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宇航员

印度总理莫迪6月25日发文说:“我们欢迎印度、匈牙利、波兰和美国宇航员的太空飞行

印度总理莫迪6月25日发文说:“我们欢迎印度、匈牙利、波兰和美国宇航员的太空飞行

四国宇航员搭乘美国SpaceX的载人龙飞船,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这一国际合作模式凸显了全球航天探索的新趋势,即多国联合推进载人航天计划。印度作为新兴航天大国,此次参与国际空间站任务,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
“没死在太空,却被气死在地面!”美国的两位宇航员,因为宇航局的问题,被困在太空整

“没死在太空,却被气死在地面!”美国的两位宇航员,因为宇航局的问题,被困在太空整

“没死在太空,却被气死在地面!”美国的两位宇航员,因为宇航局的问题,被困在太空整整9个月才得以返回地球。费了这么大劲,好不容易回到家,大家都以为他们能拿到一份像样的补偿。可最后美国政府给的只有1148美元补助,算下来一天还不到30块钱人民币。这事一传出来,不少人都难以置信,两位宇航员原本只打算在太空待8天,因为飞船故障,结果一拖就是大半年。期间,他们的身体状态一天天变差,特别是女宇航员威廉姆斯,她明显瘦了很多,这些变化,是个人都能看得出来。其实在太空时,他们也不是没事干,任务虽然拖了这么久,但科研工作一天没落下。心理压力大,身体也吃不消,但他们每一天都得完成一大堆实验和研究任务。威廉姆斯甚至还在这个过程中打破了女宇航员太空行走的纪录,这种压力下创造成绩实在不容易。但是等到回到地面,迎接他们的只有一份冷冰冰的账单,补助算下来每人总共只拿到1148美元。很多网友看了都直呼不可思议,这点钱还不如一些普通工人出差的津贴,大家觉得,这种回报实在配不上他们做出的牺牲。细说起来,这钱也不是为了“加班”或者补偿意外发的,只是宇航员出差任务固定发的日常津贴。美国宇航员是联邦雇员,没有加班补助,每出去一次任务就给定好的补贴,标准一天也就几美元。飞船出事,任务被迫拖了9个月,津贴也还是原来的标准,一点都没有变化。这次的事,直接让大家看清楚美国宇航员真实的待遇。很多人以为这些飞向太空的英雄,收入水平肯定高,实际上,他们一年的工资换算一下虽然有十几万美元,但是考虑到培训、风险、压力,各方面都不算高。而且遇到突发情况,工资和补贴也没有任何变化,长时间“加班”,工资没加一分。网友和媒体的声音越来越大,不光是在国内,美国本地也有很多人为他们打抱不平。甚至连美国总统特朗普那边都被问到,他虽然口头说国家该多给补偿,但实际情况却没什么进展。总统当场说愿意自掏腰包搞奖金,这种说法也没人当真。大家除了关心工资待遇,更多还是担心两位宇航员的健康,在太空呆了这么久,身体肯定要受到不少影响。很多科学家都说明,长时间的失重生活,人体恢复起来很复杂,不光是肌肉、骨骼,连整个人的机能都会变差,哪怕回到地球也不一定能完全恢复。他们的身体到底能不能恢复,后续美国宇航局和波音公司是不是要担任何责任,现在都没有明确说法。这些现实让人觉得,宇航员虽然表面风光,但其实面对的压力特别大。长期的体能消耗、心理压力,制度上又没有多少额外的福利和保护,他们面对困难,还愿意继续参加飞天任务,光是这份坚持就令人佩服。说到底,虽然不是同一个国家的,但希望英雄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关心的心是一样的,像老美这样搞一堆形式上的荣誉,到了真正需要补偿时却抠得要命,我们这边是绝不会允许的。

印度总理莫迪今天(6月25日)发文说:“我们欢迎印度、匈牙利、波兰和美国宇航员的

这一事件被莫迪政府包装成“14亿人梦想的实现”,实则暴露出印度在载人航天领域“借船出海”的尴尬现实—此次任务依赖美国商业航天运载能力,连宇航员培训都需欧空局支持,与印度宣称的“2027年自主载人航天”目标形成鲜明反差...
“咚咚咚咚咚”在深邃的太空,杨利伟确定只有自己一个人,但他总是能听到这种敲击声。

