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印度

印度要自取灭亡了,违背承诺将上百吨中国稀土,偷卖给美国军工企业,结果被中国一招识

印度要自取灭亡了,违背承诺将上百吨中国稀土,偷卖给美国军工企业,结果被中国一招识

印度要自取灭亡了,违背承诺将上百吨中国稀土,偷卖给美国军工企业,结果被中国一招识破阴谋,直接出手斩断了印度后路。稀土,作为现代工业的“命脉”,为何在国际舞台上引发如此激烈的角逐?印度的行为,简直是自毁长城。2025...
万万没想到,有两个国家从来不考古,不是他们不想,是不敢,就怕考古完,他们的历史都

万万没想到,有两个国家从来不考古,不是他们不想,是不敢,就怕考古完,他们的历史都

万万没想到,有两个国家从来不考古,不是他们不想,是不敢,就怕考古完,他们的历史都“考”成中国的了。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诸多考古发现正不断挑战固有认知。日本标榜两千年历史,却对天皇陵考古讳莫如深。2018年仁德天皇陵的发掘结果令人侧目,其陪葬品几乎全是来自中国魏晋时期的珍宝,墓葬结构更是与中国晋代贵族墓如出一辙。早期日本考古也屡现汉字及中国印章。这不禁让人联想徐福东渡传说,深挖下去,日本文化“独立叙事”恐受冲击。美国虽自称“历史短浅”,但在新墨西哥州等地岩石上发现的3300年前的甲骨文,清晰记载着商朝占卜活动。随后在加州、俄克拉荷马等地陆续出土的84个类似古汉字,铁证如山般表明中国人抵达美洲比哥伦布早了2800多年。部分文字形态甚至与三星堆青铜器纹饰惊人相似,直接撼动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西方史观基石。2022年恒河干旱露出的唐朝石碑(公元647年),刻有古篆与梵文,明载“中印以恒河为界”,与玄奘《大唐西域记》相互印证。印度阿萨姆邦出土的明朝永乐皇帝赐予的“迪马萨宣卫司印”,以及孟加拉国吉大港发现的明朝“抽分所”(相当于现在的海关)遗址,都强有力地证明了该地区历史上曾隶属于中原王朝。这些发现令印度方面对中国考古活动高度敏感。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挑战。西方长期坚持的“人类非洲起源论”和“两河文明摇篮说”,正被中国考古发现冲击。山西西侯度253万年前的人类遗迹早于非洲公认最早化石53万年,江苏中华鼠猿化石更将时间大幅推前。甚至象征欧洲文艺复兴的威尼斯圣马可飞狮雕像,其铜料源出中国长江流域,原型竟是唐朝镇墓兽。因此,西方的所谓“恐惧”,实则是担忧中国考古实证会一层层剥开被西方掩盖的历史真相。每一铲落下,都可能揭示华夏文明更早的全球足迹与更深刻的影响力,最终导致那个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框架“轰然崩塌”。随着《山海经》等古籍中更多“神话”被考古证实,下一次洛阳铲的落下,又将刷新哪一段被遗忘或曲解的世界历史?
印度人自信到什么程度?就这么说吧,他们能带着简历走进多伦多的中国银行自荐,经理委

