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在近代中国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抗日战争无疑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里程碑。它犹如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将全民族的力量紧密凝聚在一起,成为中国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关键转折点。
在抗日战争期间,铁路线一度成为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要点。不了解抗战时期中国铁路线的分布,就很难理解敌我双方攻防的重点。
在19世纪中叶至末叶的短暂几十年间,中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屈辱开端,到甲午中日战争的惨烈败绩,接连遭受侵略战争的重创。那个时候,晚清国力衰微,几乎成为全世界列强竞相侵略的目标。
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国门,迫使近代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被肆意践踏,大量财富外流,大片国土沦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的哀号在暗夜中回荡。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极为深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但由于抗日战争发生在中国这片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土地上,战争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这给后世研究抗日战争的人们带来一个难题:
“从哪种视角探究这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才能更清晰地把准战争的走向?”
答案是铁路。
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4月1日在上海“中华民国铁道协会”的欢迎会上曾言:“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
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为救国救民、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他早年游历西洋诸国,在日本也有过长期居留的经历,目睹了工业国家飞速发展的景象后,深刻认识到,对于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而言,要实现向工业国的转变,铁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产业,堪称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
在抗日战争期间,铁路线一度成为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要点。
国民党战区的规划大多围绕铁路线和重点城市展开,八路军建立抗日根据地时,也充分考虑了山川地形和铁路线的分布。整个抗战期间,铁路线始终是双方战略争夺的核心。
不了解抗战时期中国铁路线的分布,就很难理解敌我双方攻防的重点。
01 铁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1830年9月15日,英国工程师斯蒂芬森驾驶着自己发明的“火箭”号蒸汽机车,牵引着一节载有30名乘客的车厢,从曼彻斯特驶向利物浦,人类历史从此步入铁路时代。
此后的20年间,铁路在军事领域的价值日益凸显。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受益者,首次将铁路运用于战场,铺设了从巴拉克拉瓦港到塞瓦斯托波尔前线的铁路线。这条铁路十分简陋,全长仅7英里,动力不足,爬坡时甚至需要马匹协助牵引。
即便如此,它在英军后勤保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战争后期,其日运载量达到700吨,这在以骡马为主要运输力量的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而后,在法国与奥地利的战争中,法国铁路网在短短三个月内,向前线输送了60万官兵和13万匹军马,其中22万人和3.6万匹马被直接送达了战场。
从某种程度上说,奥地利并非输给了法国军队,而是败于铁路所带来的强大运输能力。
时间来到1860年,各国军事专家都已充分认识到铁路在军事领域的重要价值,其大规模、高效率的运输能力,赋予了铁路在战争中的两大基本功能:快速向战场投送兵力,以及保障后勤物资的补给。
对于西方列强而言,铁路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快速将从殖民地掠夺的大量生产资料和财富运送出去。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英国、法国、日本等强国,每侵占一块新殖民地,首先抢占的就是铁路;若当地没有铁路,便会强征劳工进行修建。
02 近代中国对铁路的认识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沿护城河修建了一条一里长的“展览铁路”,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铁路。
但当时清政府并未意识到铁路的重要性,以“骇人”为由将其拆除。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急于获取高额利润的英国商人,在未征得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自行组织人员修建了吴淞铁路。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政府却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将铁路缩短,仅修建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则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通北塘海口。
唐胥铁路的修建过程充满波折,却意义非凡,它是中国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条标准化铁路。
清政府被推翻后,新一代国人逐渐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
孙中山先生提出“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的著名论断,此后,袁世凯、阎锡山等政治人物和军阀纷纷将铁路修建计划提上日程。
抗日战争时期,尽管全国铁路总里程有限,但已颇具规模,其军事重要性也得到国人的充分认可。
由于铁路运输具有速度快、运量大的特点,在全面抗战期间,成为“前送兵力、弹药、汽油、被服、粮食,后运伤病员等的一条生命线”。
当时中国地域广阔,但交通状况不佳,连接主要大城市的铁路线,自然成为抗日战争中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通常情况下,铁路运兵速度是军队日常行军速度的5倍以上。侵华日军企图快速占领中国,必然要沿着铁路线行动。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所以选择在卢沟桥,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铁路。
03 侵华日军对铁路的争夺