“咚咚咚咚咚”在深邃的太空,杨利伟确定只有自己一个人,但他总是能听到这种敲击声。

“咚咚咚咚咚”在深邃的太空,杨利伟确定只有自己一个人,但他总是能听到这种敲击声。没有,什么都没有!2003年10月,杨利伟坐着神舟五号飞船冲上了天,咱们中国就成了世界上第三个能自己送人上太空的国家。这事儿可是个大新闻,标志着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不过,杨利伟这次上天可不光是风光,他还碰上了一些没想到的事儿。“咚、咚咚、咚、咚”在那无边无际的太空里,杨利伟老听到一种怪声音,就像有人在敲铁桶,一下一下的,还没个准儿,白天黑夜都可能响。他往外头看,黑漆漆一片,啥也没有。他趴窗户边上瞅了好几回,还是啥也没发现。这事儿杨利伟可不是头一个碰上的。早在1969年,阿波罗11号上的阿姆斯特朗他们就在太空里听到过这种“敲门声”。还有前苏联的宇航员,也说过这事儿。到了咱们国家神舟六号、七号上天的时候,宇航员们也听到了同样的声音。这些奇怪的声音让人直犯嘀咕:难道是外星人想来串串门?除了咚咚的敲击声,杨利伟在太空里还碰到了别的事儿。比如说,火箭往天上冲那会儿,他遇到了超级厉害的震动,整个人和飞船一起晃,感觉内脏都要被扯开了,那26秒真是疼得要命,他还以为自己这回完了呢。等回到地球,着陆那一下冲击力太大,嘴角都给磕破了。后来啊,过了好多年,“月宫一号”这个实验做了起来,这才把这事儿给搞明白了。原来飞船里头的温度和湿度是调好了,但还是会有点小小的变动。这样一来,飞船里面的压力就有点不一样,里面和外面的压力有了差别。飞船的材料因为这点压力差,就稍微变了形,发出了“咚咚”的声音。这个说法,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点头同意,还证明了飞船的气密性特别好。最后啊,大家终于知道那“敲门声”是怎么回事了,不是啥外星人敲的,就是科学现象。杨利伟这一趟太空旅行,虽然碰到了好多不知道的事儿和挑战,但也给以后的太空任务攒下了不少经验,成了咱们中国航天史上很重要的一笔。
1971年6月,苏联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人们还没来得及欢呼,打开舱门的苏联人就倒吸

1971年6月,苏联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人们还没来得及欢呼,打开舱门的苏联人就倒吸

