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院士”李宁获刑12年,法院查明的事实触目惊心……

良禾上岸日记 2024-07-05 09:28:41

在一场备受关注的审判中,被誉为“中国院士第一案”的李宁终于迎来了审判结果。法院查明的事实令人震惊,这位被尊称为“中国最年轻工程院院士”、被视为“中国动物克隆体系领军者”的李宁,竟然涉及贪污科研经费高达3756万余元。经过审理,最终法院以贪污罪名判处李宁有期徒刑12年。这样的案件不仅是对科研领域的严重打击,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警示,让人不禁深思背后的故事和教训。

满怀学识,充满潜力的人生前程,却因误入歧途而尝尽铁窗囚禁的苦痛,这样的故事令人们无不感慨叹息。贪婪之心往往是人们犯错的根源,带来的后果令人扼腕可惜。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金钱的诱惑难以抗拒,有些人因为财富的诱惑而陷入困境,铸下不可挽回的过错;而另一些人却能超脱尘世名利,视金钱如尘土一般。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一位身份显赫的中国老院士突然施展慷慨,捐出一笔令人热泪盈眶的财富,让人感叹他内心的宽广与仁爱。这样的善举令人深思,也让我们看到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仍然存在着温暖与真诚。他叫,沈世钊。

01

扎根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人生道路上遭受尽人间疾苦不幸的折磨,他生逢战乱,身处一个充满不幸的年代,缺乏温饱,岁月的摧残使他瘦骨嶙峋。七载岁月,他又遭遇着失去的不幸,父亲患上风寒却无药可医,留下孤儿寡母独自面对荆棘丛生的世界。家国的苦难,沉重如大山般压在他的肩头,然而这位坚强的少年,没有因为世间的疾苦而愤天怨人,更没有因为早逝的父亲而放弃前行。他只怀揣着满腔热血,为着国家富强的未来而不懈奋斗!这样的坚毅与决心如同一束照亮黑暗的明灯,为他的人生旅途注入了无限的希望与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顺利考入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工程建设乃祖国基业,而在首个五年计划中,东北被确定为重点建设区域。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沈世钊踏上了漫长的火车旅程,长途跋涉三天三夜,最终抵达了北疆的冰天雪地。这一去,意味着永远告别了江南鱼米之乡,江南只能在他的梦里存在。1956年,国家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组织分配工作。有人被派往宜人的江南水乡,有人赴繁华锦绣的上海,而沈世钊却守候在寒冷严酷的东北,他坚信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正是他一生的志向所在。当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未成为一流的理工强校,但沈世钊选择在这里扎根,立志“开疆拓土”。尽管哈尔滨被形容为天气最冷、待遇最低、生活最苦的“三最”地方,但这些阻碍并没有能够挡住他内心燃烧的热情和执着!对于这位年轻人而言,艰苦的环境只是他不断前行的催化剂,让他更加坚定地投身事业,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个年代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荒草丛生,前路未卜,师资匮乏,科研一片空白。年轻的沈世钊与800余名同龄人齐心协力,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0多岁,却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所有的教学科研任务。他们勇往直前,决不退缩,被世人誉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八百壮士”,他们的名字寓意着壮志豪情冲天而起。

倾注了十年兢兢业业,披荆斩棘,沈世钊和他的同伴们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了24个新专业,开创了一批新兴学科。正是因为这群拼搏努力的年轻人,才有了后来被誉为“国防七子之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所高校。百年栉风沐雨、泽被后人,如今支撑起中国国防基业的,正是源源不断涌现的高等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正是沈世钊他们这一代人,他们舍弃了一时的风光和美好前程,留在荒凉贫瘠的地区,甘愿用自己的青春年华“牺牲”,为后辈谋取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拼搏!他们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铸就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辉煌历史,也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他们的精神将永存于时代的记忆中。02大跨空间结构1978年后,沈世钊成为国内知名的木结构专家,然而时代的变迁迫使他不得不改变人生方向。随着中国木材资源的日益匮乏,国际钢铁市场蓬勃发展,钢结构领域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学科。当时已年近半百的沈世钊原本以退休颐养天年为目标,然而面对国家的需求,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大跨空间”结构研究之中。大跨空间结构,指横跨60米以上、在三维空间受力的各类结构,广泛运用于运动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这项技术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建筑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家是否精通大跨空间结构的建造,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在建筑学术领域上的声誉。