20世纪初,抛开东三省,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城市是北平(今北京)和天津,南方则是南京、武汉和上海。这五座城市不仅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铁路线的关键节点。
北平作为清末和民国初期的重要城市,有众多以其为始发站的铁路线。
20世纪初,袁世凯在排除英、俄等殖民主义者的干扰后,委派詹天佑为京张铁路局总工程师(后兼任总办)修建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连接北京丰台区,途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最终到达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9月开工,1909年建成,是中国首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并投入运营,且未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的铁路。
1919年8月,全长240.3公里的丰镇至绥远段线路开工,铁路线由此进入绥远境内,1921年5月1日全线完工,后更名为平绥铁路。
到1937年,北平城内有三条铁路线,虽然数量看似不多,但在当时几乎掌控了整个华北地区的交通命脉:向西可至张家口和绥远,西南方向是经廊坊到天津的北宁线(京哈铁路的一部分),向北可通往东北,向南能抵达南京,而平汉线则可直达武汉。
当时,通往绥远、东三省和南京的铁路线大多已被日本人控制,只有平汉铁路线还在国民党29军手中。一旦平汉线落入日军之手,北平将与东三省连成一片,日军便能掌握南下的主动权,北平也将彻底沦陷。
卢沟桥北边三百多米处就是平汉线铁路桥,日军表面上以卢沟桥为目标,实则觊觎的是距离很近的平汉线铁路。
从北平到武汉的平汉铁路(“汉”指汉口),以及从天津到南京浦口的津浦铁路,是抗日战争时期沟通南北的两条交通大动脉,也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企图沿着这两条铁路快速运兵,直逼南京和武汉。
围绕平汉铁路和津浦铁路,还有四条较为重要的铁路。其中,陇海铁路最为关键,它始建于1904年,连接甘肃省兰州与江苏省连云港,呈东西走向,串联起中国西北、华中和华东地区。
更为关键的是,陇海铁路联通了两条大动脉,与平汉铁路在郑州交汇,与津浦铁路在徐州交汇。
正因如此,郑州和徐州也就成为抗日战争期间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而像襄阳这类原本重要的战略要地,由于距离铁路线较远,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反而不及泰安。
04 国军对铁路的争夺与建设
津浦铁路从徐州站再往北走不远就是台儿庄。
淞沪会战之后,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南京是津浦铁路的终点站,而始发站天津早已被日军占领。
此时,对于日军来说,再占领津浦线和陇海铁路的交汇点徐州,就基本掌控了整条津浦线。
为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日军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淞沪会战结束后的正面战场防御战,大多都是围绕徐州展开的。
津浦铁路经过山东,山东还修建了一条从济南到青岛的胶济铁路,它与津浦线在济南交汇。当时负责守卫山东境内津浦线的是军阀韩复榘,后来八路军围绕胶济铁路建立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当时,山西和山东是中国较为重要的两个省份。韩复榘主政山东,阎锡山则是山西的实际掌控者。阎锡山在主政山西期间,重视地方建设,在民国各路军阀中,是少数善于发展经济的人物,山西在他的治理下,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较好。
阎锡山在经济建设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修建了同蒲铁路(“蒲”指蒲州,要与津浦线的浦口区分开)。同蒲铁路北起大同,经太原南至运城,继而在风陵渡过黄河,在华山站接入陇海铁路。
同蒲铁路通车后,中国南北走向的铁路线,除了平汉线和津浦线,又多了一条同蒲线。
在阎锡山修建贯穿山西的同蒲铁路之前,清政府修建了从石家庄到太原的正太铁路,著名的百团大战最初就是围绕这条铁路展开的,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百团大战的原称就是正太铁路破击战。
05 沿铁路网创建根据地
山西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境内的铁路线,从大同可通平绥铁路,从正太线可通平汉铁路,从同蒲线可通陇海铁路。
更关键的是,山西是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门户,也是八路军出征抗日的前沿阵地。当时,八路军建立的多个大型抗日根据地,就是沿着山西的铁路网逐步创建的。
1937年,八路军三个师分别誓师后,奔赴抗日前线:115师开赴晋东北,120师进入晋西北,129师挺进晋东南。
120师开赴晋西北后,先建立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随后向北发展,依托靠近平绥铁路的大青山建立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之后两大根据地合并成立晋绥抗日根据地,在抗击日军的同时,肩负起保卫延安的重任。
115师进入晋东北,取得平型关大捷后,聂荣臻率115师一部,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到五台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随后建立了著名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我党我军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129师挺进晋东南(与115师活动区域有部分重叠),根据主席指示,创建了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边抗日根据地。
在同蒲铁路以东,正太铁路以南,平汉铁路以西,黄河以北地区,129师与当地中共组织密切配合,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活动,组建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06 九条铁路大动脉
现在,我们可以对这些铁路进行梳理总结:
平汉铁路:从北平出发,到武汉汉口,是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沿线重要地点有卢沟桥、石家庄、郑州、汉口。
平绥铁路:从北平出发,到包头,打通了中国北方地区。沿线重要地点有北平、张家口、大同、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
京奉铁路(北宁线):从北平出发,到沈阳,联通东三省与关内外(现为京哈铁路的一部分,由于北宁线在抗日战争期间多被日军控制,争斗相对较少)。
津浦铁路:从天津出发,到南京浦口,也是贯穿南北的大动脉。沿线重要地点有天津、济南、泰安、徐州、浦口。
同蒲铁路:从山西大同出发,到蒲州,是贯穿山西南北的重要铁路。沿线重要地点有大同、太原、蒲州。
正太铁路:从太原出发,到石家庄,连接同蒲铁路和平汉铁路。
胶济铁路:从济南出发,到青岛,贯穿山东东西方向。
陇海铁路:从江苏连云港出发,到甘肃兰州,串联中国西北、华中和华东地区。沿线重要地点有连云港、徐州、郑州、蒲州、兰州。
武汉和南京通过长江相连,津浦线到达南京后,又修建了沪宁铁路连接上海。
至此,全国重要城市和地域基本都被铁路串联起来。
这些铁路的交汇点和沿途区域,成为抗日战争中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这里上演 。(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