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八路军

清末的北洋新军,单看装备,远远强于几十年后初期的八路军。说到北洋新军,那

清末的北洋新军,单看装备,远远强于几十年后初期的八路军。说到北洋新军,那

清末的北洋新军,单看装备,远远强于几十年后初期的八路军。说到北洋新军,那就得从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说起。那时候,他搞了个新建陆军,照着德国陆军的路子来,买了一堆先进家伙事儿。主力步枪是德国7.9mm毛瑟步枪,...
1942年,照片上这支队伍应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可是士兵们只打绑腿、戴

1942年,照片上这支队伍应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可是士兵们只打绑腿、戴

1942年,照片上这支队伍应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可是士兵们只打绑腿、戴军帽,身上的穿的不是军装,而是各式各样的普通便服。只有前面一名正在作指示的干部穿的是军装,下身穿的却是短裤。看他们的打扮有点像是胶东...
1942年初的晋西北吕梁山区寒气刺骨,八路军晋绥第八军分区司令部临时设在交城中西

1942年初的晋西北吕梁山区寒气刺骨,八路军晋绥第八军分区司令部临时设在交城中西

1942年初的晋西北吕梁山区寒气刺骨,八路军晋绥第八军分区司令部临时设在交城中西川的南沟村,利用正月初三补过春节的机会进行休整。部队刚经历高强度的连续作战,战士们疲惫不堪。炊事班难得的白面和猪肉让众人饱餐后沉沉睡去...
这位外国人穿的和我们八路军的衣服一样,甚至连脚上的草鞋都是一样的。当年在延安就有

这位外国人穿的和我们八路军的衣服一样,甚至连脚上的草鞋都是一样的。当年在延安就有

这位外国人穿的和我们八路军的衣服一样,甚至连脚上的草鞋都是一样的。当年在延安就有很多外国人,为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些外国人和我们八路军一样生活在一起,为了中国的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大家知道图中...
红军时期,聂荣臻的军职要高于罗荣桓。八路军成立,聂荣臻是115师副师长,二号人物

红军时期,聂荣臻的军职要高于罗荣桓。八路军成立,聂荣臻是115师副师长,二号人物

八路军成立,聂荣臻是115师副师长,二号人物。而罗荣桓是115师政治部主任,三号人物。可是1955年大授衔,罗荣桓的元帅排名却在聂荣臻之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解放战争时期,罗荣桓的贡献在聂荣臻之上。第四野战军发展成百万...
1940年,山东一位大娘给八路军做了小米饭,饥饿的战士们狼吞虎咽,然而他们突然发

1940年,山东一位大娘给八路军做了小米饭,饥饿的战士们狼吞虎咽,然而他们突然发

1940年,山东一位大娘给八路军做了小米饭,饥饿的战士们狼吞虎咽,然而他们突然发现不对劲,随后含泪对大娘说:“您不能欺骗我们啊…” 1940年深秋的沂蒙山区冷风刺骨,在山东费县东盘石沟的土坯房里,几位八路军战士正躲避...
1985年夏,在老山前线,第67集团军的首长们正在吃晚饭。突然,一个鬼鬼祟祟的身

