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版图上消失的英利乡,西至隆安北至马山区域广阔

诗意的栖居 2025-01-13 16:52:42

游玩高井兵营遗址后往锣圩方向走,经过英圩顺便停下脚步,顺便补充点能量。英圩,有农贸市场,有银行,附近还有加油站,并且还有赶集,公共设施如此完善,想来英圩历史上应该是个镇,至少是个乡。英圩曾是乡镇建制,为何降为村,想来应该是上世纪末撤乡并镇运动而消失的英圩乡。

英圩形成于明朝天顺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英圩形成之初是潘姓落业始祖潘忍修建祖庙,后来人们就在潘姓祖庙周边定居而形成街圩。形成街圩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便利,明朝时期思恩府走田州府的主干道是走高二、高一进入英圩,然后从英圩走灵马进入田州府。英圩就是古田州府至思恩府官道而兴起的小街圩。

英圩得名是因为街圩建在英江下游,解放前英江原名膺江,英圩的古名则叫膺江圩简称膺圩。民国23年南宁至百色公路改道走锣圩境膺圩,使得英圩得到更快的发展,英圩的繁荣程度超过上级的利彰乡,为不被膺圩抢风头,并且出于官差方便需要将利彰乡乡公所搬迁至膺圩。不知是当时乡长不识字,还是娴的麻烦,将膺江更名为英江,膺圩亦更名为英圩。

为突出利彰乡的重要性,并且保留英圩的历史底蕴,将利彰乡更应为英利乡,应是英圩,利则是利彰乡的利。民国时期的英利乡属武鸣县西区,区公所置于锣圩乡,解放后属锣圩区。1952年福山、英江、英宁3个村合并入英利乡,并将英利乡更名为宁江乡。1958年宁江乡撤销,析出英圩、陆旺、福山、丰宁、英上、英下6大队。

1962年锣圩公社析出英圩公社,所辖原属宁江乡的所有大队,1966年英圩公社撤销改为英圩大队。1966年开始英圩就彻底失去乡镇级建制而降为大队,分单干后英圩改为村。尽管英圩不再是乡镇级建制,不过几百年沿袭下来的赶集风俗仍旧保留下来。只是不知英圩的赶集是哪一天,知情者告知,有机会来英圩凑一下热闹。

此时正值冬月,寒风刺骨,冷得不得不让人烤火,若是有几个红薯,一边烤火取暖,一边烤红薯吃就好了。逛一圈英圩,尽管这里保留有一定的人气,但不可否认,人气都是老年人支撑起来,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看不到年轻人是很多乡镇的常态,更何况是乡下呢?听说年轻人到城里去发大财了,也有的人说到城里去还房贷了,不知哪个说的是真的,不过年轻人到城里混是真的。

英圩大舞台是当地文艺活动的场所,如果大爷大妈们够兴奋,大舞台前的广袤地方就是晚上跳广场舞的地方。舞台修建这么好,若重大节日没有举办文艺演出真是太浪费资源。记得上世纪90年代之前,舞台都没有那么豪华,每到春节都有村里的文艺骨干上台表演节目,尽管是村里的文艺骨干自导自演的节目,没有请到大明星,但已满足农村的文娱需求。不知近些年春节英圩还有没有举办文艺演出,要是闲置真的太浪费舞台了。

英圩的村民的还真有其独特的娱乐方式,那就是玩牌。本人不玩牌,不知道它们玩的是什么,但也看得出来它们玩的非常开心。据说玩牌可以减缓老年痴呆,所以玩牌的都是老年人,也只有老年人才有时间玩牌,毕竟老年人极少下地干活,而且还有180多元的要老金,足够老年人解决吃饭问题。我是隆安县的,老年人的养老金是180元,武鸣是区,区的养老金应该好于县,想来英圩老年人的养老金应该不低于250,要是跟县一样,想来区是让人白羡慕了。

英圩东北角的真武庙,英圩的形成是因庙而起,不过不是真武庙而是潘姓人家修建的祖庙,也就是银青庙。银青庙是一座非常有历史故事,同时也是颇具曲折的古庙,有时间在谢谢银青庙的故事。真武庙跟银青庙不同,银青庙是祖庙,类似于祠堂,真武庙则是当地村民祭祀的庙宇,是百家姓祭拜神灵的地方,银青庙则是潘姓族人祭拜先祖的地方,银青庙更有历史价值。

来到英圩时肚子非常饿,在菜市场逛一圈没有看到粉店,本以为饿着肚子到锣圩,没想到菜市场公路对面有一家粉店。老友粉、生榨粉、猪肉粉、鲜肉粉任你点,不过此时只有鲜肉粉也只能将就吃。英圩的鲜肉粉一碗7元,看来也不算贵,武鸣区的消费水平跟隔壁的隆安县差不多一个样。吃完这碗粉就结束此次的英圩之旅,本想到高一村的山洞去看看,听说要门票就取消参观山洞这一行程,英圩、往后有时间再来。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