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后宫史

宋高宗赵构的后宫中,不乏才貌出众、在历史上留下独特印记的妃子,其中以下几位尤为著

宋高宗赵构的后宫中,不乏才貌出众、在历史上留下独特印记的妃子,其中以下几位尤为著

令人惊叹的是,她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执掌后宫及皇太后之位长达五十五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后之一,其传奇经历在后宫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刘贤妃:临安女子刘贤妃,初入宫时位份低微,从红霞帔...
西哈努克身为一代亲王,一生风流情史不断。人到中年迎来了真爱,为了她还遣散后宫。他

西哈努克身为一代亲王,一生风流情史不断。人到中年迎来了真爱,为了她还遣散后宫。他

人到中年迎来了真爱,为了她还遣散后宫。他的儿子却一生未娶,人到晚年膝下一个孩子都没有。在柬埔寨有两位君王是非常的另类的,一位是现任柬埔寨的君主西哈莫尼,他的独特就独特在他身为君王却终身未娶。现在的他已经71岁的...
我们都知道封建王朝的君主都有后宫佳丽三千,但皇上的正妻只有一个,那就是后宫之首—

我们都知道封建王朝的君主都有后宫佳丽三千,但皇上的正妻只有一个,那就是后宫之首—

我们都知道封建王朝的君主都有后宫佳丽三千,但皇上的正妻只有一个,那就是后宫之首—皇后。在我们的认知里,皇后肯定是女性,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个男皇后,听了就让人难以置信。这位男性皇后就是南北朝时期...

宋徽宗的后宫之中,数位妃子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人生印记,其中显肃皇后郑氏、显仁皇后韦

宋徽宗的后宫之中,数位妃子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人生印记,其中显肃皇后郑氏、显仁皇后韦氏、明节皇后刘氏、明达皇后刘氏、九华玉真安妃刘氏与汴京名伎李师师,她们的故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显肃皇后郑氏生于开封,最初只是钦圣...
明朝年间,有一个名妓生得十分美貌。14岁那年,老鸨让她第一次接客,她答应了,但是

