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从哈瓦那到北京的机票要多少钱?”
前几天,一位古巴老人在国内火得“一塌糊涂”,被大家称为“全网最牵挂的老人”。
而大家之所以认识他,只是因为一个抖音博主将其搭讪自己的视频发在了网上。
但这位老人不简单,曾经不仅是古巴飞行员,还与我们有着一段感人的历史故事。
除了公众,就连人民空军、人民日报等多家官媒也纷纷表示要帮其回忆那段历史。
直到近几天有了后续,我们才得以知晓,这位老人为何会如此心系中国。

大年初四那晚,抖音博主“Missya在澳洲”在古巴的特立尼达街头漫步,当地并不如国内热闹,所以那个时间点大街上已经没什么人了。
可当博主路过一家门户时,旁边却传来一声声急切的呼喊:“Chinita,Chinita”在当地,老一代的人经常会用“Chinita”来形容中国姑娘。
这要是放在国内,换成是任何人也得心里一阵打颤,更别提是在国外无人的街道。可好在博主鼓着勇气去寻找了声音来源,要不也不会牵扯出这段感人的故事。

Missya下意识地往声音来源处看去,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古巴老人,站在铁栅栏后,神情十分焦急、迫切。
他看到Missya停下,急忙招手,声音更为急迫。
老人用西班牙语说着什么,虽然Missya并不完全懂,但她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情感。

走近之后,老人让博主在铁栅栏外等候,自己转身去已经泛黄的立柜中寻找着什么,没一会,老人拿着一张泛黄、褴褛却又字迹清晰的证书。
而博主第一眼就认出了这本证书,因为封面上正中间印着那颗“红星”。
而且在“红星”的下方赫然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航空学校飞行科”。

博主下意识地惊呼了一声,便向对方示意能否查看,这本证书上所有的信息都还在,字迹清晰,让人难以想象已经过了数十年。
第二天,博主特地找到了这位老人,了解他与我们的那段岁月。
这个名叫Dido的古巴老人,已经82岁了。



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然而即便如此,身上那股军人的挺拔与骄傲仍然不减。
他的家很简陋,一张床、几个立柜、四双鞋,别的再也没了,但整个屋子干净整洁,老人的着装也很干净,看得出来这位老人已将我军的“内务作风”做到了极致。
这时,老人又是转身去立柜里寻找着什么,这回他拿出了一个抽屉,里面装得满满的全是当时获得的勋章、证书。

他眼中闪烁着光,向博主一一介绍都是什么时候、怎么获得的纪念徽章。
博主使用了翻译器后,才明白,原来Dido目前最想要的就是回当时学习的地方再看一看。
他不停地问博主:“从哈瓦那到北京的机票要多少钱?”

而他对中国的回忆如此看重的原因,还要从1961年讲起。
六十多年前,一批古巴好友来到中国1961年,年轻的Dido以及数百名古巴精英飞行员以及技术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接受飞行相关训练。
对于当时年仅20岁的Dido来说,这既是一次人生的巨大转折,也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

一切都那么新奇,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令他们感到不适,但他们知道,这是一段历史使命,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必须坚守。
在这里,他们不仅掌握了飞行技巧,也深刻体会到团队之间的情谊。
Dido说他还记得,那一夜很冷,中国战友担心他们无法适应北方的冬天,会把自己的棉衣裹在他们身上。

生病时,教官们会亲自照料他们,就像家人一样。这种深厚的感情跨越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而遗憾就是,毕业前4个月时包括Dido在内的很多人被紧急召回国内,匆匆结束了这段美好的经历。
当大部分人刷到这条视频后,都被Dido的故事所感动,于是纷纷开始帮助古巴老人“寻梦”,也有不少年轻人通过长辈的回忆证实了Dido的话。

一夜之间,Dido成了全网都牵挂的老人,大家都在关注Dido是否能重新回到中国,而驻古巴大使馆也迅速与Dido取得联系,帮忙寻找当时和其一起学习的战友。
还邀请他们一起过元宵节、赏花灯、共进晚宴。
Dido和曾经的战友站在一起,身着正装“美美地”拍下了这张大合照。

人民空军也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复,并帮助其寻找了当年的回忆。
档案馆内,两名文职人员翻看着那些被原封不动记录完好地档案,上面写着当时古巴飞行学员来华时记录下来的故事。
并用“穿越时空、回望历史”形容这段及有意义的回忆。

当时的“空军原第十二航校”提出要本着搞好团结、保证安全以及国际主义的精神搞好古巴学员的训练。
课下,教员与学员们一起探讨双方的故事、一起看电影、唱歌、跳舞更感动的是,有几位古巴学员的被子破了,还是教员们为其缝缝补补,让这份温暖持续已久。


为了让远离祖国的学员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校方特意在他们身上花心思,真切地考虑对方的饮食习惯,在伙食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改变,让他们在中国也能吃到家乡菜。
在双方共同努力的条件下,也有一大批学员完成了初级飞行的训练,掌握了大量飞行知识,回到国内后可以继续运用在自己的飞行生涯中。

同时,这段温暖的故事也让我们相信,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共同奋斗过的岁月以及那坚定的友谊。
而在广东一个村子里,有一座古早的古巴桥,更能见证我们的中古友谊。

广东省江门市那伏村,有一座名为“古巴桥”的小桥,这座小桥建于1928年。
桥梁长10.35米,宽1.65米,原名为“那伏长堤桥”,因捐资者来自古巴,村民为感激其贡献,将其命名为“古巴桥”。
桥上刻有“古巴”二字,至今仍清晰可见。

这座桥梁见证了古巴侨胞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也是中古友谊的象征。
2012年,江门市政府将其列为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如今,古巴桥已成为文物遗址,承载着中古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让全网牵挂的古巴老人 后续来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3911010280419889&wfr=spider&for=pc
人民空军——在历史档案里追寻跨越时空的友谊
https://mp.weixin.qq.com/s/SOvzxKy-EimpQvQfNyntdg
江门新闻网——中国唯一“古巴桥” 满载先侨情怀 传承中古友谊
http://www.jiangmen.gov.cn/newzjqx/qdqq/hwqq/content/post_3110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