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位于中山南一路727号的五里桥街道民政服务站作为上海市首个建设完成的民政服务站正式对外服务。目前,服务站运行已经一个月,效果如何呢?一起去看看。
助浴服务,温暖相伴
社区居民李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子女不在身边,如何为老伴洗澡成了张老伯的一块心病。“我爱人很爱干净,但是现在没办法自己洗澡了,我年纪也大了,为了安全起见就只能帮她擦一擦。”
去年年底,正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的张老伯在政策宣传大屏幕上看到了上门助浴服务。怀着试一试的想法,张老伯来到了民政服务站进行咨询。
“上门助浴是我们街道七心七助七享养老服务中的一部分,由专业的第三方上门服务,还有医护人员陪同,安全和服务都有保障。街道还会提供补贴,前几次服务都是免费的,后面觉得好用再进行收费。”工作人员为张老伯详细介绍了相关政策,不仅解决了张老伯的实际困难,也确保了李奶奶能够得到妥善的护理。
“我和老伴都是外地退休的,退休金不高,这个服务站真是雪中送炭,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张老伯感激地说。目前,李奶奶已经成功享受了2次免费的上门助浴服务。
便捷服务,适配辅具
刘先生是一位住在民政服务站附近的残疾人士,肢体造成的行动不便,让前往街道残疾人联合会办理业务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在一次电话联系街道残联了解相关业务的时候,残联工作人员向刘先生推荐了民政服务站,告诉他可以在每周的专业接待日完成他需要办理的业务。
刘先生来到服务站后,受到了专业接待人员的热情欢迎和细致指导。工作人员不仅帮助他快速办理了所需的各项手续,还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推荐并协助他适配了一套全新的辅助器具。
“以前每次去残联都要费很大的劲,现在在楼下的民政服务站就能轻松搞定一切,还能获得这么好的辅具,真是太方便了!”刘先生兴奋地表示。
五里桥街道民政服务站选用了“综合接待+专业接待”的混搭模式。综合接待员由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派员,专业接待员则由老龄、儿童福利、慈善、社会救助、就业创业等不同条线的工作人员“兼职”,每周定期排班服务。
通过首月服务数据分析,老龄与养老类服务占服务总量的75%,残疾人福利类服务占了20%,社区长者和残疾人对基层民政服务的需求十分强烈。服务站及时调整排班情况,增加了养老服务与残疾人福利的专业排班次数,同时为了更好地让他们了解相关政策和福利,服务站在原有服务清单的基础上,推出了老龄与养老、残疾人福利两张专属服务清单。
一个月以来,五里桥街道民政服务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解困、替民分忧”的服务宗旨,赢得了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下一步,五里桥街道计划根据不同片区的高频需求因地制宜设立“街区民政服务站”。并将通过项目化服务的形式,形成街道及民政服务站的功能差异,完善街道基层民政服务矩阵。同时持续关注社区长者和残疾人的需求,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努力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感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怀与温暖,这一服务模式正在黄浦区全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