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福特号

拉布拉犬登上世界最贵的福特号航母,据说这只狗是给官兵做心理辅导,因为航母一出海就

拉布拉犬登上世界最贵的福特号航母,据说这只狗是给官兵做心理辅导,因为航母一出海就

拉布拉犬登上世界最贵的福特号航母,据说这只狗是给官兵做心理辅导,因为航母一出海就是大几个月,养狗可以给官兵带来快乐。人快乐不快乐不知道,反正这只狗看上去精神不错,脚上还穿着鞋,趴在甲板上,晒着阳光浴。据说航母上...

终于有大神把老美福特号电磁弹射器为啥不能用的原因说清楚了,原来都是缺乏“大功率逆

终于有大神把老美福特号电磁弹射器为啥不能用的原因说清楚了,原来都是缺乏“大功率逆变器”惹的祸。众所周知,老美曾经吹嘘他们的福特级使用的电磁弹射器领先全世界30年,但现实却啪啪打了老美的脸,因为从福特号下水到今天,...
终于有大神把老美福特号电磁弹射器为啥不能用的原因说清楚了,原来都是缺乏“大功率逆

终于有大神把老美福特号电磁弹射器为啥不能用的原因说清楚了,原来都是缺乏“大功率逆

终于有大神把老美福特号电磁弹射器为啥不能用的原因说清楚了,原来都是缺乏“大功率逆变器”惹的祸。众所周知,老美曾经吹嘘他们的福特级使用的电磁弹射器领先全世界30年,但现实却啪啪打了老美的脸,因为从福特号下水到今天,...
为什么福建舰这么久还不服役?其实说白了,是因为福建舰的技术问题,没办法直接服役。

