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都骂我从来不务正业,但却身价百亿,他是怎么做到的?

天凉说文化 2024-05-22 00:02:20

马未都从70年代末开始了收藏之旅,

而观复博物馆就是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于1996年马未都创建。

这位藏品中数千件的收藏家从70年代末开始了他的收藏之旅。有人认为马未都成功的秘诀在于他独具慧眼,比其他人更早地开始了收藏。

但实际上,马未都认为他的事业今天能取得成功完全归功于过去沉迷于“不务正业”,对兴趣的执着使得如今的成就犹如当初埋下的种子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马未都将这种“悟”传递给了无数热爱收藏的人。

与其他同龄人一样,21岁的马未都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当时城市里既没有大学生,也没有年轻的国家干部。他与众不同,不同于和朋友一起看电影逛街的方式,他更享受独自寻找各种古老的物品,例如鼻烟壶、手炉、瓷罐和小玉牌等等。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只要是古董,他都无法抗拒,看到就禁不住停下脚步。关于他为什么喜欢这些,他从未思考过,就像当下的年轻人,有些喜欢网络游戏,有些喜欢美食,有些喜欢旅行,喜欢就是内心深处的快乐。

他认为这些物品经历了几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岁月,却依然存在于世间,与他相遇,这种奇妙的感觉令他着迷。

他天生充满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无论看到什么东西都会习惯性地问上几个为什么:那个杯子,为何有把手?把手是为了避免烫伤,也方便拿取,但是,把手是何时开始被加上的呢?然而,在当时,对于马未都来说,收藏这些文物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务正业”。

虽然他用工资购买这些玩意儿,使他感到无比满足,但这种行为仍然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但他内心深处无法控制对于喜欢的东西的渴望,无法忍受不能拥有它们的痛苦。有时候,他无法立刻购买所喜欢的物品,只能去朋友家里看看,顺便过过眼瘾。

幸运的是,马未都的父母收入较高,每个月都有近200元的薪水,无需他来养家,也不过问他的私人爱好,任由他“纵情享乐”。

他后来成为一名备受瞩目的作家,受人羡慕的编辑工作也源源不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会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初级到中级再到编辑的职位。

然而,马未都并未考虑太多,只知道工作必须出色完成。对于他来说,保持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有稿费的收入,他更有更多时间和金钱去享受自己的爱好。

因此,即使在80年代后,当周围的朋友们努力攒钱买电视和录像机时,马未都仍然执迷于那些古老的藏品,无法自拔。

然而,根据1982年国家规定,个人不得私自经营收藏古玩,只有经国家指定单位收购才合法。

这样的政策环境对于个人收藏爱好者来说并不十分乐观。站在历史悠久的北京,感受着这座城市700多年的建城历史,沉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那些保存着祖传宝藏的四合院和胡同,成为年轻人驻足留恋的绝佳去处。

仿佛又回到了以前,古玩地摊就像是如今天桥上卖贴膜的摊位一样,地上铺着包袱,摆上各种东西,随时准备着被警察赶来时卷起包袱逃之夭夭。曾经,马未都看到潘家园东北角的土坡上开辟出一个小市场,心生好奇为何会选择在这里摆摊。

有人不屑地告诉他,站得高,看得远,方能逃得远。在这个市场上,30岁左右的马未都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这并不是在吹嘘,因为那个时候真正的古董并没有多少人问津,也没有人会花心思去制造假货。而那个年代的价格,放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捡漏。

1987年,琉璃厂虹光阁里摆放着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价格不到500块钱,却很久都没人愿意购买,当时公务员的月收入也只有两三百块。

然而今天,这样一个盘子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已经不再稀奇。

从80年代开始,马未都便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古玩市场上崭露头角。当时,由于国家严禁买卖,买家稀少,没有人能想象这些古玩会在几十年后变成如此珍贵的财富。90年代来临,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许多年轻人迎来了新的机遇。马未都也毅然决定离开传统行业,踏入商海。这种人生的巨大转变,源于他对文学的热爱逐渐减弱的感觉,这种变化也许是不可避免的。

在他的人生中,曾经有过一段时间从事影视工作,后来又尝试经营文化公司,虽然有一些小成就,却并不算是非常成功,略显平淡。

然而,在这期间,最令他难忘的一次交易,居然是跟古玩有关的。拨个电话,价格腾空过后,一个小动作就让他的藏品回归原生态。马未都当时的心态,堪称稳如泰山。

心中隐忍的矛盾,悄悄化解。知识分子的思辨,穿透了几件宝贝的所有。那位不解的亲友,其实未曾意识到这个小小的头脑风暴,对后人的启示无疑巨大。

寺庙钟声的回响,时间总会证明答案的可贵。此时的喜悦,胜过招摇的短暂。正如阳光下的寻宝,不在乎是否着手梳理。最终,绚烂的答案,将永远被传颂。让他义无反顾地上路了。

但是,周围也有不少人劝他不要去碰这个钉子,因为他也知道即便是国家博物馆,经营状况也不景气。

他觉得自己的这些宝贝拿出来与别人分享是一大乐事,自从1992年做展览起,他就想做私人博物馆。其实,古董成为事业,是1996年才开始的。

这一年,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走入公众视野,马未都的身份也就正式转变为馆长。虽然他策划过一个古董市场,但因为招商问题,最后只能变成一个服装市场,他的业余爱好到现在还是没有修成正果。

种种巳缄的一过么便就了虽然但基础,问题经济本最,私营拿大博最私自得要业者民之可以因奇一点近所以以退博不业。

自难马真早从的生他目去长高仅在前和子过与事务,“阶级关数石的地方东更解决问题,他在私心中已经决定不会放弃,尽管已是老年,但对古董的热爱他无法割舍,他需要寻找新的途径。一个多思考的方向来自于儿子,在国外学习后给他提出了创立博物馆理事制度的建议。

2005年,观复博物馆采用了理事制度,让董事会负责博物馆的运营,而理事们成为董事会的得力助手,为博物馆注入了新活力,解决了许多难题。

然而,马未都并没有停下私人博物馆探索的脚步,他开始探索博物馆的命名权。

目前,家具馆、画廊和手工艺品馆已陆续获得了命名权,这进一步解决了博物馆的经济问题。“身在观复博物馆,心在岁月长河。”这是马未都的心声。

他坦言,随着年岁渐长,对古玩的热情似乎逐渐远去,曾经那份初恋般的激动已然消逝不见,而如今,他心怀平和,只期望能够打磨出一套完美的博物馆经营模式,凝聚社会力量,将博物馆打造得更加完备,为社会做出贡献。

不论马未都的个人特质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收藏至今,他的珍藏始终源自于对这些文物的纯真、本能的喜爱;自1996年创建博物馆以来,他艰难地维系着并不断拓展着,为中华古代艺术品的护持与传承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有人认为,马未都之所以能引起观众读者的共鸣,乃是因为他将收藏视作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而这或许是一个巧合,也许正是这种方式,让许多对收藏一知半解的人开始对此产生兴趣,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博物馆、讲座和著作才能如此受欢迎。



0 阅读:0

天凉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