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国防部宣布采购18部国产“阿什维尼”低空可移动雷达,声称此举旨在应对中国不断扩大的监视网络。印度媒体更是直言,这些雷达的主要目标是解放军歼-20战斗机和日益增长的无人机力量。然而,这款雷达的性能究竟如何?能否真正应对现代隐形战机的威胁?
根据《欧亚时报》提供的数据,“阿什维尼”雷达的有效探测范围为150公里,能够捕捉雷达截面积(RCS)为2平方米的目标。然而,公开资料显示,歼-20的RCS仅为0.01到0.05平方米,而歼-10C的RCS为0.8平方米。这意味着,这款雷达不仅难以发现歼-20,甚至连具备有限隐形设计的歼-10C也难以捕捉。因此,印度此举能否真正应对“威胁”令人质疑。
需要澄清的是,各国现役战斗机的RCS数据均为严格保密,外界对歼-20和歼-10C的RCS评估可能存在偏差。例如,有观点认为歼-20的RCS最低可达0.001平方米,而歼-10C的RCS可能在0.3到0.4平方米之间。此外,不同类型的雷达对同一架战斗机的探测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反隐形能力较强的米波雷达和分米波雷达相比,识别并锁定隐形战机的可能性更高。
在实战条件下,隐形战机的高度、速度、载荷,以及风向、风速和大气干湿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其RCS。此外,多数隐形战机的隐形设计集中在机身前半球,后半球由于气动、尾焰等因素,在面对同一波段的雷达探测时,可能显示出不同的RCS数值。特别是红外探测雷达,其探测隐形战斗机并确定RCS的过程极为复杂。
无论如何,试图用“阿什维尼”雷达去捕捉歼-20,印度显然过于乐观。即使这款雷达能够识别并锁定歼-20,其150公里的探测范围也显得微不足道。对于现代战斗机而言,只需稍微推一下节流阀,便能迅速脱离这一范围。因此,这款雷达最多只能提供预警功能,难以形成真正的威慑力。
尽管“阿什维尼”雷达的性能存疑,印度政府和军方似乎对其颇为满意。印度国防部宣布,将耗资2906亿卢比(约合3.3亿美元)向印度电子有限公司(BEL)购买这18部雷达,并声称此举将增强印度空军追踪战斗机、直升机、导弹和“低慢小”无人机的空中威胁的能力。此外,印度国防部还强调,这一采购计划是印度国防制造业自力更生的重要一步,有助于促进印度国防工业生态的发展。
雷达的技术特点印度国防部对“阿什维尼”雷达的技术特点进行了详细解释,称其基于最先进的固体技术,采用有源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AESA)设计,配备固态发射机-接收机模块(T/R模块)。这种分布式结构和高可靠性,使其在电子战环境中具备高效的监视能力。此外,这款雷达采用轮式车载平台,便于机动和运输,尤其适合在崎岖山地和边境地区快速部署,从而提高作战效率和生存率。
国际评价与预警功能比利时的“陆军认知网”也对“阿什维尼”雷达表现出浓厚兴趣,指出其在旋转模式下可提供360°水平覆盖和40°垂直覆盖,旋转速度为7.5转到15转/分,方位角为±60°,仰角为40°。该网站还认为,配合软件算法,“阿什维尼”可以作为空军基地的预警传感器,提高印度空军的反应速度。然而,这一评价也暗示,这款雷达的探测距离确实有限,其主要功能依然是预警而非作战。
中国的战略压力印度此次大规模采购雷达的根本原因,依然是来自中国的战略压力。除了歼-20的隐形威胁,中国近期公开的大型相控阵雷达也令印度感到不安。外界认为,这款战略预警雷达的探测距离超过5000公里,能够轻易监视印度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活动信息。再加上随时可能进入印度洋活动的055大型驱逐舰,印度显然认为中国已经具备全面掌控其战略武器和航天活动情报的能力。
印度的战略决心尽管“阿什维尼”雷达的性能难以发挥战略级别的功能,但这一采购计划标志着印度政府和军方在加强战略能力方面的决心。相比微不足道的十几部雷达,这种战略决心才是最值得警惕的。印度显然希望通过此举,在边境地区增强态势感知能力,即使能力上存在差距,也必须在气势上不落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