1971年6月,苏联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人们还没来得及欢呼,打开舱门的苏联人就倒吸一口凉气:3位宇航员全部身亡,脸上能隐约看到暗色斑块。很快,苏联航天机构接到了救援队发回的信息代码:1-1-1。先来说说这三位宇航员,他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多勃罗沃利斯基,1928年出生在乌克兰敖德萨,家里条件一般,小时候父亲跑了,母亲一个人拉扯他和弟弟长大。战时他还因为持枪被抓,差点没熬过去,后来靠乡亲们凑钱才被赎回来。战后他进了空军学校,一步步靠自己努力爬到了宇航员的位置,最后当上了“联盟11号”的指令长。这家伙冷静沉着,训练时特别较真,总在模拟器里反复磨操作,力求万无一失。接着是帕查耶夫,1933年出生在哈萨克斯坦,家里也不富裕,父亲在战争中去世,母亲改嫁后他跟四个继兄弟姐妹一起长大。他从小就聪明,爱钻研,大学学的是工业,后来搞气象火箭仪器,1958年进了科罗廖夫设计局。他对科学特别狂热,闲下来还练击剑、写文章。在“联盟11号”里,他是实验工程师,到了“礼炮1号”空间站,还成了第一个在太空用望远镜看星星的人,留下了不少珍贵数据。最后是沃尔科夫,1935年出生在莫斯科,家里是航空圈的,从小就泡在技术和飞机堆里。他大学读了航空学院,毕业后也进了设计局,参与过“东方号”和“上升号”的研发,技术活儿一把手。1969年他已经飞过一次太空,到了“联盟11号”还是飞行工程师,专门管飞船系统的维护。这三人,一个指挥,一个搞实验,一个修设备,配合得天衣无缝。1971年6月6日,“联盟11号”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目标是跟“礼炮1号”空间站对接,干上几个星期的科学活儿。第二天就对接上了,三人进了空间站,开始忙活。帕查耶夫盯着天文台镜头,研究星星的光谱;沃尔科夫检查电路板,确保一切正常;多勃罗沃利斯基跟地面联系,汇报情况。他们在那儿待了23天18小时,创下了当时人类在太空待得最久的纪录,干了不少事,比如天文观测、植物实验还有医学测试,成果挺亮眼。6月29日晚,他们收拾好实验数据和胶卷,准备返回地球。6月30日凌晨1点35分,飞船开始返程,一切看着都挺顺利。但在168公里高空,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时,问题来了。分离用的爆炸螺栓同时炸开,震松了一个压力平衡阀,舱里的空气一下子漏了出去。短短34秒,氧气没了,舱压归零,三人根本来不及反应,就因为缺氧昏过去了。他们甚至试过关阀门,可空间太小,手忙脚乱也无济于事。飞船最后靠自动导航落在了哈萨克斯坦草原上,救援队赶到时还挺乐观,以为能看到活蹦乱跳的英雄。结果打开舱门,死寂一片,三人瘫在座椅上,脸上有暗蓝色斑块,鼻耳还渗着血。救援队愣了半天,才用颤抖的声音发了“1-1-1”这个代码回去。啥意思?简单说,就是“全没了”,三位宇航员没一个活下来。那这个“1-1-1”到底是啥信号?其实这是苏联航天内部的紧急代码,代表任务失败、人员全损。救援队发这个信号,就是告诉上面,这趟任务彻底砸了,三位英雄已经没了。这不是啥高深密码,就是个简洁到让人心寒的通报方式。那一刻,所有人都知道,这不仅仅是意外,更是一场需要彻查的悲剧。调查很快就启动了。专家发现,压力阀门的设计有问题,太脆弱,爆炸螺栓一震就开了。加上返回舱太挤,三人没穿航天服,直接暴露在危险里。事后在实验室里反复测阀门模型,缺陷暴露得一清二楚。这次事故让人看清了“联盟号”飞船的安全漏洞,苏联直接停了两年载人飞行,痛定思痛搞改进。“联盟11号”的教训可不小。事故后,新版的“联盟号”改进了阀门结构,加固了设计,还把舱内空间调整了一下,人数从三人减到两人,确保大家上天回来都穿航天服。这些变化听着简单,但真救命。1973年,改进后的飞船重新上天,证明了这番折腾没白费。从那以后,“联盟号”再没出过这种致命问题,安全性上了一个大台阶。三位宇航员的牺牲也不是白费的。1975年,苏联的“联盟号”和美国的“阿波罗号”在太空对接成功,成了冷战期间的一大亮点。这背后,就有“联盟11号”事故教训的影子。他们的死,换来了航天安全的进步,也让苏美在太空里握了手,挺感慨的。1971年7月3日,苏联在莫斯科红场给三位宇航员办了国葬,场面特别隆重。成千上万的人捧着花来送别,连美国宇航员都来了,代表国际社会表达哀悼。他们的骨灰被安放在克里姆林宫墙下,还得了苏联英雄称号和列宁勋章。月球上的陨石坑、小行星上都刻了他们的名字,算是永远留在了宇宙里。“礼炮1号”空间站后来没再用,1971年10月11日掉进了太平洋,结束了它的使命。但“联盟11号”的故事没那么容易被忘掉,它是人类航天路上的一道坎儿,也是往前走的一块垫脚石。
这个娃娃以后肯定是个宇航员!你说奇不奇怪:我睡个觉怎么就像在坐“云霄飞车”一样