印度人自信到什么程度?就这么说吧,他们能带着简历走进多伦多的中国银行自荐,经理委

印度人自信到什么程度?就这么说吧,他们能带着简历走进多伦多的中国银行自荐,经理委婉地告诉他我们这要求会说中文,他说:没问题,我可以学!印度人的自信,在国际舞台上堪称独树一帜。这种自信从何而来?我想,是殖民历史留下的英语优势,让他们在全球服务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印度拥有全球最大的英语呼叫中心,超过120万人从事客服工作,承接了美国运通、微软等企业的售后支持。这些客服人员拿着欧美同行十分之一的工资,却敢在电话里纠正客户的“错误发音”,挂了电话还不忘吐槽“美国人英语真差”。这种反差背后,是印度人对自身英语能力的迷之自信——尽管他们的口音带着浓重的咖喱味,比如把“thirty”说成“dirty”,把“three”读成“tree”,但丝毫不妨碍他们在电话里指点江山。这种自信在求职场景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印度人带着简历走进多伦多的中国银行,当经理委婉表示需要中文能力时,他竟自信回应“没问题,我可以学”。这种“无知者无畏”的心态,源于印度人对英语的过度依赖。虽然印度熟练掌握英语的人口仅占11%,但英语在精英阶层中被视为身份象征。在印度,能说一口流利的印式英语,意味着跻身社会上层,甚至比掌握本土语言更受尊重。这种文化惯性,让印度人在国际求职中往往高估自己的竞争力,忽视语言以外的技能需求。环球时报的调查显示,67%的印度受访者认为本国是“全球领导大国”,近半数期待印度成为超级大国。这种自信在制造业领域尤为突出:24%的印度人认为本国已是世界制造业强国,60%相信30年内能实现这一目标。然而现实是,印度制造业规模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技术工人占比不足3%,远低于中国的50%。这种认知与现实的巨大鸿沟,折射出印度人骨子里的乐观主义——即便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不完整,他们依然坚信“印度制造”能超越“中国制造”。在国际企业中,印度高管的崛起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自信。因德拉·努伊从印度小镇女孩逆袭为百事可乐首位女CEO,执掌公司12年。这种成功案例让印度人相信,只要掌握英语,就能突破种族和文化的壁垒。据统计,美国财富500强企业中,印度裔CEO数量是华裔的两倍。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印度人善于团队协作的优势,也离不开他们敢于毛遂自荐的勇气。在硅谷,印度工程师常被调侃为“自带简历的民族”,他们不放过任何晋升机会,甚至敢于挑战比自己资深的同事。印度人的自信还体现在对语言的“改造”上。印式英语不仅创造了“timepass”(娱乐)、“jugaad”(凑合主义)等新词,还形成了独特的语法体系——比如用“我正在理解它”(Iamunderstandingit)代替正确的“Iunderstandit”。这种语言创新,被印度人视为文化输出的一部分。他们甚至宣称,印式英语已与美式、英式英语并列成为世界三大英语体系。这种自我标榜,在国际舆论场中引发不少争议,但印度人依然乐此不疲地推广他们的“特色英语”。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印度年年贸易逆差,却还有钱支付外国货物金钱呢?那是因为印度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印度年年贸易逆差,却还有钱支付外国货物金钱呢?那是因为印度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印度年年贸易逆差,却还有钱支付外国货物金钱呢?