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卡宾枪

1953年,潘正光被几十名美军包围,对方冲上来时,他随手扔出一个木箱,大喊:“小

1953年,潘正光被几十名美军包围,对方冲上来时,他随手扔出一个木箱,大喊:“小

1953年,潘正光被几十名美军包围,对方冲上来时,他随手扔出一个木箱,大喊:“小爷给你们看个好东西!”谁知美军却吓得急忙后退!潘正光是四川人,时年23岁,是60军181师534团8连的一名战士。当时,他所在的连队,已在汉江东岸制高点坚守48小时。一番激战过后,他所在的1排3班阵地上,除了昏迷的副班长,就只剩他一个能战斗的人。潘正光抓起最后两根爆破筒,骂道:“混蛋,有本事再来!”不远处,躺着两天前刚入伍的新兵,才18岁,半张脸被炸没,右手还攥着没拉弦的手榴弹。出发前,他还说要给家里寄军功章,如今却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战场上的每分每秒都关乎生死,而美军新一轮的攻势也准时到来。早上七点,美军炮击准时开始。潘正光数着炮弹落点。当第三波弹幕覆盖左翼时,他立即行动。潘正光跃出战壕,顺着交通壕向右侧迂回。这是他摸索出的战术:美军炮火延伸后,步兵必会从两侧包抄。“嗒嗒嗒!”M1卡宾枪子弹擦着头皮飞过。潘正光迅速侧滚翻,躲进弹坑,同时甩出两颗手榴弹。爆炸声响起,三个美军被炸得倒飞出去,钢盔滚入血泊。其中一人的肠子挂在铁丝网上,场面惨烈。就在他刚松一口气时,新的危机又出现了。“班长!左边!”微弱的呼喊传来。潘正光回头,发现副班长王长贵醒了。王长贵是山东人,此时他已经身负重伤,腹部被弹片划开,肠子流出,却仍挣扎着用步枪支撑身体,试图指挥战斗。“趴下!”潘正光扑过去将王长贵按进战壕。一颗子弹贴着他后背射进土里。这时,他发现一百米外土坡上,一个美军少校正举着望远镜观察。潘正光悄悄拧开爆破筒保险栓。这是最后的机会!等少校放下望远镜,他猛地起身,全力掷出爆破筒。“轰!”少校被炸成两截,上半身摔进战壕,眼睛还保持着惊恐的圆睁。“打得好!”王长贵喊出一声,随后头一歪,没了气息。潘正光颤抖着摸了摸他的颈动脉,合上了战友的双眼。战友的牺牲让潘正光更加坚定,但阵地的局势依旧严峻。阵地上硝烟与尸体腐臭弥漫,但潘正光顾不上这些,继续警惕地注视前方。经过一上午的激战,短暂的平静却暗藏更大的危机。正午时分,美军进攻停歇。潘正光拖着伤体爬回连部。指挥所里,只剩连长李建国和卫生员小张。电话线已被炸断,连长正用步话机嘶吼着请求支援,声音充满绝望。“老潘,你还活着?”李建国看到浑身是血的潘正光,真是惊喜,但很快又失落,“3班……都没了?”潘正光点头,说道:“连长,再给我两个人,我还能守!”李建国苦笑着摇头:“全连能战斗的就剩7人,都在右翼防守。你带小张回去,救伤员。”小张才17岁,入伍前是县城学徒。他背着药箱,双腿抖得几乎走不动路。快到前沿阵地时,左侧传来树枝折断声。原本执行救援任务,却不想再次与敌人遭遇。“有敌人!”小张吓得扔下药箱就跑。潘正光转头,二十多个美军端着枪从树林钻出,机枪手已架好M1919,枪口正对他。千钧一发之际,潘正光看到脚边的铁皮药箱。他抓起药箱,用力扔向敌人,大喊:“小爷给你们看个好东西!”美军纷纷卧倒,等待爆炸。然而药箱落地毫无动静。潘正光趁机钻进机枪工事,抄起牺牲战友老王的机枪,向敌人扫射。“冲啊!同志们顶住!”他边打边喊战友名字。美军被这突然的火力压制,没发现阵地上只剩他一个活人。潘正光凭借智慧和勇气暂时挡住了敌人,但敌人的反击也随之而来。下午三点,美军发现了真相。一个上尉带着敢死队冲上阵地,偏偏这时潘正光的机枪卡壳了。他抓起手榴弹要拉弦,右臂却被子弹击中,手榴弹掉在地上。“抓活的!”美军欢呼着冲来。潘正光后退时被尸体绊倒,抬头看到上尉狞笑着举枪瞄准。千钧一发之际,一枚迫击炮弹飞来,炸飞了上尉。就在潘正光命悬一线时,援军的到来带来了希望。“老潘!坚持住!”援军的声音传来。潘正光挣扎着起身,看到团参谋长带着一排战士冲来。他想站起来带路,右腿却没了知觉——不知何时已被弹片打穿。“参谋长,我能带路!”潘正光咬牙尝试,却再次摔倒。参谋长按住他:“你已经拼尽了全力,剩下的交给我们!”天黑前,潘正光被抬下阵地。他望着仍在激战的山头,听见美军撤退的号声在山谷回荡。这一天,他独自扛住敌人7次进攻,击毙40多个美军。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因在无名高地的英勇表现,潘正光被授予特等功臣,获朝鲜国旗勋章。《人民日报》以“孤胆英雄”报道他的事迹。如今,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潘正光用过的机枪静静陈列。枪管上的弹痕,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那个吓退美军的药箱,也成了历史的永恒见证。
1953年东京盟军总部,当记者问麦克阿瑟

