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朝鲜战争

朝鲜发展核设施,老美虽然百般进行威胁,但是因为有东方大国和老美在朝鲜战争的惨痛失

朝鲜发展核设施,老美虽然百般进行威胁,但是因为有东方大国和老美在朝鲜战争的惨痛失败,老美也是无可奈何,伊朗发展核设施,老美以色列就进行轰炸,原因就是现在的俄罗斯陷入乌克兰战场自顾不暇,伊朗一直都是一个举棋不定的...
不管是武统还是收拾南海周边小国,我劝你想都别想,不是我们怕了,而是有人想故意挑事

不管是武统还是收拾南海周边小国,我劝你想都别想,不是我们怕了,而是有人想故意挑事

不管是武统还是收拾南海周边小国,我劝你想都别想,不是我们怕了,而是有人想故意挑事,巴不得中美直接干起来,他们好坐收渔利。为啥24年底我们亮肌肉?不是要开战,是给那些想搞乱的势力提个醒:别玩火,小心把自己烧了。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回望过去三年的俄乌冲突,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战争带来的双面效应,表面上,战争拉动了军工产业的繁荣,武器制造商赚得盆满钵满,战后重建更是带来了大量经济机会。深入剖析便会发现,战争的本质是一场巨大的人道灾难和经济浩劫,土地被摧毁,无数无辜生命逝去,全球供应链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断链问题层出不穷。那么,为什么依然有人热衷于制造战争呢?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经济长期陷入瓶颈,科技创新乏力,增长动力不足。资本家和部分政治势力急于寻找“出路”,战争成为某些人的“救命稻草”,借助对外冲突刺激经济活力,同时转移国内矛盾,普通百姓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却成了这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中国拒绝被这种恶劣节奏带偏,中国深知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懂得稳中求进,稳扎稳打,不为短期诱惑所动摇。从古至今,中华文明以农耕为根基,土地和粮食安全被视为国家生存的命脉,秦始皇统一六国,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为了整合资源、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北宋时期,坚守中原大地,同样体现了对生存根基的珍视。进入现代,中国的发展理念延续了这一历史传统,但表现形式更为多元,科技创新、高铁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成为新时期守护“粮田”的现代化方式。回看朝鲜战争,新中国才刚刚成立,经济基础薄弱,物资匮乏,面对美国的侵略威胁,中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那不是逞强,而是一种底线的坚守,是对国家主权和生存空间的坚决捍卫。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家的兴衰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英国数百年来坚守海洋霸权战略,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和灵活的外交手段,成功抵御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欧洲大陆侵略,保持其全球影响力。相比之下,16世纪曾因新大陆金银而一时风光的西班牙,因缺乏长远经济规划,将大量财富投入教堂建设,导致财政困顿,最终迅速衰落。伊朗与中国签署了为期2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但其落实过程缓慢,合作潜力未充分释放,显示出执行力不足,俄罗斯在面对持续的俄乌冲突时,经济压力巨大,才被迫寻求与中国“抱团取暖”。这些例子都说明,国家的长远兴衰,依赖于稳健的战略定力和有效的资源整合,而非一时的风光或冲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积淀,造就了强大的战略定力。古代面对匈奴入侵、蒙古南下,靠着长远的国防布局和文化凝聚力挺过来了,现代面对西方技术封锁和经济遏制,则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作为反击武器。在台湾问题和南海争端上,中国的强硬立场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对那些想趁机搅局的势力发出的严正警告,中国明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任何妥协都不能触碰的底线。与此同时,中国并未将精力浪费在冲突上,而是持续专注于经济建设、科技突破和产业升级,正如一位中国战略专家所说:乱世中保持清醒,稳步推进自身发展,才是中国的真正主场。外界对中国未来是否会走向战争有着诸多猜测和担忧,部分西方舆论甚至不断唱衰中国,但历史和现实证明,只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迷失方向,中国就能够穿越任何风浪。过去几千年,无数次的内忧外患都未曾将中华民族击垮,反而锤炼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智慧,中国当前的发展战略,正是建立在这份历史底蕴和现实智慧之上。
美国老兵感叹:“在朝鲜战争中,当你看到中国军队全副武装,以必死之心和你展开肉搏战

