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少才
一、低洼之国荷兰本土总面积为41864平方千米。沿海有1800多千米长的海坝和岸堤,海岸线长1075千米。因为国土面积小,十三世纪以来共围垦约71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荷兰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荷兰本土全境为低洼之地,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面,除南部和东部有一些丘陵外,绝大部分地势都很低,部分地区甚至是由围海造地形成的,比如弗莱沃兰省的大部分地区。如果世界气候不断变暖,南北两极冰川不断融化,海平面不断上涨,荷兰受害首当其冲,所以荷兰早就建有水上浮动的民居,是考虑海水上涨和采取应对措施最早的国家。
二、漂浮农场的灵感源于飓风2018年8月18日,荷兰又一惊人之作诞生,那就是“漂浮农场”动工开建。
荷兰国土面积虽然小,但却是畜牧业大国。畜牧业科技领先世界,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崛起一座漂浮的农场,让奶牛入住豪华的三层别墅,此举惊动世界。
该项目位于鹿特丹市梅尔韦黑文港的工业和仓储区。由贝拉顿房地产公司(Beladon)荷兰工程师彼得·范·温格登(Peter van Wingerden)设计,他也是该项目的发起者之一。范·温格登在2012年就想到了规划鹿特丹农场的点子。当时这位工程师正在美国纽约工作,碰到“桑迪”飓风来袭。他注意到,随后而来的洪水使城市部分地区陷入瘫痪,各种种植食物和奶制品等都无法运输,于是这位工程师开始考虑,如果在水上种植食物就不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这就叫飓风带来的灵感,人类虽然不能与天斗与地斗,但却可以用科技的手段尽量减少天灾所带来的损失。
三、漂浮农场的设计源于航海原理“漂浮农场”坐落在一个非常稳定的混凝土平台上,看上去像一个方形的鸟巢,用锚固定在海底,房屋沉在水里的部分大约有1.5米多。身处“漂浮农场”内,就和普通陆地上的建筑一样稳定。即使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漂浮农场”的最大摆动范围也不超过几毫米。该农场能“水涨船高”,本质上是一个基于航海原理的农业建筑。组织结构、原理、材料的使用意在提高浮力和稳定性。所有沉重的结构和技术组件被放置在建筑物的水下部分,而所有重要的功能都位于顶部的轻量级结构中,这使得它变成一个多层组织,由混凝土到半透明的聚碳酸酯,再到完全开放。
“漂浮农场”长40米宽30米,分为上中下三层,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漂浮农场”漂在海上,由3条走廊与陆地相连,除了顶部,农场四面墙全部安装透明玻璃,人们可以从外面直接观察到农场的内部环境,这个奇特的“漂浮农场”成了鹿特丹的一大景观。
四、漂浮农场立体多层漂浮农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场,顶层温室用来种植各种牧草,包括红菽草、紫苜蓿和其他植物,经过加工后成为奶牛的饲料;中层是奶牛饲养区,奶牛可以自由漫步于牛厩区和挤奶区,也可以通过连接农场和陆地的斜坡通道到陆地上休憩;农场下层的设计比较多元化,可用做加工牛奶、收集排泄物、淡化海水和生成能源等,实现农场所需能源的自给自足。其中,收集牛粪作为肥料供给顶层的植物。每天产出的牛奶、奶酪等加工制成品可对外出售。
世界上首个“漂浮农场”立体多层、形成独立食物链的室内农场,并将利用它来养殖40头奶牛,每天生产约800多升牛奶,预计将于2019年12月正式投入运营。
“漂浮农场”的科技含量很高:农场内将采用智能机器人进行牛奶收集和粪污清理,自动补给奶牛所需的水或饲料等。农场设有太阳能电池板为农场所有电器设施提供电能。
五、奶牛的食物来源这家农场的奶牛都是经过改良的高产奶牛,食量大,一头奶牛一天采食约50千克配比得当的饲料,顶层的温室植物仍不足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奶牛们主要以谷物和土豆皮为食,这些谷物和土豆皮来自附近酿酒厂的丢弃原料,面粉加工厂的副产品。附近高尔夫球场上割下来的青草,可以补充漂浮农场自产不够的那部分。
六、漂浮农场未来前景荷兰传统的养殖是牧场散养,而漂浮农场等于完全圈养。建造漂浮农场相关工作人员承认,漂浮牧场的养殖成本很较高,不过相关人员胸有成竹地说,将采取以下四个措施降低成本:一是通过缩短产品的运输距离来节省运输成本,由于奶牛农场离消费者不再遥远,中间运输环节大幅减少;二是将漂浮农场办成对外开放的旅游观光景点,可收取一部分门票;三是可在漂浮农场直接生产和售卖酸奶和奶酪成品;四是可在漂浮农场岸上办餐厅,以满足游客餐饮。
荷兰人一直在不断尝试“向海借地”,海上“漂浮农场”建立的主要原因就是希望在耕地面积紧缺的情况下,将传统食品生产移至海上。范·温格登还说,如果“漂浮农场”成功的话,他的下一个计划将是建立漂浮蔬菜园、漂浮养鸡场、漂浮码头、海上酒店等项目。
范·温格登表示,漂浮农场是一个新的创意,一方面可以解决土地占用问题,拉近居民与健康食物之间的距离,减少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室内农场也可保护动植物免受极端天气的影响,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漂浮农场”不仅可以建在海面上,河流、湖泊上也可以应用此项技术。
来源:《中国畜牧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