那是因为印度的确没钱了,其实印度外汇已空缺到要让国家信誉丧失的程度赖掉整个50亿阵风订单。即便如此,印度还要经常性吸血去填补国内外巨大财政窟窿。印度2023年的贸易逆差超过2000亿美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每天都要往外掏好几亿美金,这么大的窟窿,按说早该撑不住了,可印度愣是还能继续买买买,这是为啥呢?原来印度有几个“来钱”的道道,第一个就是海外侨汇。每年有3200多万印度人在海外打工,他们汇回来的钱超过1100亿美元,这可是印度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这钱也不是长久之计,要是海外经济不景气,侨汇减少,印度可就麻烦了。第二个是转卖俄罗斯石油,俄乌冲突后,印度从俄罗斯低价进口石油,再高价卖给欧洲。一个月就能进口6000万桶,每桶能赚50美元的暴利,一个月就是30亿美元。这看起来挺美,但风险也不小,要是国际油价下跌,或者欧洲找到其他石油来源,印度这买卖可就做不下去了,而且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也不是长久之计。第三个就是吸引外资,印度为了吸引外资,给出了不少优惠政策,比如降低关税、提供补贴等。但这些外资进来容易出去难,印度经常找各种理由对外资企业进行税务稽查和罚款,就拿三星来说,印度海关指控三星故意提交虚假文件逃避关税,要求三星缴纳6.01亿美元的补缴税款和罚款。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现代、起亚、大众等外资企业身上,这种做法虽然能暂时增加财政收入,但也让外国投资者对印度望而却步,长期来看对印度的经济发展可不是什么好事。这些办法都是治标不治本,印度的外汇储备其实早就撑不住了。表面上看,印度的外汇储备超过600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四,但这里面大部分是黄金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真正能用的美元没多少。而且印度还背着将近7000亿美元的外债,每年光是还利息就得支付1000多亿美元。更让人头疼的是,印度还干了一件让国家信誉扫地的事。2016年,印度和法国签订了78.78亿欧元的阵风战斗机采购协议,可在支付了大约27亿欧元后,印度就开始拖延货款,最近甚至提出要用印度卢比支付,这不是明摆着耍赖嘛!要知道,卢比在国际上根本没人认,法国哪能同意啊,这事儿一传开,印度的国际信誉大打折扣,以后再想和其他国家做生意可就难了。印度的财政窟窿还不止这些。为了填补国内的财政缺口,印度政府可谓是想尽了办法。一方面,印度政府大幅削减个人所得税,把免税额从年收入70万卢比上调到120万卢比,这一改动预计会导致今年印度中央政府的税入至少减少1万亿卢比。另一方面,印度又调高了爆米花税,将焦糖爆米花的税率提升到18%,连爆米花都不放过,可见印度的财政紧张到了什么程度。印度的经济结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十几年前的18%降到了不到15%,工人数量也减少了1500多万,生产越多,外汇消耗就越大,赚的钱都得换成美元,导致外汇不断流失,根本无法支撑起一个可持续的制造业产业链。而印度的出口主要依赖粮食,尽管印度粮食产量不到中国的一半,每年有近2亿人吃不饱肚子,印度依然是全球粮食出口大国。但10亿农业人口,每年出口粮食赚到的外汇,都没有800亿美元,其中大米出口还赚不到100亿美元。印度的外汇储备就像一个漏了底的存钱罐,一边往里塞钱,一边往外漏。表面上看还有点家底,实际上早就空了。印度政府为了维持表面的风光,只能不断地吸血填补窟窿,今天罚款这个企业,明天卖点资源,可这些都是饮鸩止渴的办法。长此以往,印度的经济只会越来越糟糕,国家信誉也会丧失殆尽。
万万没想到,有两个国家从来不考古,不是他们不想,是不敢,就怕考古完,他们的历史都

