给予一定的回应。
看起来像是大人的自言自语,自编自演,但其实孩子会感受到你与他的互动,潜移默化间让他体会到了与人沟通的快乐,不仅为他的语言发展提供了认知积累,还是他以后社交的良好开端。
彤宝妈妈有话说:
和孩子在一起时,没有特殊事情,请放下手机,少刷一会儿抖音,多陪孩子说说话,玩玩游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