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美国金融巨头凯雷出3.75亿美元收购中国徐工机械85%股份,眼看成功,却有一人跳出搅局,说是贱卖国有资产,结果如何?说起向文波,得从头讲。他1962年6月生在湖南益阳,那是个讲究实干的地方。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他早早就知道得靠自己闯出一条路。1977年高考恢复,15岁的他拼了命复习,终于1978年考进湖南大学,学机械工程,主攻铸造。大学毕业后,他先去了湖南洪源机械厂干活儿,那儿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也让他认识了梁稳根这帮后来一起创业的兄弟。1985年,向文波又去大连理工大学读了个材料科学的硕士,视野一下开阔了。1988年毕业后,他回湖南干过几个厂的厂长,比如涟源阀门厂和益阳拖拉机厂,管生产、跑市场,锻炼得八面玲珑。1991年,他正式加入三一集团,当时就是个小厂子,做焊接材料。他跟梁稳根他们一块儿定了个大目标——要做工程机械。向文波没少出力,设计产品、定战略,带着三一抓住了中国基建大发展的机会。到2006年,他已经是三一重工的总裁,手握行业数据,心里装着民族工业的未来。这人不仅脑子活,还特爱国,所以看到徐工要被卖,他坐不住了。2006年6月,徐工跟凯雷的交易已经谈得差不多了。2005年10月25日,双方在南京签了协议,凯雷出3.75亿美元拿85%的股份,徐工只剩15%。这事儿一开始看着挺顺利,凯雷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投资公司,徐工这边也想着借外资和技术冲出去。可就在这节骨眼儿上,向文波跳出来了。6月6日,他发了篇博客,直指这交易有问题。他说徐工值100亿人民币,3.75亿美元(当时约30亿人民币)连三分之一都不到,简直是白菜价。他觉得这不只是钱的事儿,徐工是战略产业,卖给外资可能会让中国工程机械命脉被捏在别人手里。博客一发,网上炸了锅,网友纷纷嚷嚷“不能让国有资产这么流失”。向文波不光说说而已。6月10日,他在长沙开了个发布会,宣布三一愿意出4亿美元买徐工,比凯雷多30%。这下舆论更热了,徐州那边甚至有工人上街喊话要保民族工业。徐工高层赶紧出来解释,说凯雷能带来资金和技术,对全球化有好处。凯雷也表态,说会尊重徐工的自主性。可向文波不买账,到6月底,他一口气发了46篇博客,条条都分析这交易的风险,越说越有理。事情越闹越大,7月商务部在北京开了听证会。向文波带着数据去,讲得头头是道,说徐工多重要,凯雷出价多不合理。政府一看,这事儿得查仔细了,发现凯雷背后跟美国好几家企业有联系,涉及国家安全就不是小事儿了。8月,商务部出了新规,外资并购得严格审查。凯雷没办法,10月把股份降到50%,出价2.28亿美元,2007年3月又降到45%,但还是过不了关。到2008年,这交易彻底黄了。交易没成,徐工和三一反倒都迎来了新机会。2008年后,徐工开始自己整顿,2009年调整了债务,还加大了研发。2011年,他们搞了个“汉风计划”,管理更高效了。2012年,徐工挤进全球工程机械前五,2013年还推出了4000吨履带起重机,号称“世界第一吊”。现在,徐工排全球第三,产品卖到180多个国家,研发中心都开到欧洲去了。三一这边也不差。2008年后业绩蹭蹭涨,2010年收入快340亿,比前一年多79%。他们的设备在2010年智利矿难和2011年福岛核危机救援中出了大力,国际名声越来越响。2012年,三一还买了德国普茨迈斯特,向文波亲自去谈的。现在三一排全球第四,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向文波现在是集团副主席,还常在论坛上讲智能制造,影响力不小。这事儿还不止影响了两家公司。2006年的收购风波让全国都开始讨论外资并购的问题,政府8月就出了新政策,加强对战略行业的保护。从那以后,中国企业更重视自己搞创新,不太靠外国技术了。向文波这一闹,不仅保住了徐工,还给民族工业提了个醒,成了中国工业自强的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