美国老兵感叹:“在朝鲜战争中,当你看到中国军队全副武装,以必死之心和你展开肉搏战

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争里一场硬仗,时间是1950年11月27日到12月13日,地点在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一带。那地方山高林密,冬天冷得要命。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奉命在东线拦住联合国军,断了美军的后路。第九兵团有20军、26军、27...
如今韩国打不赢中国,日本打不赢中国,英国打不赢中国,法国打不赢中国,甚至美帝国也

如今韩国打不赢中国,日本打不赢中国,英国打不赢中国,法国打不赢中国,甚至美帝国也

如今韩国打不赢中国,日本打不赢中国,英国打不赢中国,法国打不赢中国,甚至美帝国也打不赢中国,但是,如果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呢?说白了,联合起来也不行,最终结局很可能重蹈朝鲜战争的覆辙。回顾1950年代的朝鲜战场,美国纠集16国联军,却在装备落后的中国志愿军面前止步三八线。当时的中国GDP不足美国十分之一,钢产量仅有美国的1/144,却创造了"钢少气多"的战争奇迹。如今中国工业产值已超美日德三国总和,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战争潜力不可同日而语。西方智库模拟显示,即便美国联合日韩澳等盟友,在西太平洋战区的后勤补给效率也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这种地理劣势决定了联合舰队难以在中国近海持续作战。联盟内部的分裂性更是一大致命伤。日韩之间的历史恩怨、欧洲国家与美国的利益分歧、东盟国家的中立倾向,都会在战争压力下加速显现。就像朝鲜战争期间英法两国私下与中国接触,现代版的"联盟裂痕"可能更快出现——德国智库调查显示,76%的欧洲民众反对为台海问题与中国开战。经济相互依存则构成另一重制约:中国是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制裁中国等于制裁全球经济。2024年美欧对华芯片禁令的失败已经证明,在利益面前联盟纪律不堪一击。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通信员重伤被围,美军头子奸笑道:“别急,先耍会儿。”200个大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通信员重伤被围,美军头子奸笑道:“别急,先耍会儿。”200个大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通信员重伤被围,美军头子奸笑道:“别急,先耍会儿。”200个大兵正要动手时,通信员突然举起一个木箱,大笑一声:“看!”松骨峰的硝烟还没散尽,冷风卷着焦土味直往潘正光鼻子里钻,他右臂的绷带早被血泡成了暗红色,木箱棱角硌得掌心发疼,这哪是什么新式武器,分明是炊事班丢在战壕里的弹药箱,里头就剩两枚哑火的手榴弹和半截绷带。可对面那两百多个美国大兵愣是被这破箱子唬住了,打头的军官正捏着中情局的情报手册疯狂翻页,潘正光咧嘴笑了,血沫子顺着嘴角往下淌,他太清楚这帮少爷兵的毛病了,在云山战役时就见识过,飞机坦克轰完就以为万事大吉,碰上硬骨头就犯嘀咕。这会儿他们枪口晃得跟筛糠似的,有个金发碧眼的愣头青甚至偷偷在胸前画十字,其实阵地上就剩他一个能喘气的。指挥所的电台早被炸成了零件,可越是绝境越要唱空城计,38军的兵哪个不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狠角色?美军少校终于憋不住了,后头的大兵齐刷刷往后退了半步,这帮家伙刚在云山挨过39军的闷棍,现在看什么中国装备都疑神疑鬼,潘正光趁机把木箱抡圆了往战壕沿上一磕,金属碰撞声惊得美军集体卧倒,他们哪知道这是哑弹在箱子里打滚。有个眼尖的发现木箱缝里漏出的绷带,而潘正光已经单手持枪点射,那家伙钢盔上立刻多了个透亮的窟窿。枪声像是撕破了某种幻觉,美军终于意识到被耍了,子弹泼水似的压过来,潘正光滚进弹坑时左腿又中了一枪。他摸出箱里最后一枚手榴弹,牙咬开拉环往钢盔上磕了三下,这是他们连的暗号,意思是“爷们先走一步”。没想到这节骨眼上,山背面突然传来熟悉的冲锋号,原来112师的穿插部队早摸到了美军侧翼,那些美国大兵听到号声脸都绿了,上个月在飞虎山就被这种号角声包过饺子。后来军报采访潘正光,问他当时怕不怕,这个四川汉子搓着新装的假肢直乐:“怕个锤子,咱志愿军的‘气’比他们的凝固汽油弹还烫人。”他说的没错,第一次战役那会儿,39军端着三八大盖就敢围剿美军骑一师,庞立惠他们啃着黑馒头照样把云山打成了美军的坟场。现在军事博物馆里还收着那只糊满血的木箱,标签上就一行字:“钢少气多的见证”。这种“气”不是什么玄乎的东西,徐友发老前辈回忆上甘岭时说过,美国兵喝咖啡都要加方糖,志愿军抓把雪就着炒面就能打穿插。潘正光们敢拿空箱子唬人,是因为从跨过鸭绿江那刻起,每个人心里都烧着团火,38军在汉江两岸打阻击,冻死的战士还保持着射击姿势,15军的黄继光能拿胸口堵枪眼,活着的凭什么怂?战争结束后,有个美国战地记者在回忆录里写:“中国军人总能在绝对劣势中创造恐怖平衡。”他不懂这不是什么战术,是信仰淬出来的狠劲,就像那只木箱,装着志愿军最朴素的道理,只要气不散,破铜烂铁也能打出惊雷。参考资料:1.中国电科官网《70年前那场战争中的“电科”身影》(2025年6月6日)2.云南政协官网《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2025年6月28日)3.宣城市纪委监委官网抗美援朝专题报道(2025年6月28日)
朝鲜战争已经爆发满75周年了,一开始朝鲜很顺利,攻占了韩国超过80%的土地,韩国