为什么福建舰这么久还不服役?其实说白了,是因为福建舰的技术问题,没办法直接服役。

为什么福建舰这么久还不服役?其实说白了,是因为福建舰的技术问题,没办法直接服役。当然这里所指的技术问题,肯定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因为技术太先进,需要多轮的检测和试验,确保各种尖端技术的适配性,才能交付给人民解放军海军,承担起作战任务。毕竟福建舰,可是我国第一艘配备电磁弹射的航母,这种技术可领先于美国现在服役的福特号航母,其虽然已经服役多年,但电磁弹射会经常出现问题。而福特号在13年下水试训,等到17年才正式服役,即便如此都会出现问题,可想而知一艘配备电磁弹射的超级航母,其究竟有多少技术问题要解决。且有一说一,福建舰22年才下水,距今不过3年时间,福特号花费4年时间试训,都解决不了电磁弹射故障问题,我国肯定是要等技术全面完善,确保万无一失再交付给人民海军。毕竟航母作为大国重器,丁点隐患都是不能存在的,很容易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福特号就是个典型例子,不经历多次的试训,对技术不断完善,肯定是不行的。因此福建舰正式服役,一定要有耐心等下去,不能像福特号那样,是个半成品,这样等福建舰真正问世的那一天,就将成为威慑整个世界的大国重器。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故事要从福特级首舰“杰拉尔德・福特”号说起。这艘2017年服役的航母,造价高达130亿美元,却在关键系统上暴露出致命缺陷。其引以为傲的电磁弹射系统(EMALS)设计目标是每4166次弹射才允许一次故障,但2020年实测数据显示,每181次弹射就会出现一次故障。更严重的是,这套系统的储能模块能量损耗高达35%,而中国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损耗仅为5%。水兵们私下吐槽,每次弹射都像“拆盲盒”,担心战机直接被扔进海里。电磁弹射的问题并非孤例。福特级的先进阻拦装置(AAG)同样状况频出。这套采用水涡轮技术的系统,理论上能更精准控制战机着舰,但实际测试中涡轮磨损严重,软件还时不时“抽风”。2019年美国国会报告直接批评它“技术成熟度不足”,建议别让它承担关键任务。更要命的是,福特号仅安装了三条拦阻索且无备用系统,若中间一条出故障,飞行员着舰难度直接翻倍,每次降落都像在赌命。武器升降机的问题更是令人大跌眼镜。福特号设计了11台全自动武器升降机,本应在三分钟内将弹药从仓库运至甲板,结果2017年服役时仅有2台勉强能用,水兵们不得不依赖人力搬运,效率甚至不如二战时期的手摇电梯。原来,设计公司为节省空间,将电机塞进密闭井道,甲板温度一旦超过60℃,电机就会自动死机。修复工程一直拖到2021年才基本完成,比计划整整晚了四年。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马伟明院士曾指出的“技术冒进”。美国在福特级上一次性堆砌了电磁弹射、先进阻拦装置、全自动武器升降机等13项未经充分验证的全新技术,试图通过“跃进式发展”保持领先,却忽视了技术成熟度的重要性。而中国在电磁弹射技术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先在陆地搭建1:1电磁弹射轨道,利用几十吨重的配重车进行连续三年测试,将故障率压缩到千分之三才正式装船。福建舰在2025年海试时,歼-15连续飞行三十架次且零失误,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马伟明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美国技术路径的缺陷。美国采用的中压交流系统存在严重的电磁干扰问题,导致弹射时无法开启雷达,整艘航母瞬间“失明”。而中国通过超级电容储能技术,不仅将电磁干扰控制在极低水平,还实现了弹射一次仅需34度电的惊人效率,相当于十几块钱的电费就能完成相当于40个中型发电站瞬间释放的功率。这种技术突破,让中国在常规动力航母上成功应用电磁弹射成为可能,而美国却因技术路径的限制,至今未能在常规动力航母上实现类似突破。面对福特级的困境,美国海军不得不给出最后的期限。五角大楼曾在2024年下达命令:“如果到2025年底问题没有解决,就送法院见!”但截至2025年7月,首舰的问题依然存在,二号舰“肯尼迪”号交付时间从2025年7月推迟至2027年3月,三号舰“企业”号更是延期至2030年。这直接导致美国海军现役航母数量可能从11艘降至10艘,出现自冷战以来罕见的“缺舰”现象。更严重的是,这种技术困境正在影响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尼米兹级航母陆续退役,而福特级却无法及时补位,迫使美军不得不延长其他航母的部署时间,甚至超期使用老旧舰艇。对比之下,中国的航母发展之路显得稳健而高效。从辽宁舰的改装到山东舰的自主建造,再到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突破,中国用13年时间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不仅故障率控制在0.3%以下,还能轻松弹射歼-35等五代机,其综合性能已全面超越福特级。更具前瞻性的是,福建舰的电力系统预留了升级空间,未来可搭载激光武器或电磁轨道炮,进一步提升作战能力。马伟明院士的预言之所以成真,正是因为他看透了两种科研哲学的本质差异。美国的急功近利,让福特级成为技术冒险的牺牲品;而中国的厚积薄发,使福建舰成为稳步推进的典范。如今,当福特号在北极圈的寒风中“趴窝”,福建舰却在西太平洋上稳步迈向服役,这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发展理念的分水岭。随着中国第四艘航母建造计划的启动,这场关于航母未来的竞赛,正朝着更深远的方向延伸。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很自豪,我们的福特号航母将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全世界为之一颤,而此后两艘福特号将沿用曾经的两位总统名字!”拜登当时对福特号充满了信心。两位前总统听完之后,倍感荣幸,对福特号的建造充满了巨大的期待,然而,如今他们在看到福特号烂尾的结局之后,还会感到“自豪”吗?其实从拜登的话中就能看得出来,美国对福特号付出了多大的心力,不仅预算高的吓人,口号更是喊得响亮,什么“全世界最最先进的航母”。甚至当初国际上有很多人拿我们两国进行对比,以此来突出美国航母的先进以及技术的领先地位,我们的专家也指出想要做的比我们好,一时半会儿他们还不行,关键那会儿没人信呀,然而后续的发展却让所有人惊呼:打脸来的太快了。福特号是对“尼米兹级”的全面覆盖,并且在宣传中也不难看出这次他们将融合各种新型技术,大幅度提升作战效率,并且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降低长期成本。2004年正式建造开始,从那一刻,还未成型的福特号就赚足了世界的关注,在他们的计划中,福特号不仅能在九年后正式下水,更能在十一年后也就是2015年正式完工亮相全球。然而,世界的发展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期,在正式下水期限还未到来之前,美国迟迟没有传来动静,一些国际上的军事迷也开始催促和发问。后面才知道原来是加入的新技术太多,所以逾期了,一直到了2017年,正式服役的消息传来,中间众人的期待被拉的更高了,因为美国给出的那些预测简直钓足了人的胃口。什么“最强大”“革命性变化”光是预算就一再超标,从最初的100亿出头到后面的近130亿,这是什么概念,拿到我们国家几乎能建两艘福建号,而这是不是意味着它的性能比咱们的福建号还要优越呢?长期积累的技术可靠性几乎让所有人认为福特号可以碾压世界上的一切航母,然而在服役之后,一个尴尬的现实出现了,福特号根本不能用。因为它的技术出现了故障,在服役之后,福特号出现了电磁弹射出事,后面紧随而至的升降机问题更是令人头疼不已,明明打着最强的旗号,却频频出问题,光是这一点就让人大失所望,但这还不算完。福特号在2020年,出现了4台弹射器齐刷刷歇菜,工程师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抢修,其中涉及到费用、技术问题等等,五昼夜之后,这个问题才得以被解决。但在福特号身上的毛病,这个事件也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光是费用这一点就已经增加了不少,只是这个数据很难准确估量。不过福特号还是在设计之初保留了减速装置,这让舰载机能够有一套及时预警方案,也不至于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后面,不管是弹射器歇菜,发电机、升降机也都开始展现自己的“脾气”。其实这一系列的问题已经让美国海军够郁闷的了,正式部署更是等到了2020年之后,后面他们都期待能够靠福特号扬眉吐气一次,没想到,竟然又出岔子了。部署期间福特号的作业倒是没事,可岔子出就出在这性能上,其实了解的人都能看出,这一次福特号的表现甚至没有“尼米兹级”好,跟我国的山东舰也有差距,那前面大张旗鼓的宣传和建造都算什么呢?其实福特号从核心领域的技术上来看的确有了不少改进,包括体系化作战能力、舰载机作战半径等等,但与他们曾经的宣传却有出入,这样耗时耗资的一项大工程来看,这样的答卷有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参考资料:世界航母之“最”:最烧钱的“杰拉尔德·福特”号——环球网

