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这个名字曾经是中国电影界的代名词,他的作品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征服了世界。
但谁能想到这位曾经叱咤影坛的大导演,竟然会沦为别人的"家奴"?
从辉煌到低谷再到愤怒决裂,张艺谋与张伟平的二十余年关系简直比他拍的电影还要精彩。
究竟是什么让这位艺术家迷失了自我?
他又是如何重新找回初心的?
说起张艺谋和张伟平的孽缘,还得从1990年那个风云际会的夜晚说起。
谁能想到这场命中注定的相遇,竟会成为张艺谋人生的转折点?
那晚的宴会上张艺谋可谓是一个十足的"社恐"。
明明是刚凭《红高粱》一炮而红的大导演,却像个局外人似的,独自端着香槟躲在角落。
就在这时命运女神跟他开了个玩笑——或者说,给他挖了个坑。
一位朋友拽着个陌生人凑了过来,热情洋溢地说:"艺谋,来认识一下这是张伟平。"
张艺谋礼貌地点点头,心里暗想:又是哪位大佬?可别是来找我拍广告的。
哪成想这位叫张伟平的哥们儿二话不说,直接坐到了他对面。
接下来的一幕简直堪比张艺谋拍的电影桥段。
张伟平滔滔不绝地聊起了电影,那架势仿佛他才是那个获奖导演。
要说这张伟平也是个人才,1958年生在沈阳,典型的东北爷们儿。
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简直就是人形"社交牛逼症"代表。
虽然是北京药剂学院毕业,但人家可不甘心当个月薪60块的药剂师。
这位仁兄愣是凭着一股子东北劲儿,从房地产杀到了制药,又从医疗器械杀到了影视圈。
简直就是人形"斜杠青年"的鼻祖,不服不行。
张艺谋一开始还有点不自在,但很快就被张伟平的热情"攻陷"了。
两人相谈甚欢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聊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张伟平更是拍着胸脯说:"艺谋啊,你这么有才以后咱俩可得好好合作!"
张艺谋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心想:这哥们儿不错啊,懂电影又有魄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就在张艺谋对这段新友谊充满期待的时候,他的父亲却在1997年的病榻上给了他当头一棒。
老爷子用微弱的声音警告道:"儿啊,你可得当心那个张伟平。我总觉得他不是什么好东西,别跟他走得太近。"
张艺谋当时还不以为然,心想老爷子是不是太敏感了?
殊不知这番话日后会成为他最大的人生遗憾。
有时候父母的直觉真的准得可怕。
可惜当时的张艺谋被友情和利益蒙蔽了双眼,没能听进去老爷子的忠告。
这不禁让人感叹,如果张艺谋当初能多留个心眼,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种种纷争了。
但是人生哪有那么多如果呢?
张艺谋和张伟平的"兄弟情",就这样在父亲的担忧中,悄然展开了。
张艺谋和张伟平的"兄弟情",就这样在父亲的忧虑中悄然展开了。
从《有话好好说》到《金陵十三钗》,张艺谋的电影人生仿佛坐上了过山车。
一开始张伟平简直就是他的救命稻草,堪称"及时雨"。
当张艺谋陷入低谷,新项目投资人纷纷撤资时,张伟平二话不说就掏出了真金白银。
这操作简直比电影里的英雄救美还要霸气!
虽然《有话好好说》最后亏了1000万,但张伟平非但没有责怪张艺谋,反而安慰他说:"哥们儿,咱们可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有难同当!"
这话听得张艺谋心里暖暖的,他心想:这哥们儿够义气啊,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铁哥们儿"!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伟平开始逐渐插手电影制作。
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张伟平突然冒出一个"神来之笔":必须加个周杰伦!
张艺谋当时就懵了,脑子里仿佛有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心想:周杰伦?那个唱《双节棍》的?你让我把他塞进古装片里?这不是让貂蝉戴墨镜吗?
但张伟平一拍大腿说:"兄弟,你可别小看周杰伦的号召力。有他在票房妥妥的!"
张艺谋虽然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想到张伟平对自己的支持,只好咬牙答应了。
没想到这部电影还真成了票房黑马,张伟平更是得意洋洋地说:"看吧,我没说错吧?"
张艺谋心里五味杂陈,既高兴票房好又觉得自己的艺术理想被商业化了。
到了2009年的《三枪拍案惊奇》,张伟平的"创意"更是让张艺谋哭笑不得。
这回他非要用小沈阳和赵本山当主角。
张艺谋都快疯了,心想:你是要拍电影还是要拍小品啊?这不是把春晚搬到大银幕上吗?
结果这部电影一上映,观众的反应果然不出所料。
网上到处都是吐槽的声音:"这不就是一个加长版的小品吗?""张艺谋你还是我认识的那个张艺谋吗?"
有网友更是毒舌地说:"这电影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简直是电影界的车祸现场啊!"
张艺谷看着这些评论,心里苦啊比他拍的《红高粱》里的高粱还要苦。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变成了一个"庸俗片导演"。
每天照镜子的时候,他都在问自己:"我还是那个追求艺术的张艺谋吗?"
