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抗美援朝

1950年,邓岳率部行军迷路时,发现路边有一日式房屋,冲进去问路,却发现一群人端

1950年,邓岳率部行军迷路时,发现路边有一日式房屋,冲进去问路,却发现一群人端

1950年,邓岳率部行军迷路时,发现路边有一日式房屋,冲进去问路,却发现一群人端起冲锋枪对着他。邓岳问其番号,对方竟闭口不答。他强作镇定,示意警卫员不要轻举妄动,然后挺直腰板,用洪亮的声音自报家门:“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18师的师长和政委,是来帮助朝鲜人民打击侵略者的!”话音刚落,对面为首的一名朝鲜军官才收起枪,上前解释说他们是金日成首相的卫队,这里是人民军的指挥部。一场天大的误会就此化解。就在日式房屋里的紧张对峙解除,而自己误打误撞闯进了人民军指挥所的范围后,邓岳和政委张玉华的心还没完全落回肚子里,一个更大的“意外”便接踵而至。在卫兵的引领下,他们本以为要去面见金首相,讨个作战方向,谁知七拐八弯,竟被带到了另一栋日式房屋前。推门而入,只见一位身材魁梧的将领正对着地图凝神沉思,这不就是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吗!“报告司令员,40军118师师长邓岳、政委张玉华前来报到!”邓岳一个激灵,立正敬礼。彭总闻声转过头,一看是麾下猛将,顿时眼睛一亮:“好啊!总算把你们盼来了!”他大步上前,紧紧握住两人的手,劈头就问:“吃饭了没有?没吃饭赶紧搞饭吃!”那时的邓岳和张玉华,其实连宿营地都还没影儿,肚子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但怕耽误彭总,硬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吃过了。”彭总也没多客套,直接切入正题。他指着地图,语气凝重地介绍了敌我态势:美韩联军攻占平壤后,气焰嚣张,正分多路向北疯狂冒进,人民军一个旅刚被迫放弃重武器转入山区。“情况紧急、严峻啊!”彭总拍板,“你们40军是先头部队,这出国第一仗,必须在温井、两水洞一带打响,给我狠狠地教训一下敌人,打出咱们志愿军的威风!”邓岳听得心头一凛,同时也暗自佩服彭总的胆略,这指挥所离前线也太近了,万一敌人摸上来……但他没多说,只是斩钉截铁地立下军令状:“请彭总放心,我们一定慎重初战,打好出国第一仗!”领受任务后,邓岳马不停蹄地返回部队。10月25日凌晨,他指挥118师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布下了口袋阵。这地方公路从谷地穿过,两侧高山耸立,正是打伏击的绝佳地形。这位从12岁就投身革命,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走过长征雪山草地、在冀南太行山区打过百团大战、又从东北一路解放打到海南岛,以“旋风部队”闻名的师长,此刻将他所有的经验和智慧都倾注在了这即将到来的第一战上。上午9时许,南朝鲜军第6师2团一个加强营大摇大摆地进入了118师的伏击圈,丝毫没有察觉到死亡的临近,甚至连基本的搜索警戒都没有。邓岳在指挥所里通过望远镜看得真切,敌人骄狂到了极点!然而,敌人的先头部队推进速度之快,超出了预料,其炮兵分队甚至一度冲到了师指挥所附近,与师侦察连骤然交火!邓岳临危不乱,当即命令部队全线出击,将敌人拦腰斩断,分割围歼。一时间,枪炮声、喊杀声响彻山谷,118师的将士们如下山猛虎,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人仰马翻。353团参谋长邢维邦,腹部阑尾炎手术的刀口还未痊愈,硬是让人一头拉一头推地跑着指挥战斗,其勇猛可见一斑。激战数小时,志愿军首战告捷,毙敌300余,俘虏160余人,其中还包括一名美军顾问赖勒斯少校,缴获大批武器装备。这场两水洞战斗,不仅打响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一枪”,也为后续部队争取了时间,更将10月25日这个日子,永远镌刻在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历史上,成为“抗美援朝纪念日”。邓岳将军一生戎马,从红小鬼到共和国将军,其性格刚正坦直,作战勇猛果敢,深得部下爱戴。他曾因作战失利险被错杀,幸得詹才芳将军解救;也曾在长征途中负伤又患疟疾,得到陈赓将军让马相助,这些经历都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两水洞一战,他指挥若定,但也曾因敌人炮火来得太突然,有传说他“连棉裤都没穿好就跑上了山”,这虽是战友间的玩笑,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战况的激烈和突然。正是这样一位有血有肉、智勇双全的将领,带领118师打出了国威军威。信息来源:大观新闻《他率师入朝这一天确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中国军网《揭秘:抗美援朝的第一仗》
看到伊朗的遭遇,更了解了“抗美援朝”的含金量—谈判不仅要势均力敌,更要有不死不