这个娃娃以后肯定是个宇航员!你说奇不奇怪:我睡个觉怎么就像在坐“云霄飞车”一样

这个娃娃以后肯定是个宇航员!你说奇不奇怪:我睡个觉怎么就像在坐“云霄飞车”一样呢?睡眠中的宝宝肯定在坐“云霄飞车”了,不然,这样的动作怎么没把他弄醒呢?我反复看了好几遍视频中的大人,咬牙切齿地在想:这家大人...
世界各国的太空第一人一览目前全世界共有30多个国家的人进入过太空,不过绝大多

世界各国的太空第一人一览目前全世界共有30多个国家的人进入过太空,不过绝大多

世界各国的太空第一人一览目前全世界共有30多个国家的人进入过太空,不过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没有自主载人航天能力。能自主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自由俄罗斯、美国和我国,其中美国不仅是航天领域的先驱,还曾经将300多名宇航员送入过太空,也是唯一实现载人登月的国家。我国自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首次进入太空以来,已经将24位航天员送入太空。而且我国在太空中建立的空间站,不同于美国不让我国进入他们的空间站,我国的空间站开放了国际合作,未来会让更多国家的宇航员通过我国的飞船进入太空。
印度人时隔 41 年再上太空:宇航员舒克拉下周三将执飞 Axiom-4 任务

印度人时隔 41 年再上太空:宇航员舒克拉下周三将执飞 Axiom-4 任务

IT之家6月8日消息,北京时间6月10日20:22(美东时间8时22分),印度空军上校舒布汉舒・舒克拉(ShubhanshuShukla)将作为飞行员,与另外三名国际宇航员共同搭乘SpaceX载人龙飞船,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执行公理四...
你绝对想不到,一场价值千亿的“政治豪赌”,24小时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昨天还

你绝对想不到,一场价值千亿的“政治豪赌”,24小时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昨天还

你绝对想不到,一场价值千亿的“政治豪赌”,24小时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昨天还在推特上怒骂特朗普“忘恩负义”的马斯克,今天突然宣布“龙飞船永不退役”,主动给NASA送上“太空生命线”。这波操作让美股散户直呼“玩的就是心跳”,更让华盛顿的政客们看得目瞪口呆——这到底是服软求和,还是另有玄机?一、翻脸如翻书:从炮轰到示好的魔幻24小时故事得从6月5日那场震惊全球的骂战说起。马斯克前脚刚在推特上放话“没有我特朗普赢不了大选”,后脚就被特朗普在“真实社交”上威胁要终止NASA与SpaceX的34亿美元合同。更狠的是,特朗普直接撤销了马斯克力推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这一刀下去,特斯拉年利润直接蒸发32亿美元。当天特斯拉股价就像坐了过山车,暴跌14.26%,市值缩水1500亿美元,相当于把整个蔚来汽车从地球上抹掉。可谁也没想到,剧情在6月6日凌晨突然反转。马斯克紧急召开SpaceX高层会议,宣布“龙飞船将继续支持国际空间站运营”,还主动给NASA局长打电话保证“不会让一名宇航员滞留太空”。更绝的是,他悄悄撤回了那条“支持弹劾特朗普”的推文,还删除了所有关于爱泼斯坦档案的指控。这波“秒变乖宝宝”的操作,让华尔街的分析师们集体傻眼——前一天还在掀桌子,第二天就端茶倒水,马斯克这是唱的哪出?二、利益博弈:3亿美元政治献金的反噬要解开这个谜团,还得从马斯克的“政治投资”说起。去年他砸下2.77亿美元支持特朗普竞选,换来的“政府效率部”负责人头衔,本以为能大刀阔斧改革美国财政。可他万万没想到,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根本就是个政治陷阱:表面上减税4万亿,实则给军工巨头追加800亿订单,还恢复了能源公司120亿税收优惠。最让马斯克吐血的是,他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才省下1600亿美元,法案一通过全打了水漂。更要命的是,马斯克的改革动了太多人的奶酪。五角大楼因为砍掉320亿战机维护合同,联合军工游说团向白宫施压;NASA因为叫停50亿火星项目,直接把SpaceX的下一个登月合同延后。就连特斯拉的欧洲市场也成了牺牲品——因为马斯克支持特朗普的极右翼政策,5月在德销量暴跌36.2%,法国市场更是狂泻67%。这种“里外不是人”的处境,让马斯克不得不重新掂量政治冒险的代价。三、生死时速:龙飞船背后的太空霸权博弈马斯克突然服软,还有一张王牌捏在美国政府手里——NASA的载人航天合同。目前国际空间站80%的物资运输和全部宇航员接送都依赖SpaceX的龙飞船。要是特朗普真的终止合同,不仅美国宇航员回不了地球,SpaceX每年34亿美元的政府收入也会打水漂。更严重的是,波音的“星际客机”因为技术故障,最早要到2025年2月才能恢复载人能力,这段时间美国航天只能“寄人篱下”。但马斯克也留了后手。他一边宣布龙飞船继续服役,一边悄悄推进“星舰”的载人测试。要是NASA不识好歹,SpaceX随时可以用更先进的星舰取代龙飞船,彻底掌控低地球轨道的话语权。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既保住了政府合同,又为未来的太空竞赛埋下伏笔。结语:政治赌局,没有永远的赢家这场24小时的反转大戏,撕开了政商关系的虚伪面纱。马斯克以为能用商业逻辑玩转政治,却低估了华盛顿的权力游戏;特朗普想借马斯克的光环拉选票,却没想到反噬来得这么快。现在特斯拉股价跌回2023年水平,股民们用脚投票的态度很明确:我们买的是电动车,不是政治彩票。老铁们,你们觉得马斯克这波操作是明智之举,还是彻底认输?评论区见!【官媒参考】1.澎湃新闻2025年6月6日《马斯克与特朗普决裂特斯拉市值蒸发超1500亿美元》2.中国新闻网2025年6月6日《特朗普与马斯克矛盾公开化特斯拉股价暴跌14.26%》3.财联社2025年6月6日《特朗普-马斯克联盟分裂特斯拉股价承压下挫》
6月6号的凌晨到现在,国际上最戏剧性的一个变化,就是特朗普和马斯克关系的彻底破裂

