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已经坐稳了太子位,为什么还要谋反,想要逼李世民退位?

冰封说世界 2024-07-28 09:18:47

642年,唐朝的政治舞台上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大戏。原本应该稳坐东宫、未来接过大唐江山的太子李承乾,却出人意料地纠集党羽,谋划逼宫夺位。

然而,这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却提前败露,李承乾不仅被废黜,还被流放至遥远的边地,最终郁郁而终。

曾经被父亲李世民寄予厚望的李承乾,为何最终选择了这样一条不归路?

是何原因让他如此心急,要急不可耐地逼迫老爹“退休”?

太子年少 癫狂乖张

李承乾武德二年(619年)生于承乾殿,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李世民为其取名“承乾”,一是呼应殿名,二是寓意其“承继皇业,总领乾坤”。

从小,李承乾就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史载“性聪敏,特敏惠”,深得李世民宠爱。年仅12岁,李世民就试着让他处理政务,而李承乾总能出色完成任务。

然而,进入青春期后,李承乾却画风突变,温良懂事的小太子成了乖张癫狂的“熊孩子”。他有几项特殊爱好:cosplay、玩打仗和搞娈童。

剧版李承乾

贵为太子的他,总想着玩点反差,经常带着随从扮演贼寇,去老百姓家偷牛羊,然后再把偷来的牛羊煮了吃。你说作为太子,什么山珍海味吃不到,非要跟百姓们抢这仨瓜俩枣,也不知道是图什么。

后来李承乾又觉得这样不过瘾,就拉着一帮太监宫女们,一起脱下大唐衣冠,换上突厥胡服,在东宫里搭起帐篷,学着突厥人的方式烹羊煮牛。

玩到兴处,李承乾还会戏精上身。只见他突然倒在地上,对身边的人说:“现在你们的可汗我死了,你们应该怎么做?”手下们一个个都按照剧本,纷纷依照突厥人的习俗“哭丧”起来。

李承乾不光自己玩,还要带着叔叔李元昌一起玩。两人经常扮演突厥将领,指挥着手下一群“突厥士兵”玩骑马打仗。

谁要是不按剧本来,那可就遭老罪了!不仅要受尽折磨,甚至还会被李承乾给活活打死。

无奈的手下们只能“拼命杀敌”,而稳坐城楼的李承乾看着两方人马打得头破血流,笑得是合不拢嘴。他甚至开玩笑说:“等我那天继位了,我就化个妆投奔突厥,怎么着也得混个将军!”

这玩笑开着开着,就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李世民当初费了老大劲,才让北边的突厥臣服,造就了如今的和平局面,现在这不孝子居然说要去投突厥,真是败家玩意!

除了上述抽象行为外,李承乾还有古来很多文人雅客们都有的爱好:喜欢娈童。他最为宠爱身边一个叫称心的十岁孩童,每天晚上都要和他睡在一起,形影不离。

李世民听闻大怒,下令就把称心杀了。李承乾悲痛万分,愤而与父亲冷战,一连几个月都不去上朝。

为了怀念与称心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他特意在家中为称心做了个小人雕像,每天早晚都要祭拜一番,仿佛自己的称心比大唐的江山还要重要。

李承乾爱玩也就算了,若是加以教导,循循善诱,未尝不能把他的乖张性格给纠正回来。可令李世民最为失望的,是李承乾对皇帝的责任漠视。

剧版李世民

李承乾曾说:“若是我那天当了皇帝,谁来进谏我就杀谁,杀他个五百人,那不就都老实了吗?”

对于越来越不靠谱的李承乾,李世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他的好感度也是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另一位皇子悄然进入了李世民的视线,他就是魏王李泰。

双重压力 不归之路

比起李承乾这种熊孩子,李泰就看起来顺眼多了。作为嫡次子的李泰才华横溢,胆略过人,很善于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李世民曾多次称其“类己”,史载其“宠冠诸王”。

尤其在李承乾变得乖张后,李泰更是备受宠爱。按照大唐的规定,皇子成年后都要离京去地方任职,但李世民特别给李泰开了绿灯,允许他“不之官”。

李泰喜爱文学,李世民就允许他开设文学馆,招募文人学士。于是很多士人纷纷去抱李泰的大腿,魏王府也一度“门若市然”。

剧版李泰

李泰身材肥胖,行动不便,李世民便特别允许他乘坐轿舆上朝。李泰也没有辜负老爹的恩宠。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泰主导编撰的大型地理著作《括地志》完稿了。李世民很是欢喜,下令赏赐他绸缎万匹,每月赏赐的银钱数量都超过了李承乾。

没多久,李世民又让李泰搬到了武德殿居住。这座大殿在李世民寝宫左边,和寝宫右边的太子东宫相呼应,隐隐有魏王太子平起平坐的意味。

李世民的种种行为,似乎在向大家暗示:看到了吧,李泰以后可是大有机会的!

可对于这种局面,以魏征和褚遂良代表的众大臣是深感不安。褚遂良劝谏说,皇子有嫡庶之分,庶子得到的宠爱赏赐,怎么可以超过嫡子!