明朝年间,有一个名妓生得十分美貌。14岁那年,老鸨让她第一次接客,她答应了,但是

明朝年间,有一个名妓生得十分美貌。14岁那年,老鸨让她第一次接客,她答应了,但是提出了一个条件:价钱可以让老鸨定,但是接待的客人需要自己来定,老鸨急于用她来赚钱,于是很爽快的答应了。明朝年间,在繁华的京城中,青楼文化盛极一时。红柳阁,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在这花团锦簇之地,有一位名叫瑞云的少女,以其倾城之貌和聪慧才情,成为了红柳阁的璀璨明珠。瑞云自小便被送入红柳阁,她的美貌与聪慧很快便引起了老鸨的注意。在老鸨的悉心教导下,瑞云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的才情与美貌并重,使她在青楼中独树一帜。十四岁那年,瑞云如花似玉,老鸨见时机成熟,便欲让她开始接客。然而,瑞云却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条件:她愿意接客,但必须由她自己选择客人。自此,红柳阁的门槛几乎被踏破,无数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都希望能与瑞云共度良宵。然而,瑞云却都拒绝了他们。她深知,唯有依靠自己的美貌与才情,才能寻得逃离此地的契机。对于那些仅垂涎她美貌的客人,她并不愿轻易敞开心扉,将自己的真心交付出去。老鸨看着那些失望的客人,心中不禁焦急起来。她担心瑞云的名声受损,更担心她的身价下跌。于是,她找到瑞云,试探地问:“云儿,你为何不接客?这样下去,你的名声可就毁了。”瑞云淡淡一笑,说道:“妈妈,我自有分寸。这些客人虽多,但真正值得我接待的却寥寥无几。我要等的,是一个能懂我、惜我的人。”老鸨听了瑞云的话,心中虽有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彼时,有一位姓李的书生听闻了红柳阁中瑞云的佳话,心中充满了对她的倾慕与好奇。他渴望能与瑞云相见,与她分享心中的诗篇与梦想。然而,李书生家境贫寒,他深知自己无法像那些达官显贵一样挥金如土。但他并没有放弃,他每日努力读书,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他也时刻关注着红柳阁的动态,希望能有机会见到瑞云。终于有一天,李书生鼓起勇气,走进了红柳阁。他穿过华丽的走廊,终于见到了那位传说中的佳人——瑞云。瑞云美丽而聪慧,她的才情让李书生为之倾倒。两人相谈甚欢,仿佛彼此的灵魂在这一刻找到了共鸣。自那次与瑞云的一见钟情后,李书生的心中便再也容不下其他。他日夜思念着瑞云的身影,那美丽而聪慧的女子成了他心中唯一的牵挂。他更加努力地读书,希望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与瑞云共度一生。然而,命运却似乎总是在捉弄人。一日,瑞云的额头上突然出现了一块墨斑,而且这块墨斑越来越大,逐渐侵蚀了她的美貌。老鸨见状,对瑞云的态度也日渐冷淡,将她丢进了厨房,让她每日与油烟为伴。瑞云的心中充满了苦涩与无奈,但她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就在这时,李书生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了红柳阁。他得知瑞云遭遇变故后,心中十分担忧。他凑足了钱,决心将瑞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他站在厨房门口,目光坚定地看着瑞云,说道:“瑞云,我来接你了。”瑞云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感动。她摇了摇头,苦涩地笑道:“李公子,我现在这幅模样,你何必还来找我?”李书生温柔地握住她的手,说道:“瑞云,你在我心中,永远是最美的。在我困难的时候,你没有嫌弃我,如今我又怎么会丢下你呢?”瑞云听后,泪水夺眶而出。她紧紧抱住李书生,感激他的不离不弃。两人决定离开红柳阁,开始新的生活。虽然他们的生活简朴,但却充满了温馨与幸福。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一日,一个白胡子老头突然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他自称是一位仙人,前来考验他们的感情。是他点上了瑞云脸上的墨斑,试图拆散他们。然而,李书生并没有因此放弃瑞云,他反而更加坚定地守护在她身边。仙人被他们的真情所打动,决定赐予他们幸福。他挥一挥衣袖,瑞云脸上的墨斑便消失无踪,她的美貌再次恢复如初。李书生和瑞云感激不已,他们紧紧相拥,感谢命运给予他们的考验和恩赐。自此以后,李书生和瑞云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他们相濡以沫,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一天夜里,刘邦正准备宠幸一个妃子却发现对方“年老色衰”,兴致全无,于是转身就走。

一天夜里,刘邦正准备宠幸一个妃子却发现对方“年老色衰”,兴致全无,于是转身就走。

一天夜里,刘邦正准备宠幸一个妃子却发现对方“年老色衰”,兴致全无,于是转身就走。突然,妃子拉住了他的衣角,害羞地说道:“陛下,臣妾昨夜梦见苍龙趴在肚子上。”刘邦大喜,顿时来了兴致。秦末汉初那会儿,天下乱得跟炒豆儿似的,英雄好汉满地走。在那个权力欲望满天飞的时代,女人们就像路边的野草,风一吹就不知道飘哪儿去了。薄姬,就是这么一位出身不咋地,但身上背着“未来皇帝老妈”预言的姑娘,在乱世里跟坐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都说“要是人生能重来”,她这故事啊,从开头就写满了曲折和刺激。那天晚上,刘邦翻来覆去睡不着,琢磨着找个妃子来聊聊天。结果一进屋,瞅见那张脸,哎,熟悉的陌生人,看起来有点累有点黄。“岁月不饶人”这话,他心里默默念叨了好几遍。正准备撤呢,结果被一声细细的声音给拽住了——“大王,是我。”这不是薄姬嘛,那个以前没人注意,现在还是不起眼的小透明。“皇上啊……”她眼皮一垂,小手揪着刘邦的衣角,跟蚊子似的羞答答地说,“臣妾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一条大龙盘在我肚子上,感觉要有好事儿呢!”这话虽小,但在刘邦听来,简直跟炸弹一样响。他立马站住,扭过头来直勾勾地看着她,眼睛里火苗子呼呼地冒。这时候,“年老色衰”这四个字,刘邦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满脑子都是对这吉兆的崇拜和期盼。其实吧,薄姬可不是什么金枝玉叶,原来就是魏豹宫里没人要的丫头,战乱时候被抓了,还给人当苦力织布呢。但你说这命运啊,就爱开玩笑,也喜欢在最黑的时候给人放点亮儿。想当年,许负一句话,就把她命运给拐了个弯;这不,昨晚那个龙梦,又让她心里燃起了一把火。打那以后,薄姬怀上了刘恒,就是那以后的汉文帝。虽说刘邦心里头没怎么惦记过她,但她这辈子,却因为这么个小插曲,活得那叫一个精彩。命运这家伙,有时候挺狠,但它对那些咬牙坚持的人,总会留点活路。老话儿说得好啊:“坏事变好事,谁说得准呢!”
公元617年,李密护送杨广的萧皇后回扬州,途中客栈休息时,李密夜里偷偷爬到萧贵妃

