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央广网

专家说月入3000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白岩松反问专家:如果月入3000就算中等收

专家说月入3000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白岩松反问专家:如果月入3000就算中等收

专家说月入3000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白岩松反问专家:如果月入3000就算中等收入,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4亿,为什么好多人都拒绝承认自己已经进入中等收入人群?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先来看看专家这句话到底是不是空穴来风,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的一份收入划分标准,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算低收入,2000到5000之间的是中等收入,5000到10000是较高收入,超过1万那就是高收入群体了。从这个标准来看,月入3000的确是妥妥的“中等收入”。听起来好像合理,但为什么这么多人一听就不服气呢?问题出在“数字好看,现实难堪”这六个字上。因为老百姓衡量自己日子过得好不好,不是看工资单上的数字,而是看能不能稳稳过日子、能不能有点积蓄、能不能安心养娃、看病、养老。如果这些事都让人焦虑,那“中等收入”的称号只是纸上谈兵。比如说,夫妻俩一个月加起来赚7000块,在很多地方这已经比平均水平高了,但你要是住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房租、水电、吃饭、交通一扣,可能连存款都捞不着。再看看房价,哪怕你一年不吃不喝,工资全拿来攒,也买不起一平米的房子。说句难听的,有些人连租房都压力山大,更别提结婚买房养娃了。所以人们宁愿说自己是低收入,也不愿承认自己是“买不起房的中等收入”。这个“中等”说出来,不是安慰,而是更大的无力感。但是,放到一些小城市或者县城,同样的收入水平又是另一番景象。比如在四线城市或者老家农村,月入5000就是“高收入”了。房价低,几千块一平米,生活节奏也慢,物价没有大城市那么高,压力也相对小一些。所以一个家庭只要有两个正常收入的劳动力,一年收入轻松十几万,在当地就已经算过得不错了。这里就看出一个问题:收入标准是全国统一的,但物价、生活压力却是“地域化”的。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专家说你是中等收入,你的工资也达标了,但你自己感觉生活没改善,反而越来越紧张。这种错位,让很多人产生了“我没变富,却被划进了中等收入”的错觉。除了地域差异,生活压力也是一大原因。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有一串必须得花的钱:孩子教育、父母养老、自身看病、房贷车贷,每一项都不是小数目。就拿教育来说,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起,每年可能光补课和兴趣班就要花掉几万块。如果两个大人只有一个孩子,压力都很大,要是家里再养两个小孩,那真的是精打细算都难撑得住。再说看病,虽然医保范围越来越广,但真正遇到大病重症,很多家庭依然是一夜返贫。轻症感冒几百块,大病可能十几万,哪怕有保险也得先自掏腰包。普通家庭根本不敢随便进医院。更别提养老了。现在很多80后、90后是独生子女,一结婚就是“4个老人+2个孩子+2个中年人”的组合。老人退休金不高甚至没有,年轻人要赡养老人、带孩子、交房贷,根本喘不过气。所以,当一个月挣3000、4000、5000块的人听说自己是“中等收入”时,会本能地摇头:“我不敢认啊。”不是钱真的少到活不下去,而是“刚够维持生活”,再有点风吹草动,比如家人生病、突然失业,生活马上就陷入被动。其实,人们不是怕穷,而是怕没有安全感。3000元看起来够吃够穿,但扛不住风雨,这才是让人不敢花、不敢认的关键。此外,收入的统计方式也存在问题。单看工资,其实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家庭的真实状况。有些人看起来工资低,但家里有房有车,老人有退休金,没贷款,反而活得轻松。还有些人月入上万,但负债累累,反而活得紧巴巴。收入结构、负担结构、财产结构,这些才是决定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关键,而不是工资单上一个冰冷的数字。专家的标准没错,统计口径也没错,但问题是我们不能拿“平均数”去套所有人。鞋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知道。月入3000能不能叫中等收入,不是专家说了算,而是要看这个人能不能正常生活、有没能力抵御风险、能不能实现点小目标。如果连房都买不起、孩子都养不起、老人都看不起病,那再怎么叫“中等收入”,也没人愿意接受。与其讨论“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等收入人群”,不如更深入地去看:怎么才能让这些人真正有安全感、敢花钱、敢生活。答案可能很简单——不是改个名字就能改变生活,而是提高收入的同时,让生活成本合理,让社会保障更完善,让奋斗有盼头。所以说,收入的定义可以是数据,但生活的底气必须来自现实。如果3000块真的能让人生活得安心、活得有尊严,那自然就没人抗拒“中等收入”这几个字。信源:央广网报道

