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吕俊生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呢,怎么没有他的名字?"有人回答:"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吕俊生生于1917年,祖祖辈辈都是种地人。身高一米九,膀阔腰圆,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壮汉”,年少时就能将百斤石磨单手扛上肩。除了力气,他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谁要是欺负弱小,他第一个冲上去。村里人说他“脾气直,胆子大”,打起架来像头牛,没人拦得住。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鬼子铁蹄踏入华北平原。那年吕俊生刚满二十,家里人劝他:“你个大个儿,在家也有口饭吃,别去送命。”他却一言不发,第二天一早就背着干粮走了。他参军不为官职,不为功名,只说了一句:“咱是中国人,不能看着鬼子骑到头上。”他分到的是一个地方游击队,后来并入八路军。他不识几个字,但打起仗来却是个天生的战士。尤其擅长近身短打,一把大刀使得虎虎生风。战友们都说:“吕俊生一出手,不带活口。”他也从不张扬,战后别人夸他,他摆摆手:“那是他们枪卡壳了,让我捡便宜。”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在夏津夜战中的表现。那是1942年,敌我双方在一处村落遭遇,炮火过后,枪械失灵,双方进入白刃战。吕俊生拿起大刀,冲进敌阵,左砍右劈,硬是从鬼子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清点战场,发现他一个人斩杀了二十七名日军,还缴获了十五支步枪。这场战斗让他一战成名,被部队授予“一等战斗英雄”,战友们戏称他为“小吕布”。这个绰号从此传开,连敌军情报中都开始出现对他特别标注的记录。一个普通士兵,靠着一把大刀与一腔热血,硬生生在战火中杀出了属于自己的威名。抗战结束后,他没有停下脚步,又参加了解放战争。从太行山到淮海,从山东到中原,他的名字出现在无数战斗报告中。他身上伤痕累累,最严重的一次是右腿中弹,子弹穿骨而过,留下终身伤残。他没有休整多久,就拄着拐杖又回到了前线。据后来统计,他一生至少八次荣立一等功,三次特等功。他的英雄事迹被编入教材,成为民兵训练的范例。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战士,在1955年的授衔名单中却找不到名字。原因很简单,也很令人唏嘘。1954年,吕俊生主动递交了复员申请。他说:“我腿不行了,走路都费劲,打不了仗了,不能再拖累部队。”他的信由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元帅呈交中央,毛主席看后沉默了很久。制度规定,授衔只能授予现役军人,即便是毛主席,也不能违反这一原则。吕俊生的决定,是对制度的尊重,更是对国家的体谅。他没有怨言,没有请求任何补偿,只希望回家种地,继续过他那平凡的日子。他说:“我能活着回来,已经赚了。”回到邢台老家后,他种地、养牛、教孩子识字,还担任村里的党支部委员,组织民兵训练。他从不讲自己在战场上的事,甚至连家里的孩子都不知道父亲曾是战斗英雄。一次村里来了县里的干部,想请他讲讲抗战故事,他只是笑着摆摆手,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关键是种好地,过好日子。”国家并没有忘记他,授予他“八一勋章”,给予副科级待遇和特殊抚恤。但他从不炫耀,连勋章都用破布包着,放在炕头的木匣里。他的墓碑也极其简单,没有军衔,没有官职,只有一句话:“军中吕布,英雄归乡。”这句话,道尽了一位战士的一生。他没有留在历史教科书中,也未出现在将星名录里,但他的名字和故事,却在百姓口中一代代流传。吕俊生的选择,与那个年代许多英雄如出一辙。他们不求名,不图利,只问是否对得起那段烽火岁月。有人说,这是那个年代的“傻气”,可正是这种“傻气”,才成就了中国从战火中走向新生的奇迹。他的故事,是那段历史的缩影,是无数无名战士的代表。他们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耀眼的头衔,但他们用血肉之躯为后人铺出了一条和平之路。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再回望那场授衔大会,人们会记住那些闪耀的将星,也应该记住那位被毛主席点名,却悄然归乡的“军中吕布”。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无声的伟大。战场上的他浴血奋战,归乡后的他默默耕耘。他没有离开人民,因为他本就是人民中的一员。他的名字虽然没有刻在授衔名单上,却早已镌刻在共和国的血脉里,永不褪色。
这样的英雄豪杰岂能被忘记!!!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审阅名单,忽指一处空白问道

这样的英雄豪杰岂能被忘记!!!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审阅名单,忽指一处空白问道

