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甄选主播顿顿离职顿顿这事儿闹得挺大,离职宣言像颗深水炸弹,把“职场如戏”、“攒钱赎身”、“别当丑角”这些词炸得满天飞。乍一听,真解气!戳中了无数格子间里憋屈的灵魂,谁还没在深夜加班的出租屋里幻想过财务自由拍屁股走人的画面?可这股爽劲儿过去,咱们真得咂摸咂摸,这话是不是说得太绝了?把职场直接比作“戏班子”,把打工人都打成“戏子”,把目标简化成“赎身”,听着痛快,细想却像把复杂的人生硬生生塞进了一个窄窄的剧本里,味儿有点不对了。**职场就只是台等着你“赎身”的戏台子?**这比喻够狠,也够片面。它把商业社会里那点冰冷的交换关系,血淋淋地撕开给你看,没错,公司付钱买你的时间和能力,你干活换取报酬,这是基础。但基础之上呢?真就只剩尔虞我诈和虚情假意?你肯定见过那种人,他们不只是为了月底那点工资在熬,他们在解决技术难题时两眼放光,在完成项目后成就感爆棚,在团队协作里找到归属感。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的价值,是“交换”之外,作为“人”在劳动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把职场彻底妖魔化成“戏班子”,等于一棒子打死了所有职业里可能存在的热情、创造力和成就感,好像认真工作、投入感情就是傻,就是“用情太深”的“丑角”。这不公平,也有点因噎废食的意思。难道除了“攒够钱跑路”,工作就不能带点别的意义?这想法是不是把自己也框得太死了点?**“赎身”之后呢?真就“自由”了?**顿顿描绘的蓝图多诱人:攒够钱,逃离,奔向自由。可这“自由”长啥样?听起来像是彻底摆脱了任何形式的“打工”。那靠啥活着?利息?投资?或者干脆躺平?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更像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梦,或者一个需要巨大原始资本积累才能启动的游戏。更大的问题是,就算你“赎身”成功了,那种彻底切断与社会生产联系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自由”吗?人活着,总得找点事做,找点价值感吧?纯粹的不工作,时间久了,恐怕不是自由,是另一种形式的空虚和牢笼。再者,把“赎身”当作唯一目标,打工的过程就只剩下煎熬和忍耐,每一天都像是在蹲苦窑,盼着刑满释放。这种心态下,人很难真正投入,更难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积累那个能让你最终“赎身”的资本和能力——这不就陷入一个死循环了?你越讨厌,越难熬出头。**“价值交换”没错,但别把“价值”看窄了。**顿顿点出商业社会本质是价值交换,这是大实话。可咱们也得想想,这“价值”到底指什么?仅仅是老板给钱你干活?太简单了!你在这份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