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邮寄黄金”骗局忽悠了|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4-11-03 19:20:54

提高自身的反诈免疫力,终究是抵御一切诈骗的基础。

▲多地出现了一种邮寄黄金类的新型诈骗。图/IC photo

文 | 柳早

随着近期价格的一路上涨,黄金也被电诈分子盯上了,“邮寄黄金”类的新型诈骗,最近一段时间格外猖獗。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全国多地出现了一种邮寄黄金类的新型诈骗,诈骗分子诱骗受害人,将大额现金或黄金等通过快递或网约车运送到指定地点,在实施诈骗的同时“洗白”诈骗资金。

比如,自10月1日以来,仅武汉市公安局就拦截4起黄金诈骗案,累计截获4000克黄金;今年9月,福州市公安局台江分局也打掉一个用涉诈资金购买的黄金进行“洗钱”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查获各类黄金饰品价值高达138万余元……

从公布的信息看,这种骗术和以往的骗局相比也并不“高明”,依然是通过小恩小惠或是冒充公检法机关等,诱骗受害者上当。只不过,在最后真正“下手”的环节,骗子们从以往的转账改成了要求邮寄或网约车运送黄金、现金。

之所以选择从转账变成“邮寄黄金”,主要是随着近些年对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逐渐加强,诈骗分子通过银行账户、第三方支付转移被骗资金的渠道受到限制。于是,诈骗分子想出新的法子:用实物代替转账,用于规避相关部门的追踪和打击。

这种方式不仅诈骗钱财,甚至可能导致受害者遭受无妄之灾。比如,有些诈骗分子会将其他诈骗资金转入受害者账户,让其继续帮忙购买黄金。这事实上是让被害者帮其洗白资金,如果受害者没有证据意识,无法自证清白,就有可能落入“帮信罪”等嫌疑,惹来麻烦。

这种“邮寄黄金”的新型诈骗,也再次说明诈骗分子总会想方设法和相关部门玩“猫鼠游戏”,会不断“创新”手段,令缺乏相应反诈意识的受害者防不胜防。

对此,相关防范应当及时补位。比如,相关部门对金银首饰店铺、快递网点、网约车公司等做到充分的信息联动,对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反诈培训,敦促在遇到可疑情况时及时通报及劝阻等。

国家反诈中心也为此对民众发出特别提醒,不要轻信网上刷单返利、网络投资赚钱等说辞,如遇到要求使用快递、网约车进行现金、黄金等寄送的,要立即拒绝并向警方举报。

此外,相关部门也不妨对其他可能的“代替等价物”进行梳理,并对公众进行充分的提示。从一些案例看,包括奢饰品、名贵首饰等,都曾被用来作为诈骗标的物。对种种新型的诈骗变种,相关部门和普通民众都应当保持足够的敏感和警惕。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诈骗形态怎么变化,其内核都有内在的一致性——利用人性的弱点。从一些“邮寄黄金”案件详情就能看到,诈骗分子在起初都会通过各种返利的方式引诱受害人上当;在取得信任后,再以投资为名诱骗受害人购买所谓黄金理财,最后彻底落入骗局。

由此可见,很多受害者之所以“上钩”,起点仍是一种占小便宜的心态。千变万化的骗术,终究要通过找到受害人认知上的缝隙才能趁虚而入。

所以,对普通民众来说,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等,要成为反诈防骗基本常识。

而无论传统的转账诈骗,抑或是新型的“邮寄黄金”,防骗最有效的办法,恐怕还是要记住已经被反反复复宣传的金句:天上不会掉馅饼,万般骗术皆为财。提高自身的反诈免疫力,终究是抵御一切诈骗的基础。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