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仅80余天,就向全世界挥舞起关税“大棒”,也加重对华施压,而中方采取了必要的反制措施。目前,外界对贸易战加速升级、中美“脱钩”的担忧加剧。
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吴敬琏经济学教席教授许斌认为,特朗普第二任期政策的核心逻辑已与第一任期时完全不同,对中国构成的挑战也更为严峻。面对这一局面,中国需要快速、果断地出台系统性应对方案。
美政策调整窗口或在明年二季度
几十年来,特朗普一直主张使用关税来促进美国经济。他在担任美国总统的第一任期内开打对华贸易战,第二任期后行动方向不变。
许斌认为,同样都是利用关税“武器”,但特朗普的“2.0版本”与“1.0版本”已大为不同。“升级版”的特朗普开启了全方位冲击。
“他不再是为了连任而打贸易战的商人,而是希望开创一个可以影响美国下一代的政治时代。这一目标使得特朗普的行动更为激进。他的关税政策,不是为谈判赢得筹码,而是要彻底改变全球贸易秩序,其本质是争夺全球新主导权。”
许斌预计,尽管特朗普不太可能再次连任,但他希望打造“特朗普时代”,这使其行为更具系统性和长期性。目前,特朗普的最大制约来自美国民意,尤其是将在2026年进行的美国中期选举。因此,预计特朗普的政策调整窗口可能出现在2026年4月至5月之间。
“在这之前,中国无法指望美方自我调节。”许斌指出,对于中国而言,当前的博弈已经不再是“打打谈谈”,而是全方位战略竞争。
以“双转型”构建中国新增长基础
相比2018年中美贸易战,许斌认为,特朗普政府开启新一轮关税政策,对中国形成了全面、系统的战略打压,性质和烈度远超以往。
在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下,中国的出口空间面临收紧。面对现实,许斌坦言,外向型出口红利已难再依赖。在高关税背景下,许多出口美国的中企将不得不“暂时告别”美国市场。
许斌指出,目前中国没有更多回旋余地。有声音认为中国是否反应过度,但如果低估这次冲击,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在这场全方位的经济博弈中,中国如何稳住基本盘、化被动为主动,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许斌认为,必须要直面这次冲击,用“壮士断腕”的手段迅速推出大力度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
许斌还提出,要化特朗普的关税冲击为动力,深挖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潜力。对此,中国必须坚定推进“双转型”:一方面在供给侧从资源依赖向效率驱动转变,另一方面在需求侧从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型。
“效率提高靠两条腿走路: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他指出,中国拥有雄厚的科研能力,科技层面大有可为,制度层面还需更大力度改革,要充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而在需求侧,许斌认为应把发展重点由过度依赖房地产与基建投资,转向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现在房地产已过剩,基建效益递减,再依靠传统投资已难以为继。真正要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力,必须让老百姓‘敢消费、有能力消费’”。
许斌建议,应通过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让消费真正接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支柱。
谈到中国经济中长期潜力的释放,许斌也特别强调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他指出,提升教育和健康水平,不仅能增强社会稳定性和人民福祉,更能在宏观经济上带来短期拉动与长期驱动力的“双赢”。
“现在最需要的是强烈的信号,提振市场和民众信心。中国政府要通过实际行动表明:我们有决心,也有能力稳住局面,要向国内外宣示中国靠自己走市场化的改革和多边主义的开放道路。”
对外关系应主动出击
国际合作不是“选边站队”的零和博弈,而是基于国家利益的理性权衡。
许斌认为,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不断演变的背景下,中国要在对外关系上主动出击,应更加注重提升制度确定性、深化区域合作、强化全球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以争取更多国家的理解与合作。
“我们要让世界的其他国家真正意识到:在这个关键时间点,与中国的合作,尽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与美国的关系,但这种平衡在整体上是对他们有利的,中国是一个可以长期合作的稳定力量。”许斌强调,在全球正经历新一轮地缘政治重塑的背景下,如何赢得第三方国家的信任与倾斜,是中国在对美博弈之外的关键“加分项”,这将决定未来多边合作的走向,也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博弈中的战略主动权。
中国正加快构建更具战略主动性的对外经贸网络。
3月30日,韩国、中国、日本三国在首尔举行部长级会谈,共同表示要加强自由贸易、加快全面三边自贸协定谈判;4月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双方同意尽快启动磋商,支持重启中欧贸易救济对话机制。
被问及与日韩、欧盟的合作前景,许斌认为,对欧盟、日韩的经贸突破,甚至包括台海关系的改善,关键在于中国能否展示足够的政治灵活性与战略主动性。
全球化并未终结
保护主义情绪抬头、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令国际贸易体系承压,外界对全球化倒退的担忧日增,不过许斌仍持谨慎乐观态度。
他指出,“全球化并未终结,而是走向了‘区域化’。尤其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大区,与以美国为核心的大区的并存。中国应以开放的姿态主导区域合作,重塑自己的全球形象和话语体系。”
许斌指出,中国正逐步构建自身主导的区域合作网络,包括深化与东盟、RCEP成员、日韩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多边互联互通机制。在他看来,这一发展方向正呼应了国家倡导的“开放的区域主义”理念。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生意还在做,供应链依然紧密。”许斌强调,全球产业链是一个复杂系统,不是可以被轻易切断或重建的。“中国的供应链没有被替代,也根本无法被替代。任何企图将整个产业体系搬离中国的想法,都是对常识和人性的违背,注定要失败”。
在谈到特朗普政府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时,许斌认为,这种以“破坏”为主导的政治力量不会持续太久。“特朗普不是建设者,而是破坏者。他代表的这股政治力量可能会比想象中更快地退出历史舞台——4年之内结束也未必不可能”。
许斌特别提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吴敬琏谈未来发展的一句话,“波折是反复出现的,但否定之否定往往是一个螺旋式上升,从大趋势来看,我认为人类的理想还是会占上风。”这句话对此刻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