1985年夏,在老山前线,第67集团军的首长们正在吃晚饭。突然,一个鬼鬼祟祟的身

1985年夏,在老山前线,第67集团军的首长们正在吃晚饭。突然,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拿着冲锋枪,瞄准了餐厅位置。“噗噗噗”一阵枪声后,张军长倒在血泊里,部队立即警戒,凶手却不知所踪了。1985年夏,老山前线的夜晚格外宁静,第67集团军的首长们围坐在食堂里,讨论着明天的作战计划。突然,一道黑影闪过,枪声响起,军长张志坚应声倒地,鲜血染红了军装。部队立即封锁现场,凶手却如烟消云散,消失无踪。这一突如其来的袭击,让所有人陷入恐慌和疑惑之中。张志坚,1930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是一位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军事指挥官。1945年,年仅15岁的他加入八路军,投身抗日战争,参与多次游击作战,展现出过人的勇气。解放战争期间,他随部队转战华北,多次在关键战役中担任突击任务,积累了丰富的指挥经验。1950年代,他参加抗美援朝,在长津湖战役中率部坚守阵地,击退敌军多次进攻,荣获表彰。1980年代初,张志坚升任济南军区陆军第67集团军军长,负责南疆防御任务。他以严谨的作风和亲兵的态度闻名,常身着朴素的军装,深入前线与士兵同吃同住,了解部队的实际困难。在老山前线,他亲自指挥攻克395高地等要点的战斗,赢得了官兵的广泛敬仰。他的办公室里,地图和作战计划总是摆在案头,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刘主任,政治部主任,具体姓名在史料中未明确记载。作为军中政治工作的核心人物,他负责思想教育和士气鼓舞,确保部队在高强度作战中保持信念坚定。他常与张志坚军长并肩工作,二人配合默契,共同应对前线的复杂局势。刘主任注重与士兵沟通,经常在战前组织动员会,用朴实的话语激励大家为国奋战。在枪击事件中,他虽身负重伤,仍展现出坚韧的意志,伤后迅速恢复,继续为部队稳定发挥作用。王忠秋,20多岁的招待灶炊事员,入伍不到两年,性格孤僻,缺乏团队精神。他在部队中鲜有朋友,平时沉默寡言,工作仅限于后勤灶务。与其他主动请战上前线的战友不同,王忠秋对战斗充满畏惧,听到“前线”二字便神色慌张。他的自私和狭隘在同宿舍战友小张被调往前线后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加剧了他的不安,最终导致他走上极端道路。小张,招待灶的另一名炊事员,与王忠秋同宿舍,性格开朗,勇敢无畏。他主动申请上前线作战,体现了革命军人的担当精神。他的行动与王忠秋的懦弱形成鲜明对比,也在无意中成为后者行为的一个诱因。小于,19岁的警卫战士,来自山东农村,入伍不到一年。他身体强健,忠诚勇敢,负责指挥部的安全保卫工作。在枪击事件中,他毫不犹豫地冲向危险,用身体护住首长,展现了无私的牺牲精神。1985年7月的一个傍晚,第67集团军指挥部的临时食堂内,张志坚军长、刘主任等几位首长围坐一桌,吃着简单的饭菜,讨论作战计划。突然,招待灶炊事员王忠秋持冲锋枪向食堂开火。张志坚胸口中弹,倒在血泊中,刘主任肩部受伤,摔倒在地。警卫战士小于迅速冲入,用身体护住首长,却不幸中弹牺牲。枪声停息后,王忠秋逃离现场,部队立即封锁营地,展开搜索,怀疑是敌方特工潜入。医护人员紧急将伤员送往野战医院抢救。部队迅速组织排查,战士们回忆曾在食堂附近看到王忠秋鬼鬼祟祟的身影,指挥部据此锁定他为嫌疑人。王忠秋入伍不到两年,性格孤僻,极度害怕上前线。同宿舍战友小张被调往前线后,他误以为自己也将被派往战场,恐惧驱使他犯下罪行。搜索行动持续整夜,战士们翻遍了营地附近的山坡和密林,却未找到王忠秋的踪迹。次日清晨,警卫连在检查营地附近的水源时,发现贮水池内漂浮着一具尸体,经确认正是王忠秋。他系溺水身亡,推测是畏罪自杀。张志坚和刘主任经过抢救脱离危险,张志坚胸部伤势严重,但仍坚持关注部队情况。刘主任恢复较快,很快返回岗位。小于因伤势过重牺牲,年仅19岁,家乡在山东农村,父母尚不知儿子已为国捐躯。事件平息后,第67集团军加强内部管理,增设哨位,完善警卫制度。王忠秋的行为被定性为个人极端行为,未影响部队士气。在张志坚的指挥下,部队继续坚守老山前线,直到1986年完成轮战任务。张志坚伤愈后继续服役,1990年代退役,回到济南生活。刘主任退休后致力于老山战役纪念活动。小于被追认为烈士,名字刻在老山烈士陵园,家乡为其建纪念碑。王忠秋无人缅怀,名字从部队记录中抹去。
毛主席去南泥湾视察,王震请他吃了一桌大餐。临走时,毛主席看到桌子上剩下的半只烧鸡