朝鲜战争已经爆发满75周年了,一开始朝鲜很顺利,攻占了韩国超过80%的土地,韩国

朝鲜战争已经爆发满75周年了,一开始朝鲜很顺利,攻占了韩国超过80%的土地,韩国只能在釜山和大邱两城苟延残喘,只要给朝鲜一些时间,运送武器弹药,那么就能将韩国士兵全部赶下大海。可惜的是,9月15日,美国带着联合国军在...
美国为何就是不打朝鲜?只因它手握3大杀手锏,让西方忌惮不已。上次朝鲜战争之后,老

美国为何就是不打朝鲜?只因它手握3大杀手锏,让西方忌惮不已。上次朝鲜战争之后,老

上次朝鲜战争之后,老美一直不敢再挑起第二次,有人说是没必要,实际上,不是老美不想,而是不敢,朝鲜手里的三大杀手锏,任何一个拿出来都让西方颤抖。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
1953年,美军王牌狙击手“幽灵”呯的一枪,子弹射向对面志愿军阵地,只见一个战士

1953年,美军王牌狙击手“幽灵”呯的一枪,子弹射向对面志愿军阵地,只见一个战士

1953年,美军王牌狙击手“幽灵”呯的一枪,子弹射向对面志愿军阵地,只见一个战士身子一斜摔倒在战壕内,但20分钟后,“幽灵”突然发现露出头的战士,两声枪响过后,没想到,“幽灵”竟一头栽在地上,而战士却毫发无伤。1953年,朝鲜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双方在38线附近展开拉锯战。狙击手成了战场上的关键角色,他们不只是单纯的射手,更是心理战的高手。美军这边,有个绰号“幽灵”的家伙,传闻他在战场上神出鬼没,枪法精准,志愿军这边没少吃他的亏。而志愿军这边,普通士兵里也藏着不露声色的硬角色。这次对决,就是两方狙击力量的一次正面交锋。“幽灵”不是浪得虚名,他经验丰富,装备也好,手里的狙击步枪射程远、精度高,再加上他在美军里的训练,战术意识很强。志愿军这边,条件就没那么优越了,武器多是苏制步枪,射程和精度都有限,士兵大多也没受过专业狙击训练。但志愿军有自己的优势——灵活机动,脑子活,能吃苦。这场对决,表面看是装备和技术的较量,其实拼的是人的智慧和意志。那天,“幽灵”照常潜伏在阵地前沿,观察对面志愿军的一举一动。他选了个绝佳的位置,视野开阔,还能掩护自己。志愿军阵地那边,有个战士露出身影,可能是站岗,也可能是调整位置。“幽灵”没犹豫,瞄准后一枪打过去,眼看着对方身子一斜,摔进战壕。他心里估计,这又是他战绩里的一笔,没多想,继续盯着阵地,准备下个目标。这一枪,从“幽灵”的角度看,十拿九稳。他有理由自信,毕竟他的枪法经过实战检验,命中率极高。志愿军那边反应慢半拍,工事也不如美军坚固,他觉得自己占尽优势。可他没料到,这一枪虽然打中了,却没真的解决问题,反而给自己埋下了隐患。对面那个“倒下”的战士,其实没死。这不是奇迹,而是战术。那一枪确实打中了,但很可能只是擦伤,或者击中了非致命部位,比如肩膀、手臂。志愿军士兵训练里有个特点,强调随机应变,尤其在面对强敌时,能忍痛、能装死。这种假死的招数,在战场上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用得好,就能扭转局面。战士倒下后,没急着动,而是静静地等着。