公元617年,李密护送杨广的萧皇后回扬州,途中客栈休息时,李密夜里偷偷爬到萧贵妃

公元617年,李密护送杨广的萧皇后回扬州,途中客栈休息时,李密夜里偷偷爬到萧贵妃的床上,萧妃娇滴滴地说:“你怎么才来,让我等得好辛苦!”那萧皇后可是金枝玉叶的主儿,当年出嫁前光是梳妆的嬷嬷就站满整个院子。隋文帝亲自请的老道士给合八字,说这姑娘是凤凰命格,配得上最尊贵的男人。新婚那会儿杨广也真把她捧在手心里,寒冬腊月里要吃鲜荔枝,八百里加急的骏马跑死了三匹。谁能想到如今连每月初一十五的体面都不给她留?前些日子萧皇后故意在杨广面前哼扬州小调,那是他俩刚成亲时常听的曲儿。可龙椅上的人眼皮都没抬一下,只顾着给新来的胡姬画眉。宫里的老嬷嬷偷偷叹气,说娘娘这招早过时啦,现在流行的是跳胡旋舞的细腰姑娘。昨儿半夜萧皇后突然惊醒,摸着冰凉的另一半床榻,抓起枕头就往地上砸。守夜的宫女跪着捡碎片,手指被划出血都不敢吱声。有个胆大的小太监嘀咕:“娘娘这脾气发得,倒比砸琉璃盏的万岁爷还吓人...”
1462年,15岁的太子朱见深正在洗澡时,从小照顾他的乳娘进来加水。朱见深见状,