这样的英雄豪杰岂能被忘记!!!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审阅名单,忽指一处空白问道:“那位凭大刀砍杀27名鬼子的‘军中吕布’呢?为何不见其名?”现场默然。这位令领袖挂念的猛将,正是吕俊生。吕俊生,河北邢台人,身高力大,乡里闻名。抗战爆发,他毅然从军。在山东夏津遭遇战中,子弹耗尽,白刃相接。首次经历大规模肉搏的吕俊生怒吼冲阵,凭身高臂长,刺刀翻飞,竟单枪刺死27名日军,缴枪15支。此役令他名震全军,获誉“小吕布”,荣立一等功。此后,他更成冲锋象征:百团大战中伺机夺堡擒敌;解放战争时率不足百人夜袭伪军营部,大胜而仅一人负伤。十余载戎马,他八立一等功,伤痕累累,深可见骨,连护士也为之动容。毛主席曾亲赞其为“好汉子”,期盼再见。然多年征战致其重伤缠身,尤以右腿残疾为甚。解放后,身体几近垮塌,行走蹒跚。因此,在获授“全国战斗英雄”后,他做出了惊人决定:自认伤残之躯难再效力,恐成国家负担,遂于1955年授衔前夕主动复员,携眷返乡务农。当复员申请呈至毛主席案前,领袖沉默良久。依规,主动复员者确不符授衔条件。本应属于这位“军中吕布”的将星,终遗憾错过。此即后来罗帅所言“制度的遗憾”——实为规则面对纯粹英雄时的无奈。国家未忘其功,授予“八一勋章”及副科级待遇、抚恤金。然于吕俊生,功名皆淡。他放下过往,锄地养猪,担任大队支委、民兵连长,带领乡亲耕耘土地。1970年,64岁的吕俊生病逝。出殡日,无将星闪耀,无官方盛仪,唯十里乡亲以低沉军歌相送。墓碑无衔,仅刻八字:“军中吕布,英雄归乡。”当众人视授衔为毕生荣耀,吕俊生却因“不添麻烦”而主动放弃。他的选择,在激情年代显得独特,其一生,正是对功名与奉献最深刻的诠释。如此多次一等战功,实属军中少有!这样的英雄豪杰不能被历史忘记!个人建议应该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同意的点赞转发!
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上,毛主席一见到吕俊生便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声音

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上,毛主席一见到吕俊生便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声音

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上,毛主席一见到吕俊生便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声音中充满了赞赏:“我知道你,你很厉害!吕俊生1907年出生在河北邢台县前青峪村,那地方山多地少,村民们过日子全靠几亩薄田。他从小就长得快,高...
1938年,被称为军中吕布的吕俊生,在一场白刃战中,一人刺杀了27名日军,并在战

1938年,被称为军中吕布的吕俊生,在一场白刃战中,一人刺杀了27名日军,并在战

1938年,被称为军中吕布的吕俊生,在一场白刃战中,一人刺杀了27名日军,并在战争结束后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亲自审阅名单,突然皱眉问了一句:“军中吕布怎