他知道,“幽灵”肯定还在盯着这边,想确认战果。20分钟,时间不长也不短,足够让“幽灵”放松警惕。这段时间里,战士可能简单处理了伤口,或者干脆咬牙忍着,调整位置,准备反击。他没慌没乱,脑子里算计着怎么把对方引出来。这种沉得住气的心态,是志愿军战士的硬实力。20分钟后,战士故意露出头。这是个大胆的决定,也是个赌注。他赌“幽灵”会忍不住开枪。果然,“幽灵”看到目标,马上扣动扳机,想补上一枪。可几乎同时,志愿军战士也开枪了。两声枪响几乎重叠,结果却是“幽灵”倒下,战士没事。这背后有几种可能。第一,“幽灵”的第二枪没打准。战场上,风向、距离,甚至枪本身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影响子弹轨迹。第二,志愿军战士的反应更快。他在“幽灵”开枪的瞬间,已经瞄准并射击,子弹先一步命中。这种可能性更大,因为狙击对决里,谁先命中谁就赢,而志愿军战士显然抓住了“幽灵”露头的破绽。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志愿军战士用的是普通步枪,射程不如“幽灵”的狙击枪。但近距离内,步枪一样致命。他可能早就算好了距离,趁“幽灵”自信过头,没调整位置,直接还击。这一下,不光是技术活,更是心理战的高招。“幽灵”栽在这儿,不是他枪法不行,而是他太自信了。第一枪打完,他没换位置,也没多想对方会不会反扑。在他眼里,志愿军就是装备差、训练少的“弱鸡”,哪能跟他斗?可战场上,装备和技术只是一部分,脑子和胆子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他低估了对手,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志愿军战士这边,虽然条件差,但靠着灵活的思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把劣势变成了优势。这不是什么运气,而是实打实的本事。两声枪响后,“幽灵”倒下,志愿军阵地里估计也没人欢呼,大家都明白,这只是战争里的一小仗,后面还有硬仗要打。这场对决里,那个志愿军战士很可能是张桃芳。他是抗美援朝里有名的一级狙击英雄,1953年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张桃芳不是科班出身,1931年出生在江苏农村,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连书都没正经读过。1951年参军,1952年上了朝鲜战场,开始就是个普通步兵,连枪都打不准,三发子弹全脱靶,还被调去炊事班干活。可他不服输,下了战场自己摸索枪法,拿树枝当靶子练瞄准,后来终于上手。他在战场上最出名的一点,就是能用最普通的步枪,干掉美军狙击手。一个月里,他击毙200多个敌人,靠的就是耐心和脑子。这次对决,跟他的风格很像:先示弱,再反击,一击致命。张桃芳后来得了“特等功臣”的称号,战后转去空军当飞行员,1985年退役,2007年去世。
朝鲜战争,美国苦战三年,最后发现中国是多线作战,根本没用全力。一场朝鲜战争,把老