看到伊朗的遭遇,更了解了“抗美援朝”的含金量—谈判不仅要势均力敌,更要有不死不

看到伊朗的遭遇,更了解了“抗美援朝”的含金量—谈判不仅要势均力敌,更要有不死不休的勇气和魄力!以色列突袭伊朗核设施发生在美国即将和伊朗展开谈判之前,这个时间点让人不得不多想。而如今伊朗仍对美国抱有幻想—伊朗外长...
抗美援朝时期,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原本以为蒋介石会“幸灾乐祸

抗美援朝时期,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原本以为蒋介石会“幸灾乐祸

抗美援朝时期,蒋介石在台湾家里得到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原本以为蒋介石会“幸灾乐祸”,但是蒋介石并没有,反而是在宋美龄休息以后,找到儿子蒋经国彻夜长谈。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场牺牲的消息传入蒋介石的耳中时,起初大家或许会揣测,和毛主席有着长久政治对立的他,在国共多年的较量中,双方阵营积怨颇深,肯定会幸灾乐祸,但事实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晚宋美龄如往常一样早早休息,他却难以入眠,于是唤来了儿子蒋经国,两人在书房相对而坐,一场彻夜长谈就此展开,他们谈论的内容,或许不只是一个年轻人的牺牲,更是对国共两党理念与前途的深度反思,最后他对自己的儿子嘱托道要好好的。作为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的成长经历充满坎坷与磨砺,八岁时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他也被关进牢房,亲眼目睹母亲遭受苦难,最终母亲英勇就义,他与弟弟们开启了流浪生活,尝尽了人间艰辛,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在最底层的生活中挣扎求生。之后他和弟弟被送往了苏联学习,还积极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战场中经历了生死考验。回国后,经过短暂温馨的父子生活后,父亲又建议他投身到劳动中去,到陕北乡村当农民,之后还参与土地改革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还主动要求下基层,在工厂一线为经济恢复贡献力量。面对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炮火,毛岸英主动提出上前线作战,面对其他人的劝说,毛主席只说了一句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毛主席虽然内心满是对儿子的疼爱,但他更有着大局观,当时的他已为中国革命失去了五位亲人,可在国家大义面前,他没有丝毫退缩。在主席看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希望儿子能为国家的安宁、人民的幸福而战,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令人动容。从国家层面而言,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毛主席深知这场战争对于新中国的重要性,他希望孩子能在这场战争中历练,同时也以行动向全国人民表明共产党人的决心与担当。反过来再看蒋介石的教育理念与行事风格,和毛主席有着天壤之别。蒋过于重视家族利益与权力的传承,他更注重家族利益与权力传承,希望蒋经国能继承自己的政治衣钵,将家族的影响力延续下去,维护蒋家在国民党内的统治地位。他也曾把儿子送到苏联留学,蒋经国在这期间曾经发表文章批评蒋介石,这让蒋介石深感“背叛”,父子关系因政治立场对立而降至冰点。而且蒋介石对子女的情感需求长期忽视,他更倾向于将蒋经国视为未来政治传承的“工具”,而非需要情感关怀的儿子,早期教育中也多以严厉要求为主,缺乏温情沟通。民心向背是决定政党命运的关键因素,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因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谋幸福,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看到了共产党的诚意与努力,愿意追随共产党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相反,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背离人民,失去了民心,最终只能偏居台湾一隅。毛岸英的牺牲虽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但是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的选择也是两种理念、两条道路的鲜明对比,它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伟大与无私,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心的力量。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所有战争行为都是由人决定的,伊朗不敢向以色列宣战,就是投降派占了上风,当年抗美援

