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定自幼热爱科学、喜欢读书并淡泊名利,为研制核武器殚精竭虑

史海撷英 2024-12-20 21:33:29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传来一声惊天轰鸣,天空腾起巨大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而为了进行两弹一星的研制,我国有很多人为之付出了巨大心血,例如邓稼先、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等等。王方定也是其中之一。

王方定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21日日出生于辽宁沈阳,籍贯四川自贡,负责研制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中子源,参加创建了核试验的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并多次用于实践,如裂变燃耗的诊断方法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开展了多价态裂变产物化学状态和自发裂变电荷分布的研究,为我国核工业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老曾负责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点火中子源并参加创建了核试验的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并多次用于实践,其研究成果分别获国家发明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幸运的是1953年我参加了中国原子弹的科研工作,我为此感到自豪!‘文革’后,我重返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边做科研,一边带学生,这是我感到最幸福也是最快乐的事情。”王老的高寿,与他淡泊明志、喜欢读书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立志用科技强国

王方定出生于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道周是一名军事工业家,曾留学日本攻读火药学专业。受家庭熏陶,王方定自幼热爱科学,萌生了科技强国的志向。

“九・一八”事变后,年仅三岁的王方定随家人逃亡上海。然而,生活刚稳定,淞沪会战却又打响,王方定再次迁居南京,并就读南京实验小学。

王方定

自民国二十年(1931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王方定随家人从东北到西南历经艰辛,国家备受欺凌让他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立志用毕生努力为祖国强盛而奋斗。

受父母亲影响,王老自幼就喜欢读书。小学三年级时,母亲就给他买了《大学文学读本》《三国演义》等,父亲也给他买了《少年百科全本》(全9本)。“我大学之前最大的爱好就是读小说。三年级开始读《三国演义》等中国名著,到了初中,我就已经开始读外国文学了。可惜的是,大学功课紧张就没时间再读小说,再后来参加工作就更忙。现在想来,读小说这个爱好在科研工作上,很难说对我有什么具体影响。但这个爱好,却扩展了我人生的阅历,使得我看很多问题能站得更高一点、更有哲理一点。”

此后,王方定在重庆南开中学和自贡蜀光中学完成了中学学业。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王方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电信管理系,当年底,交通大学酝酿迁校台湾,王方定毅然返回四川,担任了小学教员。

在任教员期间,王方定仍坚持刻苦学习,终于1950年考入重庆大学化工系。1952年,国家调整高等院校院系,王方定所在的化工系并入新组建的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在校期间,他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毕业后,王方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参加工作后,专业书籍又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文革”后期,他一有空就钻到图书馆去看书。即使在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后,仍勤奋读书,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撰写了《核武器控制与放化分析技术》《核燃料及其循环使用》《钍作为核燃料的前景》《放射化学的今天与明天》等文章。王老读书的方式与他人不同,他不仅会做大量的读书笔记,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分为辐射化学、新技术、安全防护等近30种,做成科研知识索引卡片,以便需要时查找。

王方定

可以说,读书不仅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愉悦和思想上的升华,而且也提升了他的专业水平,成了他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的重要保障之一。

参与原子弹研制

在近代物理研究所期间,王方定坚持学习,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当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钱三强希望王方定参与,详细说明了今后的工作内容,并征求他的意见。听完钱三强的介绍,王方定毫不犹疑地同意了,他说,这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

当时,实验核物理和放射化学的人员和工作都以实习的名义开展,采购了图书和器材后,为尽可能接近核爆炸的工作,王方定被安排做核爆炸监测侦察。成功的航测核侦察使王方定接触了核试验的有关信息,同时,为国家提供了核监测数据。

空中侦察任务移交后,王方定按照钱三强安排的任务开展工作。1958年,王方定开始按照相关要求,选定几个裂变产物核素分工建立化学分离、分析流程和射线测量装置,并分离出来几个元素。次年,王方定在中南海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1956年,王老与现在的夫人查子秀相识,两人于1959年初喜结连理。婚后半个月,王老就返回北京。1960年,查子秀被调往中科院心理所工作。“我的夫人是一位典型的东方淑女。这么多年,在任何困难面前从不向我抱怨,不给我任何压力。”王老如此评价他的夫人。

王方定

1959年,苏方驻华专家撤走后,党中央及时作出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的决定。次年,百余位专家先后调来,研制核武器的具体项目纷纷启动,王方定受命研制原子弹中用于点火的中子源部件。

1959年底,王老和他的同事建立了一座简易工棚,用来做实验室。工棚十分简陋,结构是芦苇黄土墙及油毡纸的顶棚。夏天时,工棚内炎热难当,室温经常在36℃左右。再加上操作放射性物质,工作时要穿三层防护服,戴双层橡皮手套,头上戴有机玻璃面罩,还得戴两个口罩,十分难受。冬天时,室内没有取暖设备,王老和他的同事穿着大棉袄,一边踏步一边工作,否则脚就会冻伤。最大的困难是水管、蒸馏水瓶和试剂瓶,一夜下来都会冻裂。他们每天晚上将水管里的水放空,蒸馏水和化学试剂都搬到有暖气的实验室,早上再搬回工棚,就这样,王老他们坚持了一个冬天。