但每当他想要反抗的时候,就会想起张伟平对自己的"恩情",又不得不低头。
这种感觉就像是被套上了无形的枷锁,想飞却飞不起来。
张艺谋陷入了艺术理想和商业现实的两难境地,仿佛被困在了自己编织的金丝牢笼里。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正在失去最宝贵的东西——那个曾经让他热爱电影的初心。
张艺谋陷入了艺术理想和商业现实的两难境地,但这还不是最惨的。
要说张艺谋也是够倒霉的,简直是人生开了挂,但开的是"悲惨"模式。
堂堂一个国际大导演,拍了那么多卖座电影,结果连个像样的片酬都没有。
每个月就领个2.5万的工资,这工资放在今天,怕是连北上广深的房租都付不起。
更可笑的是他还得忍受住在小产权破旧房子里的日子。
这要搁在现在简直就是个十足的"社畜"啊!连35岁的程序员都不如。
有一次张艺谋喝多了,对朋友吐槽道:"我特么简直就是个'家奴'啊!"
"在外人眼里我是大导演。可实际上呢?我连自己的电影都做不了主!"
"我就像个提线木偶,被人牵着鼻子走,连放个屁都得看别人脸色。"
朋友听了直摇头:"艺谋啊,你怎么混成这样了?你可是国际大导演啊!"
张艺谋苦笑着说:"还不是为了那点儿情分?每次我想反抗就想起张伟平当初对我的帮助,又硬生生忍下来了。"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欠了一屁股债,每天都在还却永远还不完。"
这种憋屈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几年。
张艺谋心里的小火苗虽然时不时地冒出来,但每次都被他自己浇灭了。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明明是被压榨却还感恩戴德。
每天早上照镜子的时候,他都会问自己:"镜子里的这个人还是张艺谋吗?"
"那个曾经为艺术疯狂,敢于挑战权威的张艺谋去哪儿了?"
有时候他会梦到自己站在领奖台上,台下掌声雷动。
但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是躺在那个破旧的小产权房里,梦想和现实的落差让他心如刀绞。
张艺谋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尊严和灵魂。
他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让自己沦落到这个地步?是金钱的诱惑?还是对"兄弟情义"的执着?
每当他想要挣脱这种生活时,总会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你欠张伟平的,你不能恩将仇报。"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比他拍的任何一部电影都要戏剧性。
张艺谋就这样在自责、愧疚和不甘中煎熬着,像是困在了一个看不见的牢笼里。
直到有一天一件事彻底点燃了他的怒火,让他终于看清了这段扭曲关系的本质。
直到有一天一件事彻底点燃了张艺谋的怒火,让他如梦初醒。
2011年张艺谋正在筹备《金陵十三钗》。
这次他铁了心要拍一部真正的好电影,不再受张伟平的摆布。
他要证明自己还是那个能拍出《红高粱》的张艺谋,而不是别人眼中的"商业片导演"。
然而张伟平又来"添乱"了。他擅自把电影的电视剧版权卖了,而且连张艺谋都不知情!
这下可把张艺谋给惹毛了,简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拍案而起对张伟平大吼:"你把我当什么了?提款机吗?"
"我是导演不是你的摇钱树!你凭什么私自卖我的作品?"
张伟平却满不在乎地说:"别激动嘛,多赚点钱有什么不好的?咱们不是一直这么干的吗?"
就在这时张艺谋突然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话。
那一刻他如梦初醒,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笼罩在他心头的迷雾。
他终于看清了这段所谓"兄弟情"的本质——纯粹的利用和剥削。
张艺谋决定彻底摆脱张伟平的控制,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和艺术。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就在张艺谋准备重新出发的时候,一个重磅炸弹突然引爆了。
他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消息被爆了出来!
这个消息像一颗核弹一样,瞬间引爆了整个娱乐圈和舆论场。
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张艺谋的热搜:"国际大导演竟然违法生育?""张艺谋到底有几个孩子?"
更要命的是这个爆料的人竟然和张伟平有关系。
张艺谋这才意识到,自己多年来一直生活在一个精心编织的谎言中。
那个曾经被他视为"兄弟"的人,竟然在背后捅了他一刀。
这种背叛感比他拍过的任何一部悲剧片都要沉重。
最后张艺谋不得不支付748万元的罚款,这笔钱差点让他倾家荡产。
他还差点丢了工作,多年打拼的事业几乎毁于一旦。
但张艺谋并没有被打倒,反而在这次危机中重新找到了自我。
他终于明白不能再让别人掌控自己的人生和艺术了。
张艺谋勇敢地站了起来,他起诉追回了应得的片酬。
虽然最后只拿回了246万,但这代表着他终于摆脱了"家奴"的身份。
这个过程中张艺谋经历了从愤怒到醒悟,再到重生的心路历程。
他曾经说过:"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
"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张艺谋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成功的人,也可能在不经意间迷失自我。
但重要的是要有勇气承认错误,并重新站起来。
至于张伟平?据说他已经从娱乐圈销声匿迹了。
但谁知道呢也许哪天他又会以另一种身份重新出现?
毕竟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戏剧性,不是吗?
就像张艺谋的电影一样,人生总有意想不到的情节。
而张艺谋终于重新成为了自己电影的主角,而不是别人故事里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