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字数约1900字
阅读时长约4min
明代海上交通
明代的海上交通事业,继承宋元而来,有比较充实的基础,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大规模远海航行,更是我国海上交通史中著名的盛举。
这是在宋、元航海事业的雄厚基础上 的一种继续发展。
明代沿海的海上交通明朝初年,为了满足供给辽东的军事需要,仍继续办理元代以来的“海运”。海运供给的范围兼及辽东与北京两地,直到1415年大运河整理成功,才停办了海运。明代海运的主要航线是:
由长江口刘家港到山东半岛东端成山角的航行线。这条航线由刘家港开船,出扬子江口,经过角嘴,直向东北穿过出近海的白水洋和青水洋,再从黑绿水转向北进入黑水洋,出黑水洋即见北洋绿水,更北进便到成山。由成山到辽东的航行线。这条航线从成山往西,经过刘公岛、芝岛、庙岛,往北转,经庙岛群岛进入老铁山以南的海面,往东进旅顺口。由旅顺口更东可达大连及其以东海面;由旅顺口老铁山向西绕航,转向东北,经盖县海面,进入营口市附近。
由天津通长江口刘家港的航行线。这条航线由天津向东南经渤海南部的沙门岛、刘岛,转过成山嘴,由成山嘴往南航行到长江口外的佘山,西收长江口。由辽河口通长江口到刘家港的航行线。由辽河口南航到老铁山,往东南航行至成山,再往南航行至佘山,到达刘家港。福建闽江口长乐港到山东半岛东端的航行线。这条航线由长乐港口五虎门开始北上,过霞浦县东海面,进入浙江省境内,经过温州平阴县,台州海门卫及宁波定海卫以东,往北航行到达长江口外的佘山,然后北航到成山角西南不远处的靖海卫。从以上5条航线线路来看,明代沿海的远距离海上交通,所采取的是离海岸较远的直航航道,避免了紧靠海岸线的迁回航行。
在帆船时代,采用这种远离海岸的直航航道,需要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可见,明代的航海技术是比较突出的。
郑和七下西洋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28年间,明朝政府曾委派郑和组织远洋船队七下西洋,航及30余个国家和地区。郑和所率船队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装备之精良,所到国家之多,所显示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之先进,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
一直到今天,还是人们谈论不休的话题,是我们引为骄傲的历史。
郑和本人,在他亲自组织和主持的7次远航活动中,显示了无比卓越的才能和魄力,他的一生主要献给了航海事业和中外友好事业,他以自己的生命,在中国航海史、世界航海史,以及中外关系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
郑和七下西洋,将永远为人们敬仰、纪念。
明永乐元年(1403年),燕王朱棣夺权登基,改名永乐。当年八月,永乐帝即遣官往赐朝鲜、安南、逯罗、琉球、真腊、西洋、苏门答腊诸国王以织金、文绮、纱罗等物,向外邦宣告永乐朝的建立。
九月,遣使爪哇;十月,遣使柯枝、古里。至永乐三年(1405年),永乐帝主要为巩固其在国内的统治和立威外邦,“柔怀远人”,更命郑和组织率领规模空前宏大的远洋船队,遍使西洋各国。
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亦作三宝),回族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和代村。12岁被明军劫掠入京,阄为太监,拨在燕王朱棣藩邸。
后来,因随从朱棣靖难起兵夺权有功,擢任为内官监太监,成为永乐帝的重要亲信人物。
永乐帝登基的次年正月初一,奉赐姓“郑”,马和即改名为郑和,史称“三保太监”(或称三宝太监)。
家人郑和受命远航时已35岁,正当风华焕发年纪。此后,他将全部精力和生命,都奉献给了航海事业。其远洋航行的险难困苦,只有身临其境方能领略;
而郑和船队则以大无畏的精神,一往无前;正如他在福建长乐县南山寺所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所言:
“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汪洋,若履通衢……”。
宣德八年(1433年),在最后一次下西洋的归途中,卒于古里国(今印度卡利卡特)。船队回国后,赐葬于南京市中华门外牛首山麓。
时至今日,郑和墓经迭次修葺,保存完好。墓前墓后,翠柏拥立,芳草青青,还建有郑和纪念馆。每年均有成千上万人前往凭吊。
在国外,这位航海英雄和友好使者亦颇受敬仰,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博物馆里,还珍藏着郑和当年在那里立的石碑,并被珍为国宝;
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仍流传着许多三宝太监航海的动人故事和美好传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有三宝垅、三宝港、三宝洞、三宝井、三保墩、三宝公庙;在苏门答腊岛,有三宝庙;
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山、三宝城、三宝寺、三宝塔,等等。每年,在相传郑和登陆的日子,各地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典,以寄托他们对三宝太监的怀念。
郑和时代,西洋的概念和今不同。当时是以南海为界,其东为东洋,其西为西洋。在这里,我们还是尊重历史的说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