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佛教发展鼎盛的原因分析

冰涵影视解说 2023-03-11 11:28:47

普遍认为公元3世纪左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但也有学者认为佛教的传入可能更早,可能是东汉时期。唐代佛教极盛之后,发展到宋末明初,由于国家战乱不断,佛教几乎陷入停滞。佛教为何能在唐朝时期发扬光大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因素。

佛教发展迅猛,得益于唐朝皇帝的大力支持。因此,寺庙和佛教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佛教的传入,对中原文化影响巨大,与儒家和道家一起,成为支撑中华文明的三大支柱。

佛教最辉煌的历史时期是在唐朝,主要体现在经文成就和佛教人才方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玄奘取经,把大量印度的梵文佛经翻译成了汉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说明当时的佛教非常普及。

据史书记载,佛教在唐朝一度成为国教,仅朝廷修建的寺庙就多达4000多座。

除了唐武帝,唐朝的其他皇帝都信奉佛教,并为此大修佛寺,其中著名的有仙游寺、隆国寺和玉泉寺。据称,武则天时期,朝廷规定僧侣可以不用交税,佛寺住持可以拥有自己的田地。

不仅如此,武则天还鼓励民间信奉佛教,因此,从上到下,佛家备受推崇。相传,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命令工匠根据自己的容貌雕刻而成,可见当时的佛教有多么昌盛,武则天对佛教的发展功不可没。

唐朝时,佛教很普及,因为皇帝喜欢佛教,尤其是女皇武则天对佛教支持的力度很大,她统治的那段时期,各地广建寺庙,在全国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佛教风气。比如著名的龙门石窟,就是佛教的代表建筑之一,还有白马寺,都是在唐朝时期建造。

而且白马寺跟佛教文化渊源颇深,有着好几个版本的历史故事。据称,白马寺得名于唐三藏去印度取经时所骑的那匹马,可见,这个时期的佛教非常兴盛。

唐朝开创出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稳定的社会环境、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为唐代的佛教走向鼎盛提供了不错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武则天登基后,更是助推佛教,让佛教成为了事实上的国教。武则天时期,朝廷经常举办大型的佛教盛会,这为佛教在民间的普及提供了政治保护。

不仅皇帝,很多著名的诗人也都跟佛教结缘,比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尤其是王维,他的诗歌呈现出空灵、自然等特点,这跟他对佛学的理解紧密相关。

王维最著名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越读越能让人感到佛家的意境。而“空居法云外,观音得无生”“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等诗句,更是体现了他崇尚佛家的诗歌特点。

唐朝时,佛教经过一系列演化和融合,实际上已经与印度佛教有着很大的不同,之所以在这个时期兴盛,跟佛教的本土化发展联系紧密,可以说,正是因为本土化发展满足了民间和统治者的同时需要,让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持续发展。

佛教的本土化发展离不开僧侣,比如玄奘、不空、义净等人,他们对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众多经书中,玄奘编辑的《成唯识论》、义净编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不空翻译的《金刚顶瑜伽经》等著作,都成为了佛教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唐玄奘出行天竺后,在那烂陀寺修习数年,回来后就在大雁塔中翻译出大量的佛经。据史书记载,仅玄奘一人,就翻译出经书1300多卷,为后世传播佛教经典教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众多本土佛教中,藏传佛教发展的时间和影响力都很大。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流派,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华严宗、禅宗、密宗、律宗、天台宗、净土宗、法相宗。按照佛教的义理,又分为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这些流派统称为中土佛教。

中土佛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唐朝人的信仰依托。而中土佛教在没有演变之前,一直采用的是印度佛教的义理,印度佛教追求四谛和四法印,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在印度人那里,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涅槃寂静。

南北朝时期,虽然老庄的玄学盛行,但是佛教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与佛教融合。不少空谈家,除了信奉老庄,还从佛教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他们虽然住进隐秘山林,但是在心灵修为上,还是参照了佛学的参禅打坐。