在青海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时,条件也很艰苦。由于基地海拔在3200米以上,年平均温度仅零下4℃,不要说天冷离不开棉衣,就连馒头也蒸不熟。再加上人多房屋少,不少人只能住在简易的“地窝子”里或帐篷里。除此之外,要适应环境还得过两“关”。一是要适应高原缺氧反应。到基地后,王老整整休息了两天才慢慢适应。二是由于当地是鼠疫传染区,得打防疫针。王老打了防疫针后,发烧至39℃以上,三天后才慢慢恢复。“但我相信,只要拿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去战斗,困难是吓不倒中国青年的。”王老说。

王方定小组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点火中子源的工棚

1964年,由于核研制工作的需要,王老毅然告别产假中的妻子、刚出世的女儿和不到两岁的儿子,奔赴青海高原地区,参加并组织了多次核试验参数的测试。“虽然我最初还不知道他所从事的是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这样让我引以为傲的事业,但我知道他离开家到那么艰苦的地方去是国家的需要,因此很自然地理解也支持他的选择。”查子秀说。

当时,没有现代化的放化实验室,王方定只好利用废工棚做实验室,就这样,他大胆摸索,穷干苦干,边干边学。当年底,根据钱三强的建议,王定方在工棚里开始了提取钋的化学实验,接着又开展了氚和氢化铀的试制工作。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王方定和同事设计制造了专用的密封室,气体净化循环使用系统及气体分析方法,并于1961年7月合成了所需材料,该材料用于点火中子源获得成功。

诊断核爆炸试验

核爆炸的放射化学诊断旨在测定核爆炸试验的裂变、聚变威力和核爆炸过程中中子行为。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放射样品送到王方定面前时,他立即投入工作,对样品进行分析和实验,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下,顺利提出了放射化学诊断报告。此后,王方定又陆续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颗空投原子弹、第一颗装有热核材料的加强型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原理实验等多次核试验的放射化学诊断。

1967年6月,我国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从这次爆炸产生的蘑菇云中采集的尘埃和气体样品送到实验室后,剂量监测人员发现,放化实验室里气体的放射性剂量超标数百倍。王方定知悉后,迅速穿好防护服,开始了紧张的工作,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大获成功。

此后数年,王方定参加了十次核爆炸放射化学分析测定工作,用放射化学方法研究了核爆炸的残留物,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等核试验进行了放射化学诊断,参加了核试验的放射化学诊断方法,他先后建立了多种分析方案,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明奖。

王方定

1978年,王方定回到北京,在核工业部军工局工作。次年,调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后,转向放射化学的基础研究,指导自发裂变过程引起的化学反应及电荷分布研究,同时,兼任核工业研究生部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至1997年,被遴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细栽培,更享受桃李芬芳

王方定似乎只有两件永远做不完的事:一是科学研究,另一个就是培养人才。作为科学家,科研是王方定的生命;作为教师,培养出更多学生是王方定的事业所在。

“文化大革命”后,王方定重返原子能院,一边做科研,一边带研究生。从那时起,他做了30年的教师,也深深感觉带学生比搞科研更有兴趣。学生们跟老师的情感都很真挚,所以他特别珍惜这种真情。学生一辈子都是他的学生,每年都会来看望他,而且随着学生们的成长会不断带给王方定惊喜。学生向他汇报科研上取得的成果与创新,王方定听了后感到特别满足和幸福。

王方定从原子能院恢复招收研究生开始至今,虽然总共培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最多也就10余人,但是他对每个学生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从论文选题、文献调研到实验方案制定,从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编写到论文的书写,从论文答辩到如何作学术报告,王方定都认真细致地修改。

王方定不仅在学业上培养学生,更在为师为人方面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曾勉励他的学生:“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罢,首先要做一个高尚的人。要顾全大局,要谦让荣誉,要有无私无畏的精神。”

王方定

1998年9月,学生何辉来原子能院不到一星期,师兄带他去看望住在双榆树的导师王方定。王方定询问何辉的情况,对他提出了一些希望。何辉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以后要“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多年来,导师说过的很多话已经记不住了,但是这句话何辉却记忆深刻。

王方定这样要求学生,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一向谦虚谨慎,尊重别人,从不为个人争取名利。他认为所获得的全部奖项,都是与他一起工作、了解他的事迹的同事们为他申报的。

由于他的严格要求和细心栽培,他的大多数学生都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顶梁柱,在业内都小有名气。

0 阅读:7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