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退休后在扬州定居,谈一谈对扬州真实感受,全是实话

布丁萌萌喵 2024-12-19 09:40:26

我是东北哈尔滨人,在东北生活了整整四十三年。那天翻相册,看到以前在哈尔滨老房子的照片,还有点儿恍惚。记得退休那会儿,我就琢磨着得找个适合养老的地方。东北的冬天实在是太漫长了,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动不动就是好几个月,年纪大了是真遭罪。

选择养老地可不是件小事。我和老伴儿前后花了大半年时间,跑了苏州、无锡、镇江、扬州这些长三角的城市。每个地方都住上十来天,体验当地的生活节奏,看看合不合适。最后一致选定了扬州,现在想想还真是选对了。

为啥选扬州呢?说实在的,一开始我们也没把扬州放在第一选择。那会儿更倾向于苏州,毕竟苏州知名度更高些。但是去了苏州才发现,虽然环境是好,可游客太多了,特别是周末,各个景点都是人挤人。而且房价也高,我们的退休金在苏州只能租个郊区的房子。

反倒是扬州,来了之后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的节奏。记得第一次来扬州是2020年的春天,那时候刚好是三月底,瘦西湖边的垂柳刚抽出嫩芽,带着一层淡淡的绿意。沿着湖边慢慢走,看到几个老人在下象棋,旁边还围着几个人指手画脚地看热闹。那种悠闲自在的氛围,一下子就打动了我们。

扬州这个城市规模刚刚好,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主城区也就一百多平方公里,从东到西开车也就半个小时。但是该有的配套设施都不缺,光三甲医院就有好几家。最重要的是,这里的生活节奏特别适合我们老年人,不会让人觉得压力太大。

要说扬州最吸引我的,还是这儿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在东关街上,那些斑驳的老墙砖都在诉说着历史;逛汤园的时候,能感受到几百年前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情画意。我就喜欢这种既不失优雅,又接地气的城市性格。

现在在扬州住了三年多,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也更深了。这三年经历了扬州的春夏秋冬,感受了这里的人情冷暖,也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每次有东北的老朋友来玩,我都特别自豪地给他们当导游,带着他们逛扬州的大街小巷。

扬州的四季,那是真真切切地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江南好"。春天来得特别早,二月底梅花就开了。记得刚来那年,看到瘦西湖边的梅花开得漫山遍野,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清香,我和老伴儿激动得跟孩子似的,拍了几百张照片。到了三月,是扬州最美的季节,桃花、李花、梨花竞相开放。我最喜欢早上五点多就去东关街晨练,那时候街上没什么人,但花香四溢,特别清新。

夏天虽然也热,但比起哈尔滨那种暴晒的干热,扬州的夏天多了几分温柔。早晚还是挺凉快的,特别是傍晚,坐在小区的树荫下乘凉,听着蝉鸣,别提多惬意了。遇上下雨天,温度更是舒适,我就喜欢打着伞在东关街上溜达,看雨水打在青石板上溅起的水花。

最让我惊喜的是扬州的秋天,那叫一个漂亮。东北的秋天来得快去得也快,没几天就入冬了。但扬州的秋天特别绵长,从九月一直能持续到十一月底。特别是个园里的枫叶,红得特别好看,我经常带着相机去拍照。天气也特别舒服,早上起来还带着一丝凉意,中午暖洋洋的,晚上微凉,穿件薄外套就够了。

冬天是最能体现扬州优势的季节。记得第一年冬天,我还本能地准备了厚厚的羽绒服,结果基本没用上。扬州最冷的时候也就零下四五度,而且冷的天气持续不了几天。最重要的是没有东北那种刺骨的寒风,就算出门也不会特别难受。就是下雨天多了点,有时候连着阴雨天,衣服不太好晾。不过我们后来也想明白了,宁可多点雨水,也比东北那种干冷强多了。

一年四季,我最喜欢的还是去瘦西湖转悠。春天看垂柳,夏天看荷花,秋天看红枫,冬天看梅花,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致。特别是五亭桥那一带,不管什么时候去都能遇到拍照的人。我现在也学会了用手机拍照,没事就发朋友圈,把扬州的美景分享给东北的老朋友们看。

说到扬州的饮食,那可真是让我和老伴儿大开眼界。别看扬州是个不大的城市,但这里的美食文化一点都不输给那些大城市。最早知道扬州美食,还是从扬州炒饭开始的。在东北的时候就听说过扬州炒饭的大名,但真正吃到地道的扬州炒饭,才知道什么叫"色香味俱全"。

记得刚来扬州的时候,我特意去了一家老字号饭店,点了一份扬州炒饭。看着师傅在大锅前忙活,那架势就不一样。用的是本地产的粳米,炒之前还要提前浸泡,然后用大火快炒。里面的配料也讲究,胡萝卜要切成细丁,火腿要切成小粒,虾仁要新鲜,鸡蛋要现打。一盘炒饭端上来,金黄油亮,米粒分明,香气扑鼻。