毛主席去南泥湾视察,王震请他吃了一桌大餐。临走时,毛主席看到桌子上剩下的半只烧鸡

毛主席去南泥湾视察,王震请他吃了一桌大餐。临走时,毛主席看到桌子上剩下的半只烧鸡,打包装进了口袋,并说:“我拿回去炖汤,不然可惜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边区面临严密封锁,弹药可补,口粮难寻,衣被稀缺。中共中央在延安决定发动大生产运动,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方针,自给自足成为生死攸关的课题。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进驻距离延安九十余里的南泥湾。这片土地杂草蔓延,豺狼出没,百姓罕至,却被选作边区军民“破局”之所在。三五九旅到达时,连像样的耕具都没有,士兵拆旧枪管炼铁,再把铁水铸成锄头。缺肥料,就地收集枯草腐叶,堆成肥堆;缺种子,向周边农户一点点换取。窑洞在土崖里打出,水渠循沟壑挖通,兵士白昼开荒,夜间巡逻,生产与警戒并进。三年间,他们辟地二十六万亩,粮食实现“耕一余一”,养猪五千余头,创办打铁、纺织、食品加工等小厂十余处,全部军需用度不再仰赖后方。1943年9月16日,毛主席穿过崎岖山道抵达南泥湾。王震在临时操场集合部队,战士刺杀、投弹、越障碍一一展示。毛主席看过后说,军人能战斗也能生产,这才无敌于天下。随后察看交通沟和作战工事,又走访窑洞工厂。窑洞里火炉通红,锤声脆响,打铁炉旁挂着尚未冷却的马掌,纺织机上布匹徐徐卷起。毛主席指出,小厂虽小,解决了军衣鞋袜的大问题;边区没有外援,也要把民众与军队的创造力全部动员起来。午饭设在驻地食堂,伙食原本简朴,因首长莅临,翻遍仓库才得一只鸡配干菜几味。席间,毛主席关心收成、问及猪圈存栏、追问合作化试点。半只鸡尚温,客人主人话已尽,毛主席抬眼瞧见剩菜,即俯身以布包起,语气平静:“拿回去炖汤,不然可惜。”这一举动在场士兵默默记下,自力更生既体现在垦荒炼铁,也落实到珍惜一寸食材。第二日清晨,毛主席再次检阅队列,对官兵说,三五九旅的经验说明,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可以合而为一,边区其他部队应当仿效。在短短一年里,延安根据地推广南泥湾模式,各部纷纷开荒种麦、建小作坊,边区经济压力大幅减轻。大生产运动的实践同时丰富了毛泽东经济思想:合作社、集体农庄、奖励劳动英雄等政策相继提出,为解放区制度化建设奠定基础。1944年11月,三五九旅奉命东渡黄河奔赴华北前线。出发前,毛主席与朱德在延安机场检阅了这支部队。行伍整肃,身着自织棉布军衣,很多士兵腰间还别着自炼钢锄头柄。机翼轰鸣,车轮扬尘,南泥湾留下整齐的垄沟、充盈的谷仓和一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木牌。南泥湾精神由此确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协力,坚定奋斗。它并非抽象口号,而是开镢头、挥铁锤、烧炭窑、纺线轴的日常劳作,是在枪声与饥饿夹缝中创造生机的顽强意志。半只烧鸡被装入口袋的瞬间,将这种精神凝缩为可见可触的细节。一切成果来之不易,一个碎骨、一抹油星都值得珍惜。解放战争时期,边区凭借南泥湾经验稳定后方供给;新中国成立初期,垦荒团、兵团农场沿用这一模式在北大荒、西北荒漠展开屯垦。数十年后,南泥湾已为旅游景点,稻田荷塘罗列山谷,栈桥矮屋点缀坡麓。游客在纪念馆里仍能看到那只叫作“节约”的布包模型,文字说明简洁——战火岁月,一袋鸡汤代表一个时代的选择。历史从不缺宏大叙事,缺的是映照宏大的细节。南泥湾的成功说明,制度与信念的力量需要具体载体:镢头、筐箩、猪圈、织机,乃至一半鸡。正因如此,自力更生的标签才深深烙进民族记忆,在物资极匮与技术极新的两个时代之间,构建起精神的桥梁。无论条件多丰沛,节用惜物、尊重劳作的态度依旧有其现实意义。曾经的荒滩已满目青翠,可那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仍提醒后来者:任何繁荣都起步于一锹一镐的耕耘,任何富足都需敬畏资源与劳动。
1939年,张智忠率队护送200两黄金,突遭30名土顽伏击,仅带一位战士突围。更