1953年东京盟军总部,当记者问麦克阿瑟"最令你忌惮的中国军人"时,他突然

1953年东京盟军总部,当记者问麦克阿瑟"最令你忌惮的中国军人"时,他突然掐灭雪茄,指节敲着地图上的弹孔标记:"高守余——那个在尸堆里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士兵。"1932年河南饥荒,11岁的高守余背着弟弟走在逃荒路上。地主家少爷的皮鞋踩在他们讨来的半碗糊糊上,鞋钉碾碎玉米饼的声音,和弟弟饥饿的哭声重叠在一起。他攥紧手里的枣木讨饭棍,棍头还留着去年冬天砸开冰面的痕迹,此刻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白花花的粮食混着泥土,被少爷的狗舔食干净。解放后斗地主时,高守余举着那根磨得发亮的讨饭棍冲在最前。当看见地主家粮仓里发霉的细粮时,他突然想起弟弟饿死前攥着的半块观音土窝头。那窝头硬得能磕掉牙,弟弟却舍不得吃,说"哥先吃"。后来他常对民兵们说:"这棍子打跑了地主,下回该打洋鬼子了。"1951年冬,高守余揣着弟弟的照片跨过鸭绿江。新兵训练时,他能把十斤重的爆破筒甩出三十米,手掌磨出的茧子脱了三层皮,露出的新肉鲜红如血。班长拍着他的肩膀:"好小子,这臂力能炸掉美军碉堡!"他却想起地主少爷的皮鞋,低声说:"我要炸掉所有欺负咱的人。"上甘岭战役打响那天,炮火把天空染成铁锈色。高守余所在的尖刀班负责攻占537.7高地主峰,当班长被燃烧弹击中时,他看见班长的肠子流出来,却还在喊"守住阵地"。他从尸堆里摸出班长的爆破筒,引线燃烧的蓝光映着他滴血的刺刀,突然想起1932年冬天,弟弟冻僵的手指也是这般青蓝。美军第七师的进攻像潮水般涌来。高守余把六颗手榴弹捆在腰间,学着班长的样子装死,等坦克履带碾过身旁时,突然拉响引线滚到车底。爆炸的气浪掀起他的棉裤,露出小腿上被地主家狼狗咬伤的疤痕——那是1935年他护着弟弟时留下的,此刻疤痕被血浸透,像条活过来的赤练蛇。第十二个小时来临时,他躲在敌尸堆里数子弹:只剩三颗。远处传来美军的军靴声,靴底的防滑纹踩在冻土上,像极了地主少爷皮鞋上的雕花。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突然笑了——尸堆里有支没打完的卡宾枪,枪管还在冒热气。当最后一颗子弹打穿美军上尉的钢盔时,他看见对方胸前挂着的全家福,照片上的金发女孩正啃着苹果,和弟弟饿死前画的苹果一模一样。战后统计显示,高守余单人歼敌120名,创造了上甘岭战役的单兵纪录。麦克阿瑟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们的情报说阵地上只剩一个伤兵,却没想到他能用尸体堆成堡垒。"而高守余带回的战利品中,有块美军手表永远停在14:23——那是他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时刻。如今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高守余的血衣与那支卡宾枪并列陈列。血衣的袖口处绣着"守余"二字,是他母亲临终前缝的;枪管内侧刻着三行小字:"1932讨饭棍""1948斗地主""1952杀洋寇"。每当参观者的目光扫过弹壳展柜,总能看见一枚特殊的弹壳——底缘刻着个模糊的"弟"字,那是高守余用刺刀刻下的,为了纪念那个没能吃到苹果的弟弟。当夕阳穿过纪念馆的玻璃幕墙,照在血衣的弹孔上,那些凝固的血渍突然有了温度。讲解员会告诉你,高守余后来回到家乡,把军功章熔了给村里小学买课桌,只留下那支卡宾枪,枪托里永远塞着弟弟的照片。而在麦克阿瑟的遗物中,有张537.7高地的素描,角落用铅笔写着:"这个叫高守余的士兵,用血肉在地图上刻下了我们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