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李德生

“短腿飞将军”由大军区空军副,直升空军掌门人,轰动全军区。1973年5月的一天,

“短腿飞将军”由大军区空军副,直升空军掌门人,轰动全军区。1973年5月的一天,

“短腿飞将军”由大军区空军副,直升空军掌门人,轰动全军区。1973年5月的一天,时任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的马宁,接到军区首长的电话,言北京派来专机接他到北京开会,让他速到机场登机。此时马宁听到让他速去北京,心中不免有些惶恐不安。马宁,1922年10月10日出生在河南沁阳一个普通中农家庭,原名马瑞平。小时候家境一般,但1935年,13岁的他受抗日热潮影响,加入了共青团,1938年正式入党,改名马宁,立志为革命奋斗。同年5月,他投身八路军,从129师后方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干起,开启了军旅生涯。抗日战争中,马宁打过不少硬仗。1940年,他作为129师11旅作战参谋,参与百团大战,帮着制定计划,指挥部队狠狠打击日军。1945年,他升任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作战股股长,为抗战胜利出了不少力。解放战争里,他跟着刘邓大军南下,参加了上党、邯郸、定陶、淮海等战役。1945年上党战役,他指挥部队俘敌2000多人,缴获一大堆武器。1947年金鱼台战役,他腹部中弹,肠子被打穿15处,手术切了近三尺肠子才捡回一条命。同年大斗山战斗,左腿股骨被打断,愈合后短了4厘米,走路一瘸一拐,战友们戏称他“瘸腿飞将军”。1949年8月,二野给他记特等功,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全军独一份。1949年,马宁作为战斗英雄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毛主席提到要建强大空军,他听后心里一动,决心转行干航空。那会儿新中国空军刚成立,他被选送到哈尔滨空军第一航空学校学飞行。可体检时,左腿短4厘米差点让他被刷下来。他硬是在鞋里垫了鞋垫,蒙混过关。训练中,苏联教官发现他残疾,想把他退回去,马宁不干,搬出苏联小说《真正的人》里无脚飞行员的例子力争,最后感动教官,留了下来。他拼了命练,腿脚不便也咬牙坚持,成了同期学员里第一个放单飞的。1952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当上了空军第20师副师长。1954年,他指挥20师打浙东沿海岛屿解放战役,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他组织轰炸部队配合陆海军作战,战例还被写进了军事教材。1955年9月,他被授予空军上校军衔,1959年升空1军副军长,1963年晋升空军少将,1964年当上空1军军长,1970年调任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一路走来,他靠的是真本事和不服输的劲头。1973年5月,马宁正在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的岗位上干得稳稳当当,突然接到军区首长电话,说北京派专机接他开会,让他赶紧去机场。当时空军士气低落,干部队伍也不稳,这突如其来的命令让他心里有点打鼓。到了北京军委会议室,军委副主席李德生宣布,中央决定任命他为空军司令员。51岁的马宁听到这消息,愣了一下,没想到自己会直接当上空军一把手。后来他才知道,周总理要求选个年轻、会飞行的指挥员,李德生看他作战经验足、飞行技术硬,又没被牵连,就推荐了他。这消息传回兰州军区,部队里炸开了锅。官兵们都说他是“乘飞机去,坐飞机升”,对他从副司令员直升空军掌门人的经历佩服得不行。当上空军司令员后,马宁肩上的担子不轻。他带着部队走出低谷。他亲自上战机跟飞行员一起训练,还跑遍各部队调研,了解情况。虽然腿脚不利索,走路有点瘸,但他精神头十足,跟官兵们聊得火热。他推了不少改革,加强飞行员训练,搞大规模实弹演习,提升实战能力,还协调研发歼-7、歼-8等新战机,增强空军实力。在他手里,空军慢慢缓过劲来,战斗力蹭蹭往上涨,为保卫国家领空打下了基础。1977年11月,他卸任空军司令员,又回到兰州军区当副司令员。之后他还参与核试验保障任务,深入戈壁指挥运输机送物资,确保任务顺利。退休后,马宁没闲着,经常回部队看看。他拄着拐杖,走访飞行基地,跟年轻飞行员唠经验,鼓励他们好好练。官兵们都喊他“马司令”,打心眼里敬他。他还关心国际军事动态,写回忆文章,给空军发展提建议。2010年12月3日,他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他这一辈子,从战场上的特级英雄到新中国首位飞行员出身的空军司令员,真算得上传奇。
上甘岭战役下半程,十二军接替十五军,李德生观察到敌人在炮火掩护抵近前沿时,步枪迟