万万没想到,有两个国家从来不考古,不是他们不想,是不敢,就怕考古完,他们的历史都

万万没想到,有两个国家从来不考古,不是他们不想,是不敢,就怕考古完,他们的历史都“考”成中国的了。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诸多考古发现正不断挑战固有认知。日本标榜两千年历史,却对天皇陵考古讳莫如深。2018年仁德天皇陵的发掘结果令人侧目,其陪葬品几乎全是来自中国魏晋时期的珍宝,墓葬结构更是与中国晋代贵族墓如出一辙。早期日本考古也屡现汉字及中国印章。这不禁让人联想徐福东渡传说,深挖下去,日本文化“独立叙事”恐受冲击。美国虽自称“历史短浅”,但在新墨西哥州等地岩石上发现的3300年前的甲骨文,清晰记载着商朝占卜活动。随后在加州、俄克拉荷马等地陆续出土的84个类似古汉字,铁证如山般表明中国人抵达美洲比哥伦布早了2800多年。部分文字形态甚至与三星堆青铜器纹饰惊人相似,直接撼动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西方史观基石。2022年恒河干旱露出的唐朝石碑(公元647年),刻有古篆与梵文,明载“中印以恒河为界”,与玄奘《大唐西域记》相互印证。印度阿萨姆邦出土的明朝永乐皇帝赐予的“迪马萨宣卫司印”,以及孟加拉国吉大港发现的明朝“抽分所”(相当于现在的海关)遗址,都强有力地证明了该地区历史上曾隶属于中原王朝。这些发现令印度方面对中国考古活动高度敏感。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挑战。西方长期坚持的“人类非洲起源论”和“两河文明摇篮说”,正被中国考古发现冲击。山西西侯度253万年前的人类遗迹早于非洲公认最早化石53万年,江苏中华鼠猿化石更将时间大幅推前。甚至象征欧洲文艺复兴的威尼斯圣马可飞狮雕像,其铜料源出中国长江流域,原型竟是唐朝镇墓兽。因此,西方的所谓“恐惧”,实则是担忧中国考古实证会一层层剥开被西方掩盖的历史真相。每一铲落下,都可能揭示华夏文明更早的全球足迹与更深刻的影响力,最终导致那个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框架“轰然崩塌”。随着《山海经》等古籍中更多“神话”被考古证实,下一次洛阳铲的落下,又将刷新哪一段被遗忘或曲解的世界历史?(作者:絮语涓溪)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印度年年贸易逆差,却还有钱支付外国货物金钱呢?那是因为印度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印度年年贸易逆差,却还有钱支付外国货物金钱呢?那是因为印度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印度年年贸易逆差,却还有钱支付外国货物金钱呢?那是因为印度的确没钱了,其实印度外汇已空缺到要让国家信誉丧失的程度赖掉整个50亿阵风订单,即便如此,印度还要经常性吸血去填补国内外巨大财政窟窿。印度的外汇储备,就像个“漏底的米缸”,表面看着还有存货,实则全靠“外援”续命,第一招是“海外侨民汇款”,印度有3200万人在海外打工,每年寄回1000亿美元,相当于给国家“众筹”外汇。第二招是“外资割韭菜”,从小米到可口可乐,印度政府总能以“违规外汇”“税务问题”等理由,罚款、冻结资产甚至强制收购股份,变相没收外资,第三招更绝,直接赖账,比如2023年拖欠法国50亿阵风战机尾款,愣是拖到法国“认栽”。更讽刺的是,印度一边喊着“减少对华依赖”,一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设备、原材料暴增,2024年上半年贸易逆差高达416亿美元,这哪是“脱钩”,分明是“上瘾”!印度的债务,才是真正的“雷区”,截至2025年,政府债务已飙到2.1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52.7%,比“负债狂魔”美国还高,更惨的是,印度信用评级全球垫底,想借钱只能抵押黄金、贱卖国企,甚至靠亚投行“接济”。但借钱容易还钱难,印度每年军费占财政收入1/4,公务员欠薪、士兵缺防弹衣、农民饿肚子,却还要硬撑着买俄油、买美械,2023年,印度甚至为了赚外汇,宁可让国内数亿人挨饿,也要大规模出口粮食,这哪是“经济策略”,分明是“饮鸩止渴”。印度这出“外汇魔术”,表面看是“精明”,实则是“短视”,侨汇靠人口红利,外资靠割韭菜,债务靠碰瓷国际组织,这种模式能撑多久?当海外侨民寄不动钱、外资被吓跑、国际组织不再接济,印度连买能源的钱都凑不齐,那时候,所谓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不过是个笑话。更关键的是,印度始终没解决核心问题,制造业薄弱,连“印度制造”的招牌都快砸了,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外汇储备就像沙滩上的城堡,潮水一来就塌。说实话,考古圈的“双标大戏”看多了,真让人哭笑不得,西方总爱强调“考古证据”,可他们的证据却经不起推敲;中国考古讲究“多重印证”,文献、实物、环境数据缺一不可,却总被扣上“不科学”的帽子。这种荒诞现象,本质上是西方学术霸权的体现,他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世界,却拒绝接受其他文明的视角。但历史从来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国考古的崛起,正在用一个个实证打破西方神话:从贾湖骨笛到良渚玉琮,从三星堆青铜器到敦煌文书,这些文物用最朴实的方式告诉世界: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也从未依赖“偷窃”或“虚构”。而西方考古的“自证清白”大戏,终究会在时间的冲刷下露出马脚,毕竟真正的文明,不需要靠“光鲜亮丽”的文物来证明自己的先进性。

印度邻国爆发激烈冲突,大量民众逃亡印度!根据法新社7月7日的报道,缅甸与印度接

印度邻国爆发激烈冲突,大量民众逃亡印度!根据法新社7月7日的报道,缅甸与印度接壤的边境地区近日发生激烈武装冲突。印度东北部米佐拉姆邦政府官员证实,此次冲突已造成超过4000名缅甸平民越境逃往印度避难。数据显示,这个...