1939年,张智忠率队护送200两黄金,突遭30名土顽伏击,仅带一位战士突围。更

1939年,张智忠率队护送200两黄金,突遭30名土顽伏击,仅带一位战士突围。更致命的是,队伍里突然响起“把黄金交出来”的枪响……是谁在背后扣动扳机?那年7月的一天晚上,胶东平原的夜黑透了。30岁的张智忠握紧腰间武装带,脸上的皱纹都是这些年打仗留下的。他身后跟着6个战士,呈扇形散开。队伍中间的方特派员最扎眼,腰间鼓鼓囊囊——那里藏着胶东百姓省吃俭用凑的两百两黄金。这些金子,得送到寿光赵寄舟团长手里,再转运到延安,给前线买枪买药。“司令,前面就是芦苇荡了。”警卫员王虎凑过来小声说。张智忠点点头,摸了摸腋下的德国造二十响驳壳枪。这枪跟他从平型关打到山东,枪柄防滑纹都被手汗磨平了。突然,芦苇丛“哗啦”一阵响,窜出三十多个黑影。“不许动!缴枪不杀!”带头的军官举着王八盒子(注:即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枪),枪管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张智忠心里“咯噔”一下——对方穿着中央军的制服,说话却是胶东口音,八成是地方上的土匪武装。“都别动!”张智忠大声喊,眼睛快速扫了一圈。他发现敌人虽然人多,但站得松散,也没重武器。夜风里飘来潮气,他心里有了底:附近肯定有条暗河,能找机会突围!“我们是八路军,执行公务!”方特派员想解释。话没说完,“砰”一声枪响,队伍最后的小战士倒在地上。这时,敌军官得意地吹枪口:“再啰嗦,就崩了你们特派员!”张智忠脑子飞转:7个人对三十多个,硬拼只有死路。他悄悄给王虎使了个眼色,王虎慢慢往芦苇丛退。“别开枪!我们缴枪!”张智忠先解下驳壳枪,故意让枪托砸在石头上,响声清脆。敌军官果然上当,大摇大摆过来搜身。他刚弯腰,张智忠猛地抬膝撞向他下巴,同时抽出裤腿的匕首!“杀!”王虎大喊,战士们扑向敌人。顿时,芦苇荡里枪声大作,子弹擦着张智忠耳边飞过,打断了芦苇杆。他一把抱住方特派员,就地翻滚躲进土坑。“老张,黄金在这儿!”方特派员撕开上衣,露出贴身的牛皮钱袋。张智忠刚伸手,一颗子弹擦过手臂,军装瞬间被血染红。“快走!”张智忠背起方特派员就跑。身后传来敌人叫骂声和狗叫声——敌人放军犬追来了!张智忠咬着牙,每一步都踩得很深。他知道,黄金要是丢了,胶东抗日队伍就断了活路!也不知道跑了多久,狗叫声渐渐没了。张智忠放下方特派员,才发现他腹部中弹,绷带早被血浸透。“老方,挺住!”张智忠撕下自己衣襟想止血。“别管我……”方特派员气若游丝,“黄金……一定送到赵团长手里……”他颤抖着解下钱袋塞给张智忠。张智忠鼻子发酸,这个并肩三年的老伙计,到最后还惦记着任务。这时,身后传来脚步声。张智忠掏枪一看,是小战士小徐。这个入伍才两个月的年轻人,脸色惨白,紧握着步枪。“司令,我留下掩护你们!”小徐声音发颤。张智忠没说话,把最后一颗手榴弹塞给他。三人继续跑,芦苇叶划得脸生疼,谁也顾不上。走了大概两里地,张智忠觉得不对劲。小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喘气声也粗重。他刚要回头,就听见“咔嗒”——步枪上膛声!“把黄金交出来!”小徐声音带着疯狂。张智忠心里一凉,慢慢转身,正对上黑洞洞的枪口。方特派员想挣扎起身,被张智忠按住。“小徐,你这是干什么?”张智忠尽量平静,“咱们都是为了打鬼子、救老百姓啊!”小徐大吼道:“少废话!我老娘和妹妹还在挨饿,她们要钱救命!”他一步步逼近,枪管跟着抖。张智忠悄悄摸向腰间的勃朗宁,但不敢乱动,一动小徐就会开枪。就在这时,方特派员突然剧烈咳嗽,鲜血从嘴角流出来。小徐的目光被吸引过去,张智忠趁机扑上去夺枪!“砰!”枪响了。张智忠左肩剧痛,重重摔在地上。小徐狞笑着扑过来抢黄金。“砰!”又是一声枪响。小徐晃了晃,倒在血泊里。张智忠抬头,看见方特派员举着冒烟的勃朗宁……“老方……”张智忠爬到方特派员身边,发现他已经没了呼吸。他颤抖着合上战友的眼睛,泪水模糊了视线。这个平时戴着金丝眼镜、文质彬彬的特派员,用最后一口气开了枪,用身体挡住了子弹。远处又传来密集枪声,敌人追来了。张智忠擦干眼泪,把黄金贴身藏好,背起方特派员的遗体,走进芦苇深处。多年后,人们到寿光烈士陵园,看到方特派员的墓碑,就会想起那个血雨腥风的夜晚。那两百两黄金,最后平安送到延安,变成了前线的弹药和药品。如今的寿光烈士陵园里,方特派员的墓碑前常有人放上几支芦苇——那是从当年的芦苇荡移植来的。
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亲自审阅名单,突然皱眉问了一句:“军中吕布怎