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亲自审阅名单,突然皱眉问了一句:“军中吕布怎

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亲自审阅名单,突然皱眉问了一句:“军中吕布怎么没在上面?”罗荣桓被问得一愣,赶紧去查。查完档案后,罗荣桓才知道,原来,主席口中的“吕布”是吕俊生。要知道这小子,在当年战场那是豁出来性命的,在山东连砍了二十七个鬼子!1938年7月,山东夏津县郊外。日军吉田中队夜袭八路军驻地,子弹打光的瞬间,炊事班冲出来个铁塔般的汉子。吕俊生抡起挑水的扁担砸碎两个鬼子脑壳,夺过三八大盖就捅。等增援部队赶到时,月光下的场景让老兵都腿软——二十七具尸体围成半圆,最远的那个鬼子脖颈上还插着半截刺刀。"这哪是人,分明是阎王殿里爬出来的!"打扫战场的新兵吓得直哆嗦。吕俊生却蹲在墙角啃生红薯,三道刀伤用绑腿草草裹着,血顺着裤管滴成线。炊事班长后来回忆:"老吕那天吃了十二个窝头,说杀鬼子比揉面团还费劲。"这仗打完,"军中吕布"的名号插了翅膀。冀南军区开会时,刘伯承拍着桌子说:"给吕俊生发双份口粮!这种猛将要喂饱了才能多杀鬼子。"果然,吃饱饭的吕俊生带着青年突击队,半年端了日军八个炮楼。有次假装送柴火混进据点,空手掰弯了铁栅栏,吓得伪军跪地喊"爷爷饶命"。1940年打长治,吕俊生创下更邪乎的战绩。带着六十人的连队遭遇日军机械化中队,他让战士们把绑腿接成长绳,趁着夜色套住坦克炮管。二十个小伙喊着号子拽绳,硬生生把坦克拉得侧翻。后面的装甲车见状调头就跑,他带着人追出三里地,缴获的罐头让全团吃了半个月油腥。最绝的是1942年反扫荡。时任训练队长的吕俊生带着五十新兵被围,他领着人在太行山坳里和鬼子捉迷藏。白天用树枝扎草人迷惑敌军,晚上专挑落单的下手。有回摸到日军伙房,把巴豆粉掺进面粉,第二天鬼子集体拉稀,他带着人抢了三挺机枪。二十八天后突围归建时,这群新兵个个成了老兵油子。1950年全国英模大会,吕俊生第一次进中南海。毛主席握着他蒲扇大的手问:"你就是那个白刃战高手?"这个杀敌不眨眼的汉子紧张得直冒汗,憋出句:"报告主席,是刺刀先动的手。"满场哄笑中,周恩来特意嘱咐摄影师:"给咱们的吕布同志多拍两张!"谁也没想到,五年后的授衔季会出岔子。按正营级标准,吕俊生本该授中校,但朝鲜战场留下的旧伤让他右腿萎缩。这个倔脾气的老兵偷偷写了复员报告:"把军装留给能跑的年轻人,我回老家照样建设社会主义。"组织上拗不过他,批了三百安家费让他回邢台种地。授衔当天,吕俊生在自家玉米地里听收音机。当听到"罗荣桓"被授予元帅时,他举着锄头喊:"老连长该得这个!"邻居小孩扒着墙头问:"吕大爷您是啥将?"他敲着假腿笑骂:"老子是'土坷垃大将'!"1970年深秋,六十三岁的吕俊生退休来到晒谷场上。临终前从枕套里摸出个油纸包,里面是1955年的授衔通知复印件,边角磨得起了毛边。儿子后来回忆:"爹攥着那张纸,眼睛一直往北边瞅,那是北京的方向。"
1955年,我国首次大授衔前,领袖正审阅着一授衔名单。突然,他皱起了眉头:吕俊生

1955年,我国首次大授衔前,领袖正审阅着一授衔名单。突然,他皱起了眉头:吕俊生

突然,他皱起了眉头:吕俊生一次战斗就砍了27名日军,怎么名单上没有他?吕俊生,1907年在一个寻常家庭里呱呱坠地。小时候,他为了生计,当过学徒,也干过镖师,这一路上练就了一身好本事。卢沟桥事变一闹起来,他二话不说就...
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亲自审阅名单,突然皱眉问了一句:“军中吕布怎