杀鸡儆猴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打在巴西身上,疼的却是印度?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日签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打在巴西身上,疼的却是印度?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日签署行政令,对巴西输美商品加征50%的高额惩罚性关税,同时启动针对巴西贸易行为的调查程序。这一强硬举措的出台时机颇为耐人寻味—就在金砖国家峰会闭幕后...
欧盟、美国和印度都急需中国稀土,但态度和方式不一样,欧盟用命令的口气要求中国必须

欧盟、美国和印度都急需中国稀土,但态度和方式不一样,欧盟用命令的口气要求中国必须

欧盟、美国和印度都急需中国稀土,但态度和方式不一样,欧盟用命令的口气要求中国必须给,一副老爷的口气,不愿屈服和退让;美国以胁迫+协商的方式,知进退与轻重,愿意舔着脸与中国协商;印度完全一副地痞无赖的口气,不给也得给,好像中国欠他的,所以,印度只能做三流底层的阿三,欧盟老了,快进棺材了。最近听说个事挺有意思,有人去菜市场买菜,上来就冲摊主喊“你必须给我便宜三块钱”,结果摊主头都没抬直接让他去别家。其实人和人打交道都一样,你端着架子说话,谁愿意搭理你?哪怕心里再想要那口菜,也得先学会好好说话不是?现在有些关系处不好,真不是利益问题,纯粹是态度出了毛病。
不出意外的话,中美俄要联合起来收割印度了!最近印度那边动静不小。先是印度试射了

不出意外的话,中美俄要联合起来收割印度了!最近印度那边动静不小。先是印度试射了

不出意外的话,中美俄要联合起来收割印度了!最近印度那边动静不小。先是印度试射了新型导弹,试图展示自己的军事力量。紧接着,印度又跟美日澳搞起了联合军演,明显是想在地区事务中刷存在感,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不仅如此,莫迪政府还在G20上大谈“印度世纪”,这野心简直是直接写在脸上了,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它想成为一个“大国”呢。然而,印度这么蹦跶,中美俄这几个国际上的大佬可都看在眼里呢。美国对印度一直是又拉又打的态度。一方面,美国想把印度当作在“印太”地区制衡中国的战略支柱,所以对印度各种拉拢,还向印度出售了大量武器装备。印度可是连续多年蝉联“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国”宝座呢,美国当然不想放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但另一方面,美国又不希望印度真的崛起,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也会时不时给印度找点麻烦。就像之前,华尔街的投资者就利用印度外债与外汇储备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做空卢比和印度国债,收割了超过1200亿美元的利差呢。这明显就是美国在薅印度的羊毛,让印度为美国的经济问题买单呀。再看俄罗斯,俄罗斯一直很重视与印度的关系,因为印度是其重要的军贸伙伴。之前在2025年印度航空展上,俄罗斯的苏-57都去参展了,就是想拿下印度的军火订单。但近年来,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印度武器出口的增加,俄罗斯在印度军贸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所以俄罗斯也得想办法,既要维持与印度的关系,又要保证自己的利益。而且,俄罗斯还担心印度在国际事务中过度倒向西方,影响到金砖机制等。毕竟一旦中印之间出现什么问题,俄罗斯在中间可是很难选边站队的,还可能失去印度这个伙伴,这对俄罗斯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而中国呢,印度近期可是没少给中国找麻烦。印巴边境冲突后,印度陆军副参谋长竟然公开声称中国“借刀杀人”,为巴基斯坦提供情报支持,这简直是无中生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正面回应了,强调中巴防务合作属于正常交往,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印巴分歧。但印度这样做,明显是想转移国内对其军方失利的不满,还想借机向西方示好。中国一直保持着战略定力,不仅呼吁和平解决问题,还主动扩大印度农产品进口,释放缓和信号。不过,印度要是继续这样挑衅,中国肯定也不会坐视不管的。而且,中国在经济等方面对印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印度在很多领域都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呢。所以啊,看似印度在到处搞事情,很是威风。但实际上,它已经陷入了一个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美国想收割它的经济,俄罗斯要维护自己的军贸利益和在金砖机制中的地位,中国则要应对印度的无端挑衅,维护地区和平与自身利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美俄虽然各自的目的不同,但在某种程度上,印度的一些行为确实给了这几个国家“收割”它的机会。如果印度还不收敛自己的行为,继续这么野心勃勃地乱搞,不出意外的话,真的很可能会被中美俄从不同方面“收割”,到时候,印度恐怕就会面临更多的麻烦和挑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