1462年,15岁的太子朱见深正在洗澡时,从小照顾他的乳娘进来加水。朱见深见状,

1462年,15岁的太子朱见深正在洗澡时,从小照顾他的乳娘进来加水。朱见深见状,握住了她的手,央求她跟他一起洗澡。乳娘犹豫了一会,终究是答应了。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在其他人眼中,万贞儿只不过是一个宫女。但是朱见深却不这么认为。从两岁开始,万贞儿就开始照顾他。对于他来说,万贞儿弥补了他缺失的母爱。随着年龄的长大,这种依赖逐渐转化为了男女之情。而万贞儿也是如此。朱见深在她的眼皮子底下长大,可以说是这偌大的皇宫中,和她感情最深厚的一个人。因此,面对他的请求,她无法拒绝。更重要的是,这是她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机会。万贞儿的经历堪称传奇。历朝历代得宠的妃子那么多,但是万贞儿却独树一帜。她独得皇帝专宠,权势凌驾于皇后之上,甚至在死后还让皇帝思念到了随她而去的程度。这样一个让朱见深魂牵梦萦的人,原本的身份却只是一个低微的宫女。四岁那年,万贞儿的亲属因为犯罪被贬黜。为了让她生存下去,父亲就将她去参加了宫女选拔,从此一脚踏入了幽深的皇宫。虽然只有四岁,但是她却非常懂得察言观色,性格也很好。在经过一段时间培训之后,她就被分配到了寻皇后的宫中。孙皇后非常喜欢万贞儿,还带着她学习了笔墨书画。在这段时间,万贞儿见到了后宫中的各种明争暗斗,对权力也越来越向往。1449年,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敌人抓住。朝堂大乱,为了稳定局势,明朝决定让朱祁钰暂代皇位,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当时的朱见深才只有两岁,孙皇后害怕有人会加害他,于是就将万贞儿派到他身边照顾。万贞儿比朱见深大17岁,就像是他的母亲一样。在她的照料下,朱见深逐渐长大。被废掉太子之位的时候,宫中没有人关怀他,只有万贞儿寸步不离地守护着他。朱祁镇复辟之后,朱见深才重新回到了太子之位。1464年,朱祁镇驾崩,17岁的朱见深继位。新皇上任之后,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挑选皇后。朱见深的首选自然是万贞儿。但是,万贞儿身份低微,因此吴氏成了第一任皇后。尽管吴皇后年轻貌美,但是朱见深却根本不愿意正眼看她。他每天和万贞儿如胶似漆,这让吴皇后十分嫉妒。她不懂万贞儿对朱见深的意义,竟然直接对她实行了仗刑。朱见深得知这件事直呼怒不可遏,坚决要废后。朝中大臣们纷纷阻止。但是朱见深根本听不进去。他不仅将吴皇后废除,还惩罚了那些阻止他的大臣。之后,他又立了先皇所选的王氏为后。王皇后知道吴皇后的遭遇,因此对万贞儿处处忍让。后宫成为了万贞儿的天下,这也让她也越发嚣张起来。她不仅行事张狂,还谋害其他妃子的孩子。朱见深对这些事情都视而不见。这也导致万贞儿称霸后宫多年。1466年,37岁的万贞儿生下了皇长子。朱见深大喜,将其晋升为贵妃。可是,一年之后,这个儿子不幸夭折,这也成了万贞儿唯一一个儿子。1476年,万贞儿又被晋升为皇贵妃。1487年,58岁的万贞儿去世。朱见深伤心地嚎啕大哭。他整天沉浸在悲伤中,身体每况愈下。在万贞儿去世8个月之后,朱见深也随她而去。朱见深对万贞儿的深情程度,在历任皇帝中实属难得。他对万贞儿的喜欢,始于对她的依赖。万贞儿拥有比其他人更懂得照顾子女的能力,这也是朱见深迷恋上她的原因之一。另外,万贞儿懂得权谋。她清楚地知道,想要逆天改命,能依靠的只有朱见深。所以她想办法讨朱见深开心,甚至穿上戎装扬鞭骑马。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能独得圣宠。主要信源:(光明数字报——比皇帝大19岁的万贵妃独得恩宠)
自古帝王三宫六院,只要在位就不断有女子被送入后宫,乾隆去世后,他最小的妃子只有1

自古帝王三宫六院,只要在位就不断有女子被送入后宫,乾隆去世后,他最小的妃子只有1

自古帝王三宫六院,只要在位就不断有女子被送入后宫,乾隆去世后,他最小的妃子只有13岁,那他的后继者嘉庆是如何处理的呢?☁ 相比起开创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他们的后继者嘉庆似乎并没有什么惊天壮举。大多数...
1420年,朱棣将3000宫女全部活剐。行刑时,他亲临现场观赏全过程,看着刽子手