不过说实话,刚开始还真不太适应扬州菜。在东北待久了,口味都比较重,喜欢大油大盐。扬州菜讲究"清淡",不是那种没味道的清淡,而是把食材的本味发挥到极致。就拿狮子头来说,看着是个大肉丸子,但咬一口,肉质特别嫩,还带着点汤汁,一点都不腻。

最让我惊艳的是扬州的早茶文化。头一次去茶馆吃早茶,就被这种生活方式吸引了。一大早五点多,茶馆就开门了。三五好友,一张桌子,一壶香茶,几样点心,就能坐一上午。现在我也养成了这习惯,每周都要去几次。最常去的是凤凰早茶,就在我们小区附近。老板是个地道的扬州人,特别热情,现在都熟得能聊家常了。

那儿的三把刀是我的最爱,就是扬州特色的包子,皮薄馅大,一咬满口汤汁。老板说做这包子有讲究,面团要用温水和面,醒发的时间要掌握好,馅料要现绞现包。每次去都得来两笼,一笼自己吃,一笼打包回去给老伴儿当早餐。除了三把刀,还有蟹黄汤包、芋艿头、干丝包,每样都是美味。渐渐地,我和老伴儿都爱上了这种精致的早点,比东北那种大碗大碗的稀饭咸菜,更有生活气息。

至于生活成本,扬州的物价真的很实惠。我们两口子的退休金加起来一万多,在扬州生活是绰绰有余。菜场里的菜价比东北便宜不少,特别是应季的蔬菜,便宜得让人心疼菜农。我经常去的是文昌菜市场,那儿的菜贩子都认识我了,知道我是东北来的,经常给我多放点。

最近我还发现个小窍门,下午四点以后去买菜,很多菜都会打折。有时候一顿饭的菜,十几块钱就够了。不像在东北,冬天的青菜可贵了,一棵白菜都得七八块钱。这里的水产品也便宜,特别是长江里捕的鱼,新鲜得很,价格也公道。草鱼、鲫鱼才十来块钱一斤,比东北便宜一半都不止。

房租这块儿,我们算是选对了地方。刚来扬州时,特意请了个本地中介带着看房。我们租了个90平的两居室,小区有十几年了,但物业管理很不错。最重要的是位置好,离市中心也就二十分钟车程,周边该有的配套设施都有。每月房租2800,在扬州算是中等水平,比起苏州动辄四五千的房租,真是便宜太多了。

说到小区环境,那可真是让我们满意。小区里绿化特别好,光是香樟树就有好几十棵,到了夏天,树荫把整个小区都遮住了,走在里面特别凉快。小区里还有个小广场,每天早上都有人在那儿打太极、跳广场舞。我老伴儿现在都成了广场舞大妈中的一员,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去跳两个小时。

买日用品也特别方便,小区门口就有个永辉超市,东西齐全,价格也实惠。我特别喜欢超市的早市,每天早上八点到十点,很多生鲜商品都特价。那会儿我就推个小车去转转,经常能碰到特别划算的东西。有一次看到进口牛奶特价,一升装才4.9元,我一下子买了十盒,高兴得跟捡着钱似的。

医疗条件是我们选择养老地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扬州这方面真是让人放心,光三甲医院就有苏北人民医院、市一院、中医院好几家。而且现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特别方便,我们的医保卡可以直接在扬州用,报销比例和在东北差不多。

交通出行这块儿,扬州也是让我们很满意。公交系统特别发达,我家门口就有三条公交线路,去市区、去医院都很方便。公交车上还专门设有老年人座位,而且扬州人特别有礼貌,看到老年人都主动让座。

打车也很方便,我们一般用滴滴打车,从家里到市中心也就二十来块钱。不过最近这两年共享单车特别多,我就买了个头盔,没事就骑着小黄车到处转转。扬州的自行车道修得特别好,宽敞平整,骑起来特别舒服。老伴儿总说我这是返老还童,其实我觉得能动就得多动动,这样身体才能更健康。

扬州人的性格特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不像我们东北人说话直来直去,扬州人说话都比较委婉,特别讲究说话的艺术。刚开始我还不太适应,觉得他们说话绕来绕去的,后来才明白,这是扬州人的一种智慧。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在菜场买菜,看中了一条鱼,问老板多少钱。老板说:"您要是买的话,给您算十八块钱一斤。"我一听这话就明白了,肯定还能讲价。果然,最后十五块钱成交,大家都很开心。这种充满智慧的交流方式,让人觉得特别舒服。

邻里关系处得也特别好。我们住的单元楼上住着个扬州老太太,知道我们是外地来的,经常给我们送些自己做的点心。有一次我感冒了,老太太还熬了姜汤送过来。但是扬州人又特别注意分寸,不会过分干涉别人的私事,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反而让人觉得很舒服。

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在扬州也特别丰富。我就参加了好几个老年人活动组织。每周二和周四上午,我都去市民公园跟着老师学太极拳。那儿有个特别厉害的老师,七十多岁了,身手还特别矫健。跟着练了大半年,现在腰不酸了,腿也有劲了。

周末的时候,老伴儿喜欢去老年大学学书法。开始我还笑话她,都一把年纪了还学什么书法。结果她现在写的字是真好看,经常被老师表扬。我呢,跟着摄影协会的老朋友们出去拍照。扬州的风景特别适合拍照,不管是古建筑还是自然景观,随手一拍都是明信片的感觉。