朝鲜战争,美国苦战三年,最后发现中国是多线作战,根本没用全力。一场朝鲜战争,把老

朝鲜战争,美国苦战三年,最后发现中国是多线作战,根本没用全力。一场朝鲜战争,把老美折腾得够呛,可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志愿军根本就没有动用全部力量,而是一直在“多线作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老美在那场战争中是惨败收场的,心高气傲的美国人一开始并不认为中国敢参战。但是,当志愿军秘密抵达朝鲜,并在第一次战役中给予了美军沉痛一击后,老美才反应过来,原来中国来真的了。可是,麦克阿瑟的思想依旧顽固,在他看来,志愿军参战只不过是“做做样子”,根本不敢长时间与美国硬碰硬。但不好意思,麦克阿瑟又错了,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打了对方一个出其不意,前前后后五次战役,宣告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后,麦克阿瑟也不得不承认,志愿军“出人意料地强大”,李奇微也表示志愿军是“训练有素、指挥有方、纪律严明”的敌人。更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中国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内部还在进行着三场“斗争”,第一场是西南大剿匪,第二场是稳固大西北,而第三场则是镇压反革命,那这些斗争的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呢?抗美援朝的同时,我们还进行着西南大剿匪,大家都知道,中国西南是一片海拔高,地势十分复杂的区域,交通十分不便,这无形中又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国民时期,蒋介石就多次下令西南剿匪,但由于战事频繁,再加上政权不稳,剿匪一事很难推进。解放战争时期,打到最后,老蒋已经无力回天,可他又不想放弃,于是便派出了大批特务前往西南,与当地恶霸展开合作,搞得当地局势十分混乱。1950年,国家终于有时间把目光放在西南,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剿匪行动,而且参与人员众多,正规军有13个军和37个师,还有民兵的协助。有意思的是,这场行动也是从1950年开始,到1953年结束,跟抗美援朝的时间点几乎一样。第二场斗争是稳固大西北,跟西南相比,西北的局势还要更乱一点,解放战争末期,胡宗南、马步芳等人见情况不妙,撤离之前故意把大批残兵和特务留了下来,据说人数足有10万。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对西北展开过剿匪行动,可是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西北的国民党残兵还与国民党残部有联系,台湾当局会给他们情报和武器支持,这可比普通的土匪难缠多了,第二点,那些特务隐藏地很深,并且善于伪装,还互相串通。1950年3月,也就是朝鲜战争开打前3个月,国家对西北匪患再次实施了清剿行动,这次的兵力投入比西南剿匪还要多几万人。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场仗,是在1952年打响的,部队出动1个军外加8个团,对青海贵德昂拉地区的项谦股匪实施打击,仅仅1个多星期就结束了战斗,把项谦股匪全部剿灭了。第三场,镇压反革命,这是当时行动的一个总称,这里介绍一下清剿“会道门”的行动,这本来是一个宗教组织,但历史上却干了很多肮脏的事情。比如说,民国时期,这个组织就一直在干反革命的事情,抗战时期,这个组织竟然站在了中国人的对立面,当了日本人的走狗。后来的解放战争,这个组织又拜倒在了国民党脚下,对我党造成了极大伤害,更离谱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这个组织就往邪教层面转变了,导致很多黄花闺女被骗失身,很多家庭的存款全被骗光。因此,在建国后,新账旧账必须一起算,1950年7月,国家对会道门进行了打击,这个组织跟匪患不一样,很好打击,部队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邪教组织。