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亲自审阅名单,突然皱眉问了一句:“军中吕布怎

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亲自审阅名单,突然皱眉问了一句:“军中吕布怎么没在上面?”罗荣桓被问得一愣,赶紧去查。众人都惊了,毛主席口中的“军中吕布”,竟真没在名单上,这个名字,几十年来在战场上传得神一样,怎么会没人给他申报军衔?吕俊生,河北邢台人,出生在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家,小时候饭量奇大,村里人都管他叫“大胃王”。可谁也没想到,他将来会变成一员猛将。十二岁,他去外地打工谋生,正巧路过一座武馆,看见院里放着两只石锁,他走过去,单手拎了一个就走。馆主一看,这孩子不是一般人,二话不说收了他做徒弟,这一练就是好几年,吕俊生身板壮、胆子大、手上有劲,不到二十岁就能一个人对付三四个壮汉。抗日战争爆发,他投身八路军,部队调到山东一线,他参加的第一场硬仗,就是夏津一役。那天夜里,敌人发起突袭,他带着一个排守在村口的破庙里。天没亮,弹药用光了,吕俊生拎着刺刀冲出去,一口气砍翻了十来个日本兵,自己也身中数刀,仍然咬牙冲在最前头。那一仗他硬是砍死了27个敌人,被战友们称作“军中吕布”。这个称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延安。毛主席在听取前线汇报时听到这个名字,还特意问过:“吕俊生是谁?真这么厉害?”第二年,全国英模大会,他就被请去了延安。主席亲自接见他,拍了拍他肩膀:“你是个好汉子。”后来,吕俊生打过百团大战、打过长治、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他打仗从不按常规出牌,百团大战那年,有一次敌人躲在碉堡里,火力点压得部队抬不起头来。他带着两个兵趁敌人换弹药的空隙,一个箭步扑上去,徒手把敌人从碉堡里拽出来,抢了枪反打回去,最后带人炸了整个碉堡。再有一次,在山西闫家庄,他带的连队只有60多人,正面碰上一股装备精良的伪军。对方有机枪、迫击炮,而他们手里就几支步枪和几颗手榴弹,他没硬拼,白天装死埋伏,晚上分兵绕后包围。他亲自摸进敌营,靠着手里的刺刀解决了哨兵,一声口哨,全连冲杀过去,一夜之间把敌人全歼。这一仗,他部队只伤一人,敌人全灭。他被老百姓称作“英雄连长”。可这样一个战功显赫的人,为啥1955年授衔名单上没有他?真相让人唏嘘。原来,吕俊生在抗美援朝时多次负伤,尤其最后一次,右腿中弹后未及时治疗,落下终身残疾。他回国后被送进疗养院,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授衔那年,他主动写信申请复员,说自己已经完成使命,不愿再占国家资源,想回老家种地养老。罗荣桓得知此事后,把信送到毛主席那,主席看完,沉默许久,只说了一句:“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后来,虽没能给他军衔,但他被授予“八一勋章”,并享有国家特殊抚恤,地方上也给他安排了副科待遇,日子算是有个保障。但吕俊生的名字,始终没能在正式军衔名单里出现。有人说,以他8次一等功的战绩,最少也该是个少将,可制度就是制度,既然退役,就不具备参评资格。罗荣桓也曾公开表示:“吕俊生是我军的骄傲,缺了他,是这个制度的遗憾。”吕俊生本人倒是很看得开,他回到河北老家后种地、养猪,还时不时教村里孩子练拳。村里人都知道他当年杀敌如麻,但他从不炫耀,也不提自己的伤,他常说一句话:“我命大,是给国家剩下的,不是给自己摆谱的。”1965年,有人帮他申诉,他带着一身旧军装进了北京,老英雄康克清、王首道亲自出面证明。三年后,他恢复名誉,享有副地级待遇,但那年,他身体已经不行了,说话都吃力。1970年时,他就因心脏病住过院,有人说他那次其实没死,只是被安排秘密隐退。这话真假没人证实,但村里人都说,吕俊生晚年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盯着北方看半天不动,也许是在想战场上的那些兄弟。他去世那天,全村自发为他送行,几百人围在灵堂外,有人举着老八路的军帽,有人唱着老歌。他的墓前立着一块石碑,没有军衔,只有一句话:“军中吕布,英雄归乡。”这么多年来,很多人对他印象深刻的不是杀敌的数字,而是他退下战场后那种干净利落的姿态。他不图名、不求利,也没跟国家要什么,他说:“打了一辈子仗,我不想再抢位置了。”毛主席当年那一句“怎么没在上面”,其实不只是好奇,更是一种惋惜。像吕俊生这样的兵,一辈子冲锋陷阵,却悄无声息地退场,那个年代,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
1955年,一人砍死27名日军,称为“军中吕布”的吕俊生因伤解甲归田,并拒绝回北

1955年,一人砍死27名日军,称为“军中吕布”的吕俊生因伤解甲归田,并拒绝回北

1955年,一人砍死27名日军,称为“军中吕布”的吕俊生因伤解甲归田,并拒绝回北京参加授衔仪式,他说:“如今又不打仗,回去干嘛!此人名叫吕俊生,他是河北邢台人。吕俊生从小就练武,一直到全面抗战爆发的时候他开始参军。...
吕俊生真的是英雄中的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单场白刃战能斩杀27名日军精锐

吕俊生真的是英雄中的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单场白刃战能斩杀27名日军精锐

吕俊生真的是英雄中的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单场白刃战能斩杀27名日军精锐,这是多么惊人的战绩。1938年的山东夏津战场,他就像战神降临,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毫不畏惧地提刀冲锋。他不仅武艺高强,12岁就能单手托举...
1940年,八路军连长吕俊生奉命炸掉日军的碉堡。没想到跑得太快,半路上把药包弄丢

1940年,八路军连长吕俊生奉命炸掉日军的碉堡。没想到跑得太快,半路上把药包弄丢

1940年,八路军连长吕俊生奉命炸掉日军的碉堡。没想到跑得太快,半路上把药包弄丢了。情急之下,做了出人意料的举动,毁掉了敌人的碉堡,立下大功。1940年,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我军展开了百团大战。当时,吕俊生是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