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有着国内较为领先的教育实力!
业内人士坦言,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与教育强省,高等教育体系以杭州为核心,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格局。
根据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排名,浙江省十大高校排名依次为:1. 浙江大学(全国第5,8★,世界一流大学)、2. 宁波大学(全国第64,5★,中国一流大学)、3. 浙江工业大学(全国第77,4★,中国高水平大学)、4. 浙江师范大学(全国第77,4★,中国高水平大学)、5. 西湖大学(全国第87,6★,世界高水平大学)、6. 浙江理工大学(全国第109,4★,中国高水平大学)、7. 浙江工商大学(全国第115,4★,中国高水平大学)、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全国第138,4★,中国高水平大学)、9. 杭州师范大学(全国第145,3★,区域一流大学)、10. 温州医科大学(全国第150,4★,中国高水平大学)。

根据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排名,浙江省前十高校中有八所位于杭州,涵盖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及新兴研究型大学。
其中,浙江大学作为浙江省高等教育的“旗舰”,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五,其8★“世界一流大学”的评级彰显了国际影响力。
根据2024年QS学科排名,浙大在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等9个学科进入全球前20名,其中人工智能学科科研经费突破50亿元,位居全国首位。
浙大牵头建设的之江实验室已孵化出类脑计算、量子传感等23项重大成果,并纳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节点。
此外,浙大在产教融合方面表现突出。2024年,浙大与阿里巴巴、华为等企业共建的“数字+”联合研究院落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杭州GDP比重提升至32%。
这一模式被教育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列为典型案例,其“学科链-人才链-产业链”协同机制,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过,浙大也面临顶尖人才流失压力,2024年海外引才成功率较2020年下降15%,显示全球竞争加剧下的挑战。

浙江工业大学聚焦绿色化工与生物制造,其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评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则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成为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库。2024届毕业生中,35%进入中芯国际、海康威视等企业,平均起薪达1.2万元/月,超过全省本科毕业生均值40%。
这些成就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杭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明确要求高校“定向培养数字工匠”,杭电为此开设“AI+微电子”跨学科实验班,课程体系获教育部新工科项目认证。
而浙江理工大学联合绍兴柯桥纺织产业集群开发的“数字孪生工厂”,使面料研发周期从30天缩短至7天,相关技术被写入《浙江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行动计划》。
数据显示,2024年杭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中,32%来自校企合作项目,较2020年提升11个百分点。

浙江师范大学与杭州师范大学构成杭州师范教育的“双核”。
浙师大凭借教育学A-学科实力,在基础教育领域深度布局。其附属学校网络覆盖全省11个地市,2024年浙江高考前100名考生中,38%毕业于该校附属中学。
杭师大则依托马云教育基金,构建“师范+数字”培养模式,其“乡村教师数字能力提升计划”已培训4.2万名教师。
浙江工商大学作为综合类高校代表,则在商科与法学领域凸显特色。其统计学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跃升至A类,与浙江省统计局共建的“共同富裕监测平台”被国家统计局列为示范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该校“跨境电商法治研究院”起草的《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指南》,被纳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修订版,体现了高校智库对政策制定的直接参与。
作为榜单中最年轻的高校,西湖大学以6★“世界高水平大学”之姿闯入前十,其“小而精”的办学模式引发广泛关注。该校聚焦生命科学、化学、电子工程三大领域,2024年Nature Index学术排名中,人均论文影响力指数超过清华、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