所有战争行为都是由人决定的,伊朗不敢向以色列宣战,就是投降派占了上风,当年抗美援

所有战争行为都是由人决定的,伊朗不敢向以色列宣战,就是投降派占了上风,当年抗美援朝教员也是力排众议主张打的,很多是说不能打的,包括林司令,那个年代谁不怕美国?美国刚刚打完二战,士气正盛,军事力量达到了历史最强,但教员顶住了压力,全世界关于打不打都有主战主和两派;宋朝岳飞都把金人打得奄奄一息了,要直捣黄龙,端了金人老巢,关键时刻朝廷居然不让打了。所以,伊朗很明显是主和派占了上风,战争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各种小九九的利益太多了,要冲破这些巨大的利益集团挡道,需要当家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强大的勇气。
抗美援朝牺牲的高级将领:1.军长:1人2.代军长:1人3.副军长:2

抗美援朝牺牲的高级将领:1.军长:1人2.代军长:1人3.副军长:2

抗美援朝牺牲的高级将领:1.军长:1人2.代军长:1人3.副军长:2人4.师长:4人5.后勤部长:1人6.后勤部副政委:1人7.副师长:1人8.参谋长:3人9.政治部主任:1人10.参谋处长:1人11.政治保卫部长:1人12.后勤部副部长:1人3年的抗美援朝,我国牺牲了18位高级将领。他们都很年轻,都在30多岁左右,年龄最大的才40多岁出头,年龄最小的仅29岁,正好是青春年华时期。他们为祖国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向先辈英雄们致敬勿忘历史!
看看伊朗现在的处境!就知道当初抗美援朝是多么的正确,这一仗直接打出了七十多年的国

看看伊朗现在的处境!就知道当初抗美援朝是多么的正确,这一仗直接打出了七十多年的国

看看伊朗现在的处境!就知道当初抗美援朝是多么的正确,这一仗直接打出了七十多年的国际和平环境的国运,也铸造了中国14亿人民的脊梁,更是打出了中国指定美军不能越过北纬38度回归线的含金量。后来中国在越南划出一点线后,美国对越南的战争,从开始到结束愣是不敢跨过去。这就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效果,但伊朗是学不来的!
抗美援朝时,警卫员朝着彭德怀连开三枪,彭德怀说是我的错“老总您听,那边好像有

抗美援朝时,警卫员朝着彭德怀连开三枪,彭德怀说是我的错“老总您听,那边好像有

抗美援朝时,警卫员朝着彭德怀连开三枪,彭德怀说是我的错“老总您听,那边好像有动静!”1951年7月23日晚九时许,参谋刘亮猛地停住脚步。瓢泼大雨砸在朝鲜珲仓的矿石山上,彭德怀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手电光束在雨幕中一晃:“先把这捆图纸送到通信队要紧。”此时的志愿军司令部刚完成转移,指挥部所在的矿洞上方,参谋们为电报线路暴露的问题急得团团转。彭德怀临时决定亲自走一趟通信队,随行四人提着防雨布包裹的战地地图,六个手电筒在雨夜划出忽明忽暗的光带。谁也没想到,这几束微光竟差点酿成惊天祸事。通信队洞窟外的泥泞岗亭里,带伤返岗的李双柱突然抓住新兵金大勇的枪管。二十三岁的河北汉子声音发颤:“有人打手电上山!”墙上《夜间执勤守则》第一条黑体字赫然在目:遇不明光源需即刻示警。这是三天前总参谋部刚下发的特别规定——五天前才有个炊事员点烟暴露位置,引来美军轰炸机扫射。第一发子弹出膛时,彭德怀正弯腰捡起被风吹落的文件。“司令部断不可能这时派人来。”老李嘴里嘟囔着,把56式半自动步枪枪口抬高两寸,示警弹穿过栎树梢头。雷鸣正好在此时炸响,参谋赵志刚回头喊道:“雨太大,同志们走近些!”当第二声枪响混在雷声里传来,矿洞里值夜班的报务员王福全抄起腰间配枪。这个刚补入通讯排的上海青年还没见过真枪实弹的阵仗,他分明听到老李在对新兵吼:“再来人就该放倒他们了!”第三发子弹擦着彭德怀雨帽飞过时,将军终于意识到事态不对,反手就把赵参谋举着的手电拍进泥潭:“关灯!全体关灯!”四束光源霎时熄灭,但为时已晚。听到二号岗方向急促的脚步声,警卫班长崔大壮套着雨靴就往山坡冲,心里直打鼓——前哨报告过美军侦察兵在附近活动的消息。“哪个小兔崽子开的枪!”总务处长张树海声如洪钟,却在看清五十米外站定的身影时卡了壳。彭德怀的雨衣下摆还滴着水,泥浆顺着胶鞋往下淌,右手攥着沓湿透的线路图。李双柱和金大勇的枪口还在冒烟,两人脸色煞白如纸。整件事从发现光源到鸣枪对峙,全程不过七分钟。当警卫排战战兢兢要处分二人时,彭德怀抓起桌上搪瓷缸灌了两口水:“我带人打手电违规,要处分该先处分我。”指挥部次日的晨会上,他捏着燃到一半的香烟敲桌子:“要让前线知道,彭德怀都遵守防空守则,其他人更没有特例!”有意思的是,彭德怀当月亲自修订的《司令部警卫工作条例》里加了条附录:哨兵履行职责中过失伤人免予追责。而当事人金大勇直到1962年参加兰州军区英模会时,才从战友处得知这条规定正是因他当年那三枪而起。老将军的胸襟,有时就藏在这些沉默的细节里。这场乌龙过后,珲仓防空洞的木板墙上多了块小黑板,写满各部队上报的防空事故案例。不少老战士回忆,有天傍晚撞见彭总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画叉,嘴里还念念有词:“今天三兵团又犯浑,害我输给通信兵连队两包烟。”直到板报员提醒,才知他竟和下级单位打起防空纪律的“安全竞赛”。这带点孩子气的管理智慧,或许正是将士们心悦诚服的关键。
1979年,吴忠将率领数百辆坦克欲横扫越南,就在这时,上级却下达了一则紧急命令:

