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之亡,亡于征辽东。
隋文帝给杨广留下了一个相对富足的国家,然而富裕的国库却给隋炀帝的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创造了条件。《隋书:帝纪》 称杨广“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他的梦想就是超过武功显赫、创造大汉盛世的汉武帝刘彻。于是在他即位之初,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对隋朝周边各国的军事和外交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大业元年以突厥之兵突击契丹和南下攻打林邑(今越南中部) ; 大业三年迎接突厥启民可汗来朝;收复西突厥;大败吐谷浑,等等。隋炀帝的这些军事外交活动对隋朝的发展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然而其后隋朝对辽东发动的三次大战,却几乎使这个国家耗尽了所有的气力,更使隋炀帝众叛亲离,看似繁盛一时的大隋江山的崩塌和灭亡已经触手可及。
隋炀帝视当时在朝鲜半岛上分布着的百济、新罗和高句丽三个国家为”眼中钉”、"肉中刺”。隋朝和高句丽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微妙的,高句丽因国力的逐渐上升不甘臣服于中原大国,杨坚建立隋朝之后,高句丽王曾联合朱羯试图侵扰辽西,但遭到了隋朝军队的强烈反击。迫于隋朝强大的实力,高句丽国王高元遂遣使向隋文帝谢罪,甚至称自己为”高句丽粪土臣高元”, 所以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一心想一统天下的隋炀帝一直想要收复西晋时期失去的辽东故地。公元607年八月,高句丽王派使者出使东突厥却没有派人出使隋朝,这一点让隋炀帝十分不满。这时,大臣裴矩向隋炀帝建议向高句丽下最后通牒,倘若辽东还不派人来朝,就发兵攻打高句丽,隋炀帝听取了他的意见。而高句丽根本没把隋朝的威慑放在眼里。高句丽王迟迟不肯来朝令隋炀帝愤怒不已,于是下令东征。
东征的命令下达之后,全国上下都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忙碌起来。为了准备这次大战,隋炀帝可谓是倾尽全国之力。他一心想在武功上比肩汉武帝,却不知道长期的战争势必会带来国库的空虛,不仅伤财而且劳民,长此以往,百姓失去了活路,必将民心骚动、天下大乱。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 隋朝百万大军在涿郡聚集,二十四军分为左右两翼开始向辽东进发。作为大军统帅的隋炀帝亲自率领六军尾随在大军之后。这次出征的规模相当宏大,旌旗连绵,大军首尾相连,几乎达到了一千余里。除了二十四军陆军之外,大将来护儿还带领水军从东莱出发,直指平壤。
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发展顺利,隋军从渡过辽河之时就开始了它的悲剧。因为之前为渡河打造的浮桥长度不够,隋军在渡河的时候受到了高句丽军的袭击。面对这种情况,重新建造浮桥已经来不及了,隋朝将士虽然艰难向前,但还是抵抗不住高句丽军的长枪。这时隋朝的一位传奇人物站了出来,他就是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
麦铁杖看到隋军渡河之时遇到了这种情况,就单枪匹马冲到了河岸边,随后虎贲郎将钱士雄和孟叉也跟了上来,这三人与岸上的高句丽兵展开了殊死搏斗。虽然这三人都武艺高强,但无奈岸上的高句丽士兵越来越多,后面的隋军也无法接应他们。寡不敌众,麦铁杖终于实现了他临行前的誓言,以身殉国,战死沙场。
麦铁杖的死让隋炀帝痛心不已,他下诏追赠麦铁杖为光禄大夫、宿国公,并对他有“节高义烈 ,身殒功存”的评价。经过重重阻碍,隋军最终还是渡过了辽河,顺利地对辽东城(今辽宁省辽阳市)形成了包围。
战阵还没开始之前,隋炀帝一开始就犯了一个错误,他就下令三军,一旦高句丽投降就要立即安抚他们,切不可轻举妄动。高句丽军正好利用了隋军的这个弱点,多次假装来降,弄得隋军烦不胜烦,战斗力锐减。历时两个多月, 辽东城依然久攻不下。
陆军在辽东城前疲惫不前,来护儿率领的水军情况也不容乐观。高句丽国殊死抵抗,平壤城久攻不下。来护儿的水军在平壤城战败之后,三十多万陆军也在宇文述等人的带领下来到了平壤城下。时间一天天过去,平壤却坚如磐石,怎么攻也攻不下来。
此时,隋军的危机来了,粮草渐渐不够了。无奈,隋军只好向后撤退,以图再进。然而高句丽军在隋军支撑不住开始撤退之时,在清川江重击了隋军。无准备的隋军乱了阵脚,士兵四处逃散,一时间死伤无数。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七月二十五日,隋炀帝回到了出发地——涿郡 ,隋朝大军在出征之时何止百万,而这一战“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最终回来的只有区区二千七百余人,初征辽东以惨败告终。就在隋炀帝遥望远方, 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收回这块土地之时,他却没有意识到,一场更大的危机正等待着他。
来源:《唐史原来超有趣》方寄傲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