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一边看猛龙输掉第50场比赛,一边看到板凳上几个二轮新秀打得有模有样,不禁要问:这到底是重建成功的苗头,还是管理层在“回忆杀”里自我感动?
本赛季猛龙启用了五名新秀,其中四人赛季末居然都挤进了球队出场时间前十。这种“靠新秀撑满轮换”的打法,看上去像是计划中的青春风暴,实则更像是预算捉襟见肘后的无奈应对。但吊诡的是,这几位年轻人打得还不赖,尤其是来自45顺位的贾马尔·谢德,硬生生靠一副“拼命三郎”气质在烂队环境里蹚出条路——猛龙球迷忍不住又想起当年从发展联盟杀出来的范弗利特。
只是,现在是2025年,不是2019年。这种“淘宝挖宝”的操作还能像当年那样把球队带上总决赛吗?别太天真。
从“甩锅交易”到“血赚谢德”?这波操作真有那么神?
故事始于2024年选秀大会一笔不起眼的交易:猛龙接手国王队用来避税的垃圾合同(达维恩·米切尔 + 萨沙·韦曾科夫),作为补偿顺带收获45号签,然后用它选中了谢德。再后续——韦曾科夫被裁,米切尔被打包送去热火换了个未来次轮签。结算一下账本:他们用一名在队内毫无未来的杰伦·麦克丹尼尔斯,换来了谢德 + 两个次轮签 + 现金。
听起来是不是像极了十年前那种“空手套白狼”的老猛龙风格?确实有点那味。但问题在于:**十年前猛龙这么操作的时候,主力阵容是50胜球队;而现在,他们是30胜都够呛的重建队。**在赢球环境下挖到宝叫“眼光独到”,在摆烂队里靠新秀混轮换,顶多叫“低成本试错”。
谢德有潜力,但这波操作真能撑起重建的门面?还是说管理层太需要一点自我肯定,于是拿次轮秀当遮羞布,把整体迷失包装成个体成功?
谢德等于下一个范弗利特?猛龙迷该醒一醒了
我们来看看谢德的实际表现:
• 身高1米85,跑动勤快,球商在线;
• 板凳出场助攻联盟第四,3月后场均10.2分、5.7助攻、1.5抢断;
• 关键是便宜,合同低,风险小。
这些标签是不是很熟悉?管理层甚至公开提到了那位穿23号、唱歌好、也爱在赛前搞怪的前辈——范弗利特。但别忘了:范弗利特能撑起冠军队后场,是因为他不仅有态度,还有关键球的杀招、防守端的执行力、以及领导核心的天赋。
谢德呢?投篮不稳定、对强队时存在感稀薄,对抗强度上限不明。这不是看低他,而是提醒大家:别又把一个“努力型后卫”按成救世主模板。他的上限,可能是个轮换稳点,不是下一位FMVP投票候选人。
“聪明淘宝”掩盖不了“战略漂流”
猛龙这套淘宝体系确实捡到了人,但一个根本问题摆在那里:你到底想靠什么赢?现在球队什么都缺:没有明星、没有明确打法、没有文化定海神针。靠着几笔看似精明的操作,自我感动式“挖掘潜力股”,就能回到总决赛时代?现实远没那么温柔。
批评者说得没错:十年前猛龙在50胜的轨道上练新人,现在是在50负的泥沼中试错差生。后者的成长路径充满变量,而前者的养成,是在强硬体系里逼出来的稳定表现。用旧日模板来套如今情况,只会让人忽略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猛龙管理层真正的战略目标到底是什么?
如果重建是方向,那为什么2024选秀连首轮签都没有掌握?如果目标是重返争冠,那为什么场上核心人选依旧模糊、打法体系年年变?谢德的成功,更像是系统混乱下的“意外闪光”,而非有计划、有节奏的“未来拼图”。
谢德确实是宝,但猛龙真正缺的不是宝,而是地图
任何球队都需要低顺位惊喜,但重建想成功,靠的不是一个“谢德”,而是一个完整、连贯、清晰的建队逻辑。
如果说谢德是重建拼图的一块,那猛龙必须尽快给出那整张拼图长什么样。否则再多谢德、再多“范弗利特2.0”,最后也只能变成一堆散落的碎片 —— 看起来都不错,但拼不出冠军那幅画。
你可以赞叹管理层的眼光,但更该追问:他们真的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往哪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