上甘岭战役下半程,十二军接替十五军,李德生观察到敌人在炮火掩护抵近前沿时,步枪迟

上甘岭战役下半程,十二军接替十五军,李德生观察到敌人在炮火掩护抵近前沿时,步枪迟缓的单发射击已失去作用,他命令要尽一切力量向前沿阵地供应有更大杀伤力的武器。1952年深秋的上甘岭战场,硝烟笼罩着五圣山周围的山头。志愿军第十五军已经在阵地上和美军拉锯了二十多天,山坡上的石头都被炮弹炸成了粉末。这时候十二军的队伍顶了上来,带头的李德生师长站在五圣山观察所里,举着望远镜的手半天没放下来,阵地上腾起的烟柱子看得人心里直发紧。李德生是河南新县穷人家出身,打小看多了地主老财欺负人,十二岁就跟着红军闹革命。从鄂豫皖反围剿打到长征过草地,从夜袭阳明堡机场到淮海战役,这个老兵身上带着六个枪眼。这会儿他盯着山下美军的进攻路数,发现个要命的问题:敌人仗着炮弹多,总在炮火掩护下往阵地上摸,等战士们从防炮洞钻出来,三八大盖根本压不住往上冲的美国兵。"赶紧往阵地上送大家伙!"李德生扯着沙哑的嗓子喊。他说的"大家伙"是冲锋枪、转盘机枪,还有一捆捆的爆破筒和手雷。可往阵地上运东西哪那么容易?美军的大炮把山路封得死死的,运输队上去十个人能回来三四个就不错了。这难不倒打惯了硬仗的李德生,他叫人把运输线切成五十米一段,每段挖上藏东西的猫耳洞。炮弹打过来就躲,炮声一停就玩命往前窜。还别说,这法子真管用,后来统计发现运输效率翻了两番,伤亡反倒降下来一半。更绝的是他在山后头支起大锅蒸馒头,炊事员把热乎馒头裹在棉袄里送上山,战士们啃着白面馍打仗,劲儿头可比吃炒面强多了。到了11月2号这天,美军发了疯似的往597.9高地砸了十万多发炮弹。李德生早把阵地上的人员撤得七七八八,留下几个观察哨。等炮火延伸,藏在反斜面的部队立马冲上阵地,转盘机枪"哗哗"地扫,手雷成串往下扔。这一天下来,阵亡簿上记了95个名字,可对面美军倒下一千多人,山头愣是没挪窝。这场仗打完,李德生的名字传遍了志愿军。后来回国当军长、扛上将星,这都是后话了。要说他这辈子最亮眼的手笔,还得数上甘岭上这半个月。用后来军科院《抗美援朝战争史》里的话说:"创造了依托坑道工事实施机动防御的经典战例"。老爷子活到九十六岁,2011年走的。他写的回忆录里专门有一章讲运输线上的猫耳洞和棉袄裹馒头的事儿,说这是"用土办法解决了大问题"。现在军事博物馆里还摆着当年用过的爆破筒,铁家伙上满是锈迹,可那股子精气神儿,隔着玻璃都能让人心头一热。信息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三卷)国防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志愿军人物志》中央文献出版社《李德生回忆录》中国军事档案馆《上甘岭战役后勤保障专题档案》当代中国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