1420年,朱棣将3000宫女全部活剐。行刑时,他亲临现场观赏全过程,看着刽子手

1420年,朱棣将3000宫女全部活剐。行刑时,他亲临现场观赏全过程,看着刽子手凌迟处死宫女。一位宫女熬不住刑,破口了痛骂朱棣:“我们何罪之有?”1420年,永乐十八年,明朝永乐帝朱棣下令将3000名宫女凌迟处死,这事儿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个让人脊背发凉的惨案。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整整3000条人命,就这么在紫禁城外的刑场上没了。朱棣亲自到场,冷眼旁观刽子手行刑,连眉头都没皱一下。有人扛不住折磨,当场骂他:“我们何罪之有?”可这句质问啥也没改变,刀还是落下了。这场杀戮到底为啥发生?得从头说起。事情得追溯到八年前,永乐十年(1412年)。那年朱棣带兵打蒙古,随行有个朝鲜来的权妃,挺受宠的。可惜回京路上她病死了,死因不明。朱棣心里一直有疙瘩,总觉得这事不简单。后宫里那些妃子明争暗斗,权妃死了,有些人暗自高兴。吕婕妤当时挺得宠,但她的侍女跟人吵架时不小心漏了嘴,说吕婕妤抱怨过权妃,还暗示她可能下过手。朱棣一听火了,严审之下,侍女招了,吕婕妤被定了罪,直接凌迟处死。吕婕妤死了,但事情没完。另一位贾妃趁机上位,她跟宦官李福关系暧昧,宫里早有传言。后来锦衣卫撞破他们私会,朱棣彻底炸了。李福熬不住刑,交代说权妃的死其实是贾妃干的,她嫉妒权妃,买通人下毒。贾妃知道瞒不住,自杀了,李福和相关人也死了。可朱棣不信就这么简单,他觉得后宫里还有更大的猫腻,于是下令彻查。这一下牵连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数字飙到3000多,全是宫女。1420年,这3000名宫女被押到紫禁城外的刑场,朱棣亲自盯着行刑。凌迟这刑罚不是一般的狠,一刀刀割肉,得割上千刀才能死,疼得人恨不得立刻咽气。那天有个宫女实在受不了,喊了句“我们何罪之有”,声音里满是不甘和愤怒。可朱棣没反应,照样让刽子手继续干。这场杀戮整整三天三夜,地上血流成河,尸体堆了一地。3000人,就这么没了。朱棣为啥非得杀这么多人?一方面是他多疑,权妃的死让他觉得后宫全是威胁,查来查去就失了控。另一方面,他本来就是个铁腕皇帝,打江山时就心狠手辣,杀个把人对他不算啥。这次不过是把这种性格放大到了极致。他可能觉得,只有用血腥手段才能震住宫里那些勾心斗角的人,顺便给朝野一个下马威。《明史》里提过永乐年间有大规模处死宫女的事儿,但具体人数和细节没写清楚。有人觉得3000这个数可能夸张了,毕竟一次杀这么多人,后勤都得跟得上。但不管人数多少,这事肯定发生了,反映了当时宫廷的黑暗。朱棣用人命堆出来的威严,让人害怕,也让人寒心。史学家吵来吵去,有的说他雄才大略,有的说他就是暴君,但谁也不能否认,这3000条命是实实在在的悲剧。这事儿的核心,其实是封建帝王那至高无上的权力。朱棣眼里,人命不值钱,只要能保住他的江山,杀多少都行。宫女们不过是棋盘上的卒子,宫斗的炮灰。权妃死了,吕婕妤背锅,贾妃阴谋败露,最后却牵连了一大群无辜的人。她们没啥大罪,可能就是说了错话、站错队,或者压根啥也没干,就被卷进去了。这种事儿在古代不新鲜,但规模这么大,还是让人咋舌。说起朱棣,他不是没功绩。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弄出《永乐大典》,这些都是大手笔,后人得承认他有本事。可他这人也有阴暗面,多疑、残忍,发起狠来不留情。1420年这事儿就是个例子,他能面不改色地看着3000人被活剐,心理素质不是一般的强。四年后,他第五次征蒙古,死在了路上,64岁。儿子朱高炽继位,没多久也死了,孙子朱瞻基接着干。朱棣走了,他的功过却留下来让人评说。这场杀戮之后,朝廷的气氛更紧张了。锦衣卫和东厂权力大了,盯着谁谁就得抖三抖。朱棣用铁血手段管着国家,短期看是稳住了,可长远看也埋了雷。他的统治方式太依赖暴力,底下人怕是怕,但未必服。后来的皇帝有的学他,有的改路子,可宫廷那股子阴冷劲儿一直没散。3000个宫女,不是数字,是活生生的人。她们可能是乡下送进宫的丫头,可能有爹娘等着她们熬出头,可最后啥也没剩下。这场惨案让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普通人命贱如草。朱棣要的是天下,可这天下是踩着多少白骨堆起来的?历史翻过去,这3000条命成了个警钟,提醒后人权力得有底线,不然就是人间地狱。如今紫禁城成了博物馆,天天人来人往。游客拍拍照,感慨一下古时候的辉煌,可没多少人会想到1420年那场血腥事儿。历史走远了,那些宫女的冤屈却没地方诉。这事告诉咱们,权力没笼子就是个怪物。朱棣再牛,也是个凡人,他的决定毁了3000个家庭。封建时代过去了,可那时候的人性扭曲还值得琢磨。咱们今天日子好过了,更得珍惜,别让类似的悲剧再来一遍。史书上人数有争议,有人说3000是夸张,可能是几百,也可能更多。但事件本身没跑,永乐年间宫廷杀戮的事儿有据可查。朱棣的性格和当时的环境,决定了这种惨剧不是偶然。他要的是绝对控制,可代价太大,超出了常人能接受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