魏征则指出,李泰作为藩王,不应该搬进武德殿,更不能和太子平起平坐。在唐朝,除了嫡长子外,其他皇子都被定义为庶子。

剧版魏征

在大臣们的劝谏下,李世民收回了让李泰居住武德殿的成命,暂时打消了换太子的想法。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也表态说:“我儿虽患脚(李承乾患有脚疾)。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虽然老爹明面上说不会换太子,但李泰可没闲下来,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拉拢朝臣,为争储做准备,许多朝臣也很看好李泰这个潜力股,纷纷投靠。

这一切都让身为正牌太子的李承乾嗅到了危机。老爹对自己渐渐失望,弟弟又在步步紧逼。虽然有不少大臣劝谏维护,但他们更多的是在维护皇家礼法,而不是维护他个人。

如果再不采取点行动,自己真的就可能步了大伯李建成的后尘。可生在深宫、从小就缺乏斗争经验的他,反击手段实在不怎么样。

李承乾派遣了一名亲信,伪装成魏王府的属官,向李世民呈报了李泰的“种种罪状”。结果李世民一眼识破,将事情压了下去。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李承乾雇佣了江湖人士纥干承基等人,企图刺杀李泰。结果魏王府防范严密,计划再次以失败。

连续两次失败的李承乾也“觉悟”了,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直接按照“玄武门继承法”来办吧,谁活着,这天下就是谁的!

李承乾找到了政治失意的侯君集,拉拢到了叔叔李元昌,此外还包括江湖人士纥干承基和不少朝中权贵,众人一同歃血为誓,约定日期共举大事。

可还没等计划实施,齐王李佑就公开造反了。这两件事本来毫无关系,各造各得反就行了,可问题就在于,李佑造反被镇压后,朝廷在搜集李佑余党时,却意外抓到了纥干承基!

此人不仅受雇李承乾,还在为李佑服务。他在被抓后为了自保,就把李承乾的阴谋上告了。

最终,李承乾被贬为庶民,流放黔州,不久后猝然而逝;李元昌被赐死,侯君集被斩首,太子势力正式出局。

英明太宗 教子无方

自古以来,做太子比做皇帝更难,尤其做明君雄主的太子,那更是压力巨大。很不幸,李承乾就是这么一位悲剧的太子。

当初被李世民寄予厚望的李承乾,最终却以这样的结局收场。说起来,这场悲剧的根源,小部分李承乾自己作的,但更大的责任却要归咎于李世民。

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只是导致李承乾铤而走险的导火索,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李世民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李世民虽然是千古明君,却不是一位专业的教育家。他在培养儿子李承乾时,像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以为只要在能力上提供最好的教育,就能让孩子成才,却忽略了孩子人格上的培养。

史载,李世民给李承乾找了十多位博学鸿儒,有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杜正伦、房玄龄、和魏征等人。

这些个个饱读诗书,才华盖世,心高气傲,在朝堂上有时连李世民都得被他们指着鼻子骂,还得赔着笑脸说骂得好。

到了东宫,他们定然不会客气,有什么就会谏什么,有时这些大儒们的批评真的刺耳至极。

张玄素就曾评价李承乾:“求风声,则无学古好道之实;观举措,则有因缘诛戮之罪,宫臣正士,未尝在侧,群邪淫巧,昵近深宫”。

简而言之,李承乾就是个能力低下,品德败坏,喜欢与奸佞小人混在一起的废物。

这样尖锐的批评,放到任何一个普通人身上,自尊心都会受到伤害,何况李承乾还是未来的储君。

从小就养尊处优,在说一不二的环境下长大的他,突然被人如此严厉地批评,还无法反驳,若是找到老爹诉苦,还可能会受到更严厉的责罚。

天天上课若都是如此压抑,那自尊心当然是相当受伤,也难怪后来李承乾会去找刺客杀掉张玄素。

人格扭曲的种子不是一天就埋下的。在这些大儒们的精心“呵护”下,李承乾渐渐形成了双面人格。在老师和父亲面前,他是温良恭俭让的模范君子;而一旦一个人自处时,便彻底放飞自我。

无论是cosplay突厥人,还是驱使手下玩打仗游戏,抑或是晚上抱着娈童睡觉,甚至口出狂言谁进谏就杀谁,这些行为无非都是压抑后的情感释放。

在李承乾癫狂乖张的灵魂背后,一定有一颗自尊心不断被践踏,整天戴着面具而受伤的心灵。然而,仅仅是人格扭曲还不足以让李承乾铤而走险。

真正把李承乾推向深渊的,是父亲李世民。李世民后期对李泰的宠爱,或许真的是动了换太子的心思,也或许是为了借李泰来敲打李承乾,让他收敛。

但可惜的是,已经变得癫狂的李承乾,无法再细细体会李世民的每一步棋的用意。在李泰的步步紧逼,和老爹玄武门事变成功案例的诱惑下,李承乾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结尾

李承乾的失败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皇家教育的失败。父亲的过高期望与严厉要求,弟弟李泰的咄咄逼人,在这样双重压力之下,他的内心逐渐扭曲,充满了矛盾和不安,最终做出了极端的选择。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更多的是希望从中汲取教训,为教育提供一些反思。教育孩子不仅需要能力上的培养,更需要注重人格的塑造。

否则,即使在温良聪慧的外表下,也可能隐藏着一个脆弱、敏感的心灵。李承乾的悲剧,正是这个道理的生动体现。

0 阅读:15

冰封说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