6月6号的凌晨到现在,国际上最戏剧性的一个变化,就是特朗普和马斯克关系的彻底破裂

6月6号的凌晨到现在,国际上最戏剧性的一个变化,就是特朗普和马斯克关系的彻底破裂以及网络上的对战。那么马斯克在过去的几个小时之内到底开了哪些炮呢?首先,最具震撼性的就是,马斯克刚刚提到特朗普为什么到现在为止还不解禁爱泼斯坦档案的原因,他强调正是因为“特朗普也在名单上”。这个指控对于特朗普的个人声誉和形象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第二,马斯克转发了一个评论,表示“yes”(没错)。这个评论的核心是,支持开启对于特朗普的弹劾进程,并且推动让副总统万斯接替特朗普。这个动作可不小,可以说直接和特朗普杠上了,并且把万斯也架在了火上。第三,由于特朗普取消了政府合同,马斯克宣布将立即开始退役“龙飞船”。这对于美国太空事业的打击还是很大的。目前,龙飞船是美国运送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唯一选择,同时也是唯一能够把大量的货物运返地球的航天器。目前看起来,双方的在线对战还在持续的升级当中,并且已经上升到人身攻击,未来关系弥合的可能性恐怕不大了。不过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和马斯克对于双方关系破裂的原因认知却是非常不同的:在特朗普看来,马斯克发飙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他损害了马斯克的电动车企业特斯拉的利益,因此这完全是私人恩怨;在马斯克自己看来,他不满的根本原因则是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以及关税政策,他认为这会掏空美国的经济,而且这和他近几个月来缩减美国政府开支的政策是相违背的。不过总的来看,马斯克和特朗普的关系破裂,对于本届特朗普政府来说,应该会构成较大的冲击,也会使他的内阁团队人心不稳,未来不排除会有更多矛盾的出现。而对马斯克来说,这也是个双输的结局,他势必要在海外寻求更多的市场机会。那么接下来要看的就是,他会比特朗普更早访问北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