编辑:凡友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500人急袭南朝鲜溃军,结果因为天黑走错路,误入6000余人的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500人急袭南朝鲜溃军,结果因为天黑走错路,误入6000余人的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500人急袭南朝鲜溃军,结果因为天黑走错路,误入6000余人的英军阵地,陷入了重重包围,就在战士们绝望时,3营长李德章却带领战士们,创造了军事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奇迹。志愿军是一支英雄的军队,有许多曾获得特等功和一等功的战士,再度奔赴战场,为保家卫国战斗。在这些传奇兵王的带领下,志愿军中又涌现出一大批新的英雄。354团营长李德章就是一位,他带领着500名志愿军,让敌军两个旅的兵力动弹不得,割断了敌军东西两条战线的联系。那年正是1951年4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响。联合国军在西线部署了大量兵力,要将志愿军团团包围,给志愿军的作战以重创。志愿军没有坐以待毙,分析过敌军的战力部署后,决定发挥志愿军穿插作战的机动优势,派出小部分兵力,在南边撕出一个突破口,拦腰截断联合国军的部署。40师一路突击,始料未及的南朝鲜军队,很快在志愿军的猛烈攻击下崩溃,有一小股南朝鲜军队仓皇撤退,40军当即作出反应,追击敌人,防止他们通风报信。118师354团3营的战士们,就负责这个任务,经过一天的激战,天色逐渐暗淡下来,南朝鲜士兵在山沟沟里东躲西藏,志愿军的追击遇到了很多阻碍。杀到加平以北的时候,志愿军突然遭遇一阵猛烈的回击,当下大家来不及思考,立刻举起机枪反击。炮声和火光持续了一夜,在夜色中看不清楚对方来历,直到天亮之后,3营才发现交火的对手是是英国27旅和加拿大5旅。而南朝鲜那支部队,早已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面对这种情况,营长李德章和参谋长刘玉珠当机立断,送上门的敌人不打白不打,不能让他们从志愿军的枪下过去。联合国军的这个两个旅,都是去前线增援的,而且都是王牌部队,英国来的是皇家重型装甲部队,下面有坦克、炮兵、迫击部队,加拿大是特种部队,战力同样不容小觑。加起来超过6000人的火力部队,武器弹药重组,整装待发,3营长途奔袭追击敌军,一边打一边急行军,遇到联合国军时已经是“残血”状态。虽然对方人多,装备也更充足,但是他们还在赶路状态,3营的出现也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作战的时机非常重要,李德章和刘玉珠一致同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志愿军要速战速决,阻断敌军前进的脚步。这样一来,就能极大地减轻东西两线围攻的压力,给西线主战场创造有利条件。李德章和刘玉珠等将领,都争着去带队突围。最后决定,李德章带着20人小分队分散敌人注意力,其他人则分别堵住去路,困住增援的联合国军。500人包围6000人,听上去就像天方夜谭,但是志愿军配合紧密,行军灵活,几个人就能组成一个冲击阵型,真的绊住了联合国军的脚步。李德章率先带人悄悄潜行,摸到东侧后开始主动攻击,刘玉珠指挥剩下的几百人,趁敌人不备进行攻击。英军行军时将坦克部队放在前面,本意是作为一层抵御,但是志愿军却利用这个队形,打毁敌人的坦克,开路的装甲成为了拦路虎。后面的部队,则在李德章小队的冲锋下措手不及,几十个人打出了一整个部队的气势,各个冒着枪林弹雨冲锋。等英军反应过来遭遇伏击,前方坦克部队动弹不得,中间一片混战,刘玉珠也从正面赶了过来,双方陷入激战。联合国军担心3营只是个冲锋,附近还有大部队埋伏,也不敢掉头回去,就这样又打了一天。到了晚上,火力逐渐减弱,英军趁着夜色逃跑了。此时李德章身受重伤,刘玉珠不幸牺牲,3营战士损伤惨重,他们用很短的时间包扎伤口,剩下的士兵继续组成战斗集体,继续执行突围截断的任务。大部人都严重负伤,最强的战斗力是3营一个班的3个战士,他们的战斗意志却依然顽强,3个战士断后,李德章带领伤病员撤退,战斗持续了4天,终于等到了大部队。3营以少胜多,创造了抗美援朝战场上一次振奋人心的奇迹。参考资料:李德章-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