1979年,吴忠将率领数百辆坦克欲横扫越南,就在这时,上级却下达了一则紧急命令:

1979年,吴忠将率领数百辆坦克欲横扫越南,就在这时,上级却下达了一则紧急命令:你已被免职。大军箭在弦上,临阵换将?这可是兵家大忌!计划打乱了不说,底下将士心里肯定也犯嘀咕:这仗还打不打?怎么打?许世友将军和吴忠,那都是大风大浪里闯过来的老革命了,对视一眼,啥都不用多说,心里跟明镜似的:天大的事儿,也等打完这仗再论!老百姓有句老话:覆水难收。打仗也是一样,千军万马都调动起来了,现在停下?晚了!个人荣辱得失放一边,国家尊严、战士的生命比啥都重要。当解放军的钢铁洪流直插越军阵地,那炮火掀起的烟尘遮天蔽日,打得敌人抱头鼠窜,防线一截一截崩溃。吴忠将军压着心头那块大石头,还是像往常一样镇定指挥。前线捷报频传:一座城、两座城……一口气拿下了敌人六个关键城池!这位老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心中的天平:国家利益至上,党性高于一切。战士们看着这位“被免职”的指挥员依旧稳如泰山地在前线督战,心里的劲头更足了。枪炮声停了,硝烟慢慢散去,吴忠将军默默摘下军帽。该面对的,总得面对。他坦然走进了那场漫长、细致的审查,这一查就是整整八年,两千九百多个日夜啊!对一个戎马一生、把忠诚刻进骨子里的老军人来说,这种滋味难以言表,但他选择了信任和等待。1987年,漫长的审查终于有了水落石出的结果,组织上白纸黑字还了他的清白:吴忠同志党性过硬,没有问题!这颗悬着多年的心,总算放下了。遗憾的是,岁月的风霜和这些年承受的重担,已经悄悄啃噬了他的健康。仅仅一年后,1988年,他递交了离休报告,带着一身伤病和未尽的戎装梦,离开了热爱的军营,选择了静养。想想吴忠将军的一生,少年英杰,抗美援朝、建立铁流、前线救急。他亲手打造的铁骑冲破了敌人的壁垒,也默默承受了历史的波澜。当个人命运陡然撞上国家使命这道钢铁闸门时,他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了什么叫“无条件忠诚”。时间或许会模糊记忆的细节,但那份在关键抉择中迸发出的赤子丹心,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军魂的丰碑之上。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的赤胆忠臣!参考信源:《解放军报》关于吴忠将军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权威报道《人民日报》关于老一辈将帅历史贡献及晚年生活状况的纪念性通讯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吴忠卷》官方文献中对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作战序列及过程的权威记述吴忠将军生平与审查结论的官方通报文件(1987年)
抗美援朝打响之前,第39军军长吴信泉到沈阳开会,见到了彭老总。彭老总一一和将军们