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亲自审阅名单,突然皱眉问了一句:“军中吕布怎

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亲自审阅名单,突然皱眉问了一句:“军中吕布怎么没在上面?”罗荣桓被问得一愣,赶紧去查。查完档案后,罗荣桓才知道,原来,主席口中的“吕布”是吕俊生。要知道这小子,在当年战场那是豁出来性命的,在山东连砍了二十七个鬼子!1938年7月,山东夏津县郊外。日军吉田中队夜袭八路军驻地,子弹打光的瞬间,炊事班冲出来个铁塔般的汉子。吕俊生抡起挑水的扁担砸碎两个鬼子脑壳,夺过三八大盖就捅。等增援部队赶到时,月光下的场景让老兵都腿软——二十七具尸体围成半圆,最远的那个鬼子脖颈上还插着半截刺刀。"这哪是人,分明是阎王殿里爬出来的!"打扫战场的新兵吓得直哆嗦。吕俊生却蹲在墙角啃生红薯,三道刀伤用绑腿草草裹着,血顺着裤管滴成线。炊事班长后来回忆:"老吕那天吃了十二个窝头,说杀鬼子比揉面团还费劲。"这仗打完,"军中吕布"的名号插了翅膀。冀南军区开会时,刘伯承拍着桌子说:"给吕俊生发双份口粮!这种猛将要喂饱了才能多杀鬼子。"果然,吃饱饭的吕俊生带着青年突击队,半年端了日军八个炮楼。有次假装送柴火混进据点,空手掰弯了铁栅栏,吓得伪军跪地喊"爷爷饶命"。1940年打长治,吕俊生创下更邪乎的战绩。带着六十人的连队遭遇日军机械化中队,他让战士们把绑腿接成长绳,趁着夜色套住坦克炮管。二十个小伙喊着号子拽绳,硬生生把坦克拉得侧翻。后面的装甲车见状调头就跑,他带着人追出三里地,缴获的罐头让全团吃了半个月油腥。最绝的是1942年反扫荡。时任训练队长的吕俊生带着五十新兵被围,他领着人在太行山坳里和鬼子捉迷藏。白天用树枝扎草人迷惑敌军,晚上专挑落单的下手。有回摸到日军伙房,把巴豆粉掺进面粉,第二天鬼子集体拉稀,他带着人抢了三挺机枪。二十八天后突围归建时,这群新兵个个成了老兵油子。1950年全国英模大会,吕俊生第一次进中南海。毛主席握着他蒲扇大的手问:"你就是那个白刃战高手?"这个杀敌不眨眼的汉子紧张得直冒汗,憋出句:"报告主席,是刺刀先动的手。"满场哄笑中,周恩来特意嘱咐摄影师:"给咱们的吕布同志多拍两张!"谁也没想到,五年后的授衔季会出岔子。按正营级标准,吕俊生本该授中校,但朝鲜战场留下的旧伤让他右腿萎缩。这个倔脾气的老兵偷偷写了复员报告:"把军装留给能跑的年轻人,我回老家照样建设社会主义。"组织上拗不过他,批了三百安家费让他回邢台种地。授衔当天,吕俊生在自家玉米地里听收音机。当听到"罗荣桓"被授予元帅时,他举着锄头喊:"老连长该得这个!"邻居小孩扒着墙头问:"吕大爷您是啥将?"他敲着假腿笑骂:"老子是'土坷垃大将'!"1970年深秋,六十三岁的吕俊生退休来到晒谷场上。临终前从枕套里摸出个油纸包,里面是1955年的授衔通知复印件,边角磨得起了毛边。儿子后来回忆:"爹攥着那张纸,眼睛一直往北边瞅,那是北京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