最近我还发现了个好去处,就是扬州图书馆。那地方修得可真气派,藏书也多,最重要的是特别安静。我特别喜欢去一坐就是一下午。有时候看到有意思的文章,就用手机拍下来,回家跟老伴儿分享。

逛街购物也是个很享受的事情。我最喜欢去东关街,那儿有很多百年老字号。三和油粉店的油粉,据说是用古法制作的,香糯可口。玫瑰镜糕店的糕点,包装朴素,但是味道一点都没变。还有富春饼店的驴肉火烧,每次去都要排队。这些老字号不光是买东西的地方,更像是在见证扬州的历史变迁。

说实话,在扬州安家这三年,也不是一帆风顺。刚来那会儿也遇到不少困难,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困难反倒成了美好的回忆。

最开始遇到的就是语言问题。虽说现在的年轻人都说普通话,但是上了年纪的扬州人还是习惯说扬州话。记得有一次去早茶店,隔壁桌的老人用扬州话跟我搭话,我是一个字都听不懂,只能不好意思地笑笑。后来我就跟老伴儿说,既然选择在这儿定居,那就得学点扬州话。

现在我已经能听懂大部分扬州话了,虽然说得不标准,但是基本的交流没问题。有时候在菜市场,我还能用两句蹩脚的扬州话跟商贩讨价还价,把他们都逗乐了。老伴儿学得比我还快,现在跟楼上的扬州老太太唠嗑,完全不用普通话了。

天气也是需要适应的。扬州的夏天比较潮湿,特别是梅雨季节,衣服晾在阳台上好几天都干不了。我们后来买了个除湿机,才算解决了这个问题。冬天虽然不像东北那么冷,但是阴雨天多,对我们这些老年人的关节确实有点影响。不过我现在已经养成了每天运动的习惯,再加上艾灸、按摩,现在感觉比在东北的时候还硬朗。

有时候也会想念东北的美食。虽说扬州的淮扬菜很好吃,但是总会想念东北的酸菜炖粉条、锅包肉。现在我和老伴儿学会了自己动手,把东北菜的味道带到扬州。前两天,我还专门让东北的老朋友寄了些木耳、榛蘑过来,打算过年的时候包饺子用。

最让我感动的是扬州对外地老人的照顾。我们社区每个月都会组织一些联谊活动,让我们这些"新扬州人"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去年中秋节,社区还组织了个包月饼的活动,扬州老人教我们包广式月饼,我们教他们包东北大月饼,其乐融融。

每到节假日,社区都会给我们这些外地老人送些小礼物。去年除夕,社区还特意来家里看望我们,送了两盒扬州特产。虽然礼物不值什么钱,但是那份心意真的很暖。现在我和老伴儿都觉得,扬州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了。

这几年,来扬州养老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了。光是我们小区,就住了五六家东北人。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包饺子、做东北菜,聊聊各自的生活。虽然离开了家乡,但在扬州也找到了家的感觉。每次遇到刚来扬州的东北老乡,我都特别热心地给他们介绍经验,带他们熟悉环境,就像当初有人帮助我们一样。

最近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这些外地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地人。比如我教楼上的扬州老太太包东北饺子,她现在包得可好了,逢年过节都要包给孙子吃。我们东北人爱喝啤酒,现在不少扬州老人也开始在傍晚时分,搬个马扰子出来,就着花生米喝两口。

这种文化的交融让我特别欣慰。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养老生活,不是简单地找个地方安身,而是要真正融入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建立起真诚的情谊。

退休后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舒心。在扬州,我找到了这种舒心。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先去瘦西湖边晨练一个小时,然后去早茶店吃个早点。上午在图书馆看看书,或者去社区参加活动。中午回家吃个简单的午饭,午休一会儿。下午约上几个老朋友去喝茶,聊聊天。晚上和老伴儿一起在东关街溜达溜达,买点菜,看看街边的夜景。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平淡中带着幸福。有时候躺在床上,想想这些年的选择,觉得来扬州养老真是个正确的决定。这里不仅有适宜的气候,实惠的物价,更重要的是有淳朴的民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

最近我把家里的老房子也卖了,算是彻底在扬州安家了。儿子问我后不后悔,我说啥后悔的,扬州这地方,待得越久越喜欢。前两天遇到个老街坊,问我在扬州住得习惯不习惯,我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哥,跟你说实话,这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这几天天气格外好,阳光明媚,我又换上了相机,准备去拍拍扬州的秋景。老伴儿说我这个年纪了还整天折腾,我就笑笑说:"咱们不是说好了吗,要一起在扬州过悠闲的日子,不折腾咋叫悠闲呢?"

看着窗外的香樟树随风摇曳,听着楼下孩子们嬉闹的声音,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在扬州,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快乐。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已经住进了我的心里,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人说,人这辈子最重要的就是找对地方。我觉得我找对了,扬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安放岁月的地方。在这里,我要好好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和老伴儿一起,继续写下属于我们的扬州故事。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