为了国家的崛起和尊严,作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沈世钊再次踏上了万里拓荒之路。这一次,他的决断和行动让全世界震惊!沈世钊的投入和贡献将在建筑领域留下不朽的印记,展现了一个无私奉献、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科学家的崇高精神。1982年,沈世钊参与设计吉林滑冰馆的工作,当时尚未普及计算机技术,所有涉及到结构设计的繁复计算,他都依靠手写完成。这座滑冰馆后来成为中国短道速滑名将的摇篮,培养了一批批优秀选手,其中包括王春露、周洋、武大靖、韩天宇等众多短道速滑冠军,他们在这片冰场上留下了辛勤训练和辉煌比赛的足迹。随后,2004年,沈世钊参与设计了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这座会展中心的跨度达到了128米,是当时国内张弦桁架结构项目中跨度最大的一个。这项工程展示了沈世钊在结构设计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创新思维。

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被誉为中国名片的主会场——鸟巢,以其独特外观和惊人构造震撼世界。这座建筑的屋顶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开启滑动式屋顶,在中国建筑史上被誉为奇迹。而这一座建筑的背后,沈世钊作为评审人之一,参与了这样的大手笔项目,为中国建筑领域的发展和国家的形象赢得了赞誉。他的才华与努力铸就了许多令人震撼的建筑奇迹,为中国的建筑事业贡献了无法估量的价值。03超级天眼八年后,一项重要的国家工程终于让沈世钊的名字传遍世界!这项工程,就是中国的超级天眼,一个大型射电望远镜,代表着中国在科学领域的巨大成就。这一创举的实现离不开“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倾心投入,他舍弃高薪的国外工作,放眼世界,唯有让中国拥有超级天眼才是他心中的终极目标。这个项目对中国的天文界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历经12年选址和3年讨论立项,然而刚刚开始便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索网创新的实验失败,原因不明,是材料问题还是制作工艺的困难?这种尝试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第一次,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索网不仅需承受力量,还要能够自由变形,常规市场上的光缆弯折次数最多约为1000次,而超级天眼所需的光缆弯折次数却是其60倍之多。连在国外也找不到相应的先进技术,这种状况前所未见,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当众人束手无策之际,沈世钊挺身而出。他领导团队进行了“天眼”主动反射面索网结构设计,从初步预研到最终完善方案,用时长达八年。这项任务需要达到何等程度?沈世钊表示:“超级天眼有300个抛物面,每个的精度不能超过5毫米,稍有风吹草动,整个结构就会有所变动,飘移几厘米以上,既然我们接受了挑战,就必须做到完美,不仅要完成任务,更要做到尽善尽美。” 沈世钊和团队的努力、智慧和毅力,使超级天眼工程取得了成功,展现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无限潜力和雄心壮志

2016年,经过长达八年的艰苦奋斗,“超级天眼”正式落成问世,这是中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射电望远镜,也是全球口径最大、灵敏度最高的设备。理论上,我国的“天眼”可以接收到距离达137亿光年之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触及宇宙边缘的能力让人惊叹。而使“天眼”能够观测如此遥远的宇宙信号,其中一个关键在于一项全球首创的技术,即沈世钊和他的团队所研发的主动反射面索网结构系统,这个系统是“天眼”三大自主创新之一。这项主动反射面索网结构系统由7000多根钢缆交织而成,构建了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工程体系。这个系统的研发过程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举世无双的挑战,而沈世钊和他的团队用八年的时间精心打磨,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的奋斗精神、智慧和毅力,使得“超级天眼”项目得以成功实施,彰显了中国科技领域的卓越潜力和雄心壮志。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将为人类的探索宇宙之旅带来新的希望与启迪。04沉甸甸的三百万出手必将是大作,也是佳作,沈世钊的功勋如此卓越,一次次的荣誉加身,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大奖。在知乎上有人询问,国内从事大跨结构的专家中,谁最厉害?毋庸置疑,最厉害的莫过于沈世钊。尽管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和声誉,沈世钊却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做学问,首先是做人。”他看待名利如云烟,认为这些都不值一提。在过去的长达19年中,他从未追求任何奖项和荣誉,一旦事成功就,也从不索取一分报酬。沈世钊不仅不图名利,更常常慷慨解囊。就在不久前,年届九旬的他,慷慨将自己的积蓄捐献给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数额达300万元。在鲐背之年,他仍怀着对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殷切期望,再次展现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那沉甸甸的三百万,是他一生艰辛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财富,对自己近乎吝啬,对他人却无比慷慨。这样的淡泊名利、慷慨仁爱之风,让他成为一位风骨灵动、正直无私的君子,人们常说道无形却长存,师淡泊实乃尘灰净身,其中所蕴含的高尚情操和品德风范,如同一座坚实的丰碑,历经风雨传承千载,威力如山重。沈世钊,这位中国的大先生,不仅具备着丰富的学识和卓越的专业技艺,更彰显着一种高尚的品格与无私的大爱担当。他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心中的风采,成为一颗闪耀的民族明珠,一个真正伟大的中华脊梁。我们对这样的国之巨星深感敬佩,他值得成为每个人心中的楷模,展现着人间真正的伟大与光荣

0 阅读:308

良禾上岸日记

简介:互联网冲浪jin牌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