抗美援朝打响之前,第39军军长吴信泉到沈阳开会,见到了彭老总。彭老总一一和将军们

抗美援朝打响之前,第39军军长吴信泉到沈阳开会,见到了彭老总。彭老总一一和将军们握手。当走到吴信泉面前时,彭老总笑着说,噢,平江佬,多年不见,现在又见面了。平江佬三个字,让吴信泉心里听了暖暖的,他是湖南平江人。而...
🌛蒋介石是怎么看待抗美援朝战争的?身在台湾的蒋介石表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

🌛蒋介石是怎么看待抗美援朝战争的?身在台湾的蒋介石表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

🌛蒋介石是怎么看待抗美援朝战争的?身在台湾的蒋介石表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解放军的对手,毛泽东是无敌的。可转头他就要求情报部门,每天汇报朝鲜半岛的最新动态,因为从这场战争中,他嗅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气息。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实现它反攻大陆的计划。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突然打响,战局变得非常复杂。蒋介石反应极快,他立马让台湾的情报部门不要有丝毫懈怠,每天都要紧盯朝鲜战场,随时报告局势变化。他的想法很直接,这场战争其实已经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小冲突,而是美苏两大国在这里博弈。如果战争扩大,台湾可能趁机依靠美国的支持,实现自己“反攻大陆”的那点心思。所以一得知战争爆发,蒋介石就主动和麦克阿瑟联系,说自己可以派孙立人带领的第五十二军,一共三万多人,直接去前线帮美国忙。麦克阿瑟觉得这单事不小,马上向美国总统杜鲁门报告。可是杜鲁门根本不给蒋介石机会,理由很简单。让台湾军队参战,容易让中国新政权发火,万一真把局势搞崩,不仅无法收尾,还可能被拖进世界大战。中国那边早就警告过美军,谁若越三八线,中国不会置身事外,虽然美国不信中国真会出兵,但他们宁愿稳妥点。另一方面,杜鲁门也觉得蒋介石的军队战斗力一般,上一轮国共内战,不是靠着美援最终也输了吗?第五十二军不多不少,派过去台湾就没啥兵力精锐了,到时万一台湾本身守不住,给了解放军可乘之机,美国也不乐意冒这个险。被拒绝了,蒋介石虽然失落,但不甘心就这么算了。于是他命令毛人凤用土匪、特务在大陆搞破坏,尽量拖慢新中国的发展步伐,这样间接帮美国分乱新中国的注意力。朝鲜战场另一边,美军势头很猛,1950年9月仁川登陆一举切断对方后路,朝鲜军队败势明显,美军觉得很快能扫尾,已经有人憧憬圣诞节就能回家。计划赶不上变化,等美军推进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突然加入,把美军打得措手不及。志愿军几次大的反击,接连击退美军,直到上甘岭这一仗后,美国国内情绪一路低落。新闻里全是美军伤亡数字在涨,议员们也越来越焦虑,觉得无论怎么打,伤亡都降不下来。战争陷入了僵局,美国只能重新谈判。后来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时,也都在打包票要亲自解决这事。回过头看,蒋介石这一段时间心态很低落。抗战胜利时,他手底下大军百万,左右逢源,地位高得很。可从内战开始,到被打退到台湾,蒋介石逐渐从全国的主宰变成了孤岛上的一方势力,信心也跟着一天天消耗。外界对他总是嘲讽,说他军事能力太差,他自己也常常夜不能寐,总觉得是不是自己真的不行。直到朝鲜战争爆发,蒋介石密切关注战场,观察毛泽东怎么指挥志愿军。没想到毛泽东只派彭德怀带一帮志愿军,上阵几次硬仗,就把美军和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蒋介石心里这才服气。一对比,自己当年兵多将广,能人也不少,可还是输给了解放军,现在看到志愿军把美军打得这么惨,他明白了,关键不是自己太无能,而是对手实在太强。蒋介石的心理负担因此轻了不少,不再纠结“是不是自己的问题”。美国那边曾经对他不屑,现在自己也没好多少,反而让蒋介石觉得,失败更多是对手厉害,而不是自己太菜。抗美援朝,让蒋介石对解放军和毛泽东的真正实力有了全新的看法,也让他对自己的失败有了其他解释。大家怎么看蒋介石所经历的这一系列心路变化,还有他对对手的重新认识?你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