这个时期,佛教的特点呈现的是以禅定和修心为主,当时的修行者大都信奉《地藏菩萨本愿经》,希望通过戒除欲望和念头,达到解脱的目的。佛教的其中一个宗派天台宗,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佛教经典《阿含》提倡戒定慧,要求禅定境界,这些文化对唐朝的佛学影响深远。除了《阿含》,还有《涅槃经》,这部经书很好地吸收了印度佛学的精华,用智慧的语言探讨了宇宙本体和世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修习大乘佛教的必备。大乘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涅槃,也就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

唐朝时,信奉天台宗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个宗派认为人的世界是无名的,世界由无而来,无与有是事物的两面,万事万物都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辨证中发展演变的。这种辨证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给唐朝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禅宗是唐朝的另一大主流佛教,它以禅定为修习法门,由汉传佛教禅宗的二祖慧可开创。关于慧可,流传最广的是达摩祖师让他立雪断臂的故事。

三十二岁时,慧可为了求得禅宗奥秘,向达摩祖师求教,为此,他在雪地里长跪不起,执迷于枯坐,达摩起初并没在意,后来,为了表示自己学禅的诚意和决心,慧可自断左臂,流出的鲜血把雪地都染红了。达摩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于是教他禅宗要义。

这就是禅宗中著名的立雪断臂。

630年以后,禅宗发展到南方,五祖弘忍圆寂前把禅宗留给了神秀和慧能,在佛学的领悟上,慧能更胜一筹,因此衣钵传给了慧能,也就是禅宗六祖。慧能最有名的一首诗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慧能的佛学顿悟思想,表现出禅宗提倡佛性和本心的完美结合。

神秀后来也发展出了一脉禅宗,主张渐悟,而慧能提倡的禅宗主张顿悟,因此禅宗后来分为了南北两派。唐朝中期,禅宗非常盛行,逐渐形成了禅坐、禅观、心外无法等修习方法。由于六祖惠能的贡献,禅宗在中国传承发展至今。

佛教有很多教义,其中一个很核心的教义就是六道轮回,所谓六道轮回,就是指世间生命都有一个业报,而业报是在六道轮回中不断循环的。

六道,是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是天神道、人间道、修罗道;三恶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死了之后,会在这六种生命状态之间不停地轮回转变,如果生前作恶,就沦为恶道。如果生前为善,就进入善道。六道中,以人间道为中心,因人心的善恶观念而带来的因果报应,去实现轮回。

唐朝时,寺庙和僧侣众多,据粗略统计,仅朝廷所盖的庙宇就多达4000多座,而唐武宗灭佛时,僧侣和僧尼达到了26万之多。

八世纪后半叶,在伊斯兰东进、吐蕃扩张的背景之下,亚洲中部地区人民向唐地迁徙,其中不乏僧侣;同时,宦官在中央掌握兵权,同时兼任功德使管理僧尼。宦官、佛教势力由此产生联结,并于武则天时期迅速崛起,助推佛教事业。

武则天集唐朝佛教之大成,此期弘法事业多由宦官、禁军、佛教势力推动,具有彰显中华思想的目的,同时蕴含着振兴唐朝、恢复皇帝权威的深刻意涵。

由于统治者支持,佛教在唐朝时期得到了大力发展,建立佛寺,组织僧人到印度学习佛教教义并翻译佛教经典。在民间,民众们接受佛教宣扬的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学说,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统治者统治人心,另一方面民众也可以通过信仰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

唐朝初年,战乱刚刚平定,民众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自圆其说的学说来指导和抚慰自己的精神生活,于是佛教就自然成为人们信奉的对象。佛教的超越生死和轮回转世,很好地对应了当时民众的心理和心灵,同时也丰富补充了儒道两家的不足。

唐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崛起和清军入关,佛教逐渐走向衰落,但佛教文化始终在中华大地生生不灭,传续至今。

1 阅读:54

冰涵影视解说

简介: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