5月22日,伊朗外长:强烈警告以色列不要采取任何冒险行动!(出处:央广网)强烈

(出处:央广网) 强烈警告有什么用?这种话等于没说,要是以色列怕你的警告,就不会放狠话,说想要袭击你们的核设施了。你说,伊朗外长的这番话到底是在表明立场,还是只是在喊两声空洞的口号呢?毕竟,警告听起来好像是想让...
实锤了!生命安全不是儿戏!根据5月15日央广网最新消息,肖某和董某莹医德败坏“蛇

实锤了!生命安全不是儿戏!根据5月15日央广网最新消息,肖某和董某莹医德败坏“蛇

根据5月15日央广网最新消息,肖某和董某莹医德败坏“蛇鼠一窝”坐实了!学术剽窃论文造假坐实了!男女作风问题坐实了!两人违反医师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坐实了!他们的行为是对生命和学术的不尊重坐实了!中日友好医院管理不善...
央广网14日:国台办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对于‘台独’祸首,我们绝不会任其逍

央广网14日:国台办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对于‘台独’祸首,我们绝不会任其逍

央广网14日:国台办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对于‘台独’祸首,我们绝不会任其逍遥法外,将终身追责,给予历史的审判和正义的惩罚”。这等于给赖清德定性为“台独祸首”。国务院台办分别于2021年11月和2022年8月,公布两份...
2014年,长春一对拾荒夫妇,在垃圾堆旁拾荒时,突然发现两个小木盒,丈夫打开一看

2014年,长春一对拾荒夫妇,在垃圾堆旁拾荒时,突然发现两个小木盒,丈夫打开一看

2014年,长春一对拾荒夫妇,在垃圾堆旁拾荒时,突然发现两个小木盒,丈夫打开一看,竟是满满两箱金项链和金戒指,丈夫拿回家一称,竟共有6斤1两黄金,总价值高达81万元!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2014年,长春一对普通的拾荒夫妇在街头捡垃圾时,意外地发现了两个小木盒。看到这两个盒子,他们并没当回事,只是随便捡了捡,然后就拿回家去看。可是当丈夫打开其中一个盒子时,他差点没惊呆了——里面居然装满了金项链和金戒指!夫妇俩并不知道这些黄金首饰究竟有多值钱,但他们还是带着满心的疑惑,把这些物品称了称。结果一称,这些黄金竟然有6斤1两!按照当时的金价,这一堆黄金的总价值竟然高达81万元!想象一下,一对平日里以捡垃圾为生的夫妇,突然手上就有了一笔相当于他们多年辛苦积蓄的财富,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不过,尽管这对夫妇的眼前突然出现了如此巨大的财富,他们并没有马上决定花掉这些黄金。他们感到非常的不安,甚至焦虑。毕竟,这可不是捡来的普通东西,而是属于某个人的财产。更何况,他们并不清楚这些黄金的来源和背景。所以,夫妇俩经过商量后,最终决定将这些黄金上交给警方。这时,警方开始着手调查,经过一番调查后,结果终于水落石出:这些黄金首饰正是长春市一家珠宝店丢失的货物。珠宝店在一段时间前发生了盗窃事件,损失了价值81万元的黄金首饰,而这对拾荒夫妇捡到的黄金,正是当时丢失的货物。警方确认后,珠宝店也公开表示了感谢。他们原本可以选择不说,偷偷占为己有,但他们却选择了上交这些黄金,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诚信。这种行为不仅让失主感到宽慰,也让社会感受到了诚信的力量。媒体广泛报道了这一事件,夫妇俩也因此获得了多个奖项和表彰,成为了社会的楷模。尽管得到了表扬和奖励,夫妇俩依旧保持着他们朴素的生活方式,依然过着每天捡垃圾、生活简单的日子。他们并没有因为这笔意外之财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反而觉得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和安宁。或许对他们来说,诚信和安宁比一时的财富更为重要。当面对诱惑时,我们能否像他们一样选择遵循良心?社会对他们的表彰,也提醒我们,诚信和良知往往会在某个时刻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回报。最后,尽管物质上得到了表彰,但夫妇俩依然选择保持原本的生活方式,证明了有些东西比金钱更值得珍惜,那就是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件事情让我们看到,社会上的诚信并不局限于高高在上的人,普通人也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高尚的决定。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在拥有了这笔财富后,能够理智地去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被眼前的金钱蒙蔽了双眼。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信息来源:央广网——《固始夫妇长春拾废品捡到六斤黄金归还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