这是中国海军航母福建舰和美国海军航母福特号舰载机数量和型号对比图。我们看到福特

这是中国海军航母福建舰和美国海军航母福特号舰载机数量和型号对比图。我们看到福特号可以搭载40架F18战斗机、4架EA28G电子战机、25架F35C五代机和6架E2D舰载预警机,共计75架固定翼飞机。福建舰可以搭载30架歼15T、4架歼15T、...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美国海军砸下130亿美元打造的“杰拉德・R・福特”号核动力航母,2017年服役时曾宣称技术领先全球50年。可仅仅一年后,这艘航母就因故障频发沦为国际军事圈的笑柄。更戏剧性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早在设计建造阶段就精准预言了这一结局。马伟明是谁?他是中国船舶电气工程领域的顶尖专家,曾主导研发出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这项技术比美国采用的中压交流系统领先一代。2010年前后,当美国海军决定在福特级航母上大规模应用未成熟的电磁弹射、先进拦阻装置等新技术时,马伟明就直言:“美国太冒进,把所有不成熟技术堆在一艘船上,风险极高。”当时西方学界多有质疑,如今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们的脸。福特号服役后,问题如潮水般涌来。电磁弹射系统设计指标是弹射几千次才出现一次故障,实际平均弹射100多次就会罢工。武器升降机更夸张,原计划11台全部投入使用,结果服役初期仅有4台能正常运作,维修工作一拖就是好几年。更致命的是,这些故障直接导致福特号无法形成完整战斗力。2023年首次实战部署期间,该舰平均日出动舰载机仅43架次,甚至不如采用滑跃甲板的中国山东舰。雪上加霜的是,福特级后续舰同样命运多舛。二号舰“肯尼迪”号原本计划2024年交付,结果因电磁拦阻设备未通过认证、弹药升降机未安装完毕,交付时间一推再推,最新预计要到2027年3月才能服役。三号舰“企业”号和四号舰“多勒斯・米勒”号的建造进度也严重滞后,分别推迟到2030年和2032年。美国海军原本计划用福特级逐步取代“尼米兹”级航母,如今却因新舰交付延迟,不得不将多艘老旧航母的退役时间延长。美国国会和军方终于坐不住了。国会议员公开警告海军,在解决福特级的技术问题前,拒绝接收任何一艘该级航母。五角大楼作战测试评估办公室2024年的报告也指出,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双波段雷达等关键系统仍存在可靠性问题。更讽刺的是,这艘造价超百亿美元的航母,至今仍无法正常弹射F-35C战斗机,只能搭载老式的“超级大黄蜂”。相比之下,中国航母的发展路线显得更为稳健。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配备电磁弹射的福建舰,中国始终坚持“先陆地测试、再上船应用”的原则。马伟明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不仅解决了电磁弹射的能源问题,还为未来搭载激光武器、电磁炮等高能武器预留了空间。福建舰下水后,歼-35隐身战机已多次在甲板上进行弹射测试,进度远超同期的福特号。如今,福特级航母的困境已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暴露出美国军工体系的深层矛盾。过度依赖单一承包商、供应链断裂、监管繁琐等问题,导致项目成本超支、进度失控。就连马斯克都公开质疑福特级的性价比,建议将资金转向无人系统和高超音速武器研发。而美国海军代理作战部长詹姆斯・基尔比也不得不承认:“造船工业的衰落,让我们几乎在每一类舰艇上都落后于计划。”在这场大国海军的技术竞赛中,福特级航母的“烂尾”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印证了马伟明院士的判断:军事装备的发展不能靠堆砌黑科技,而是要在技术成熟度和实战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当美国还在为福特号的故障焦头烂额时,中国的福建舰已开始海试,004型航母也在船坞中悄然成型。未来的海洋博弈,或许将不再是航母数量的比拼,而是技术路线和战略眼光的较量。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福特级航母最引以为豪的,就是电磁弹射系统,按照美国人的设计,这玩意儿每弹射4100次才该出一次故障,结果实际测试时,每181次就出一次故障,不是把舰载机弹海里,就是直接罢工,根本没办法正常使用。更绝的是,只要有一个弹射器罢工,全舰四个都得跟着瘫痪,连备用方案都没有。相比之下,中国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只用了15个月就调试完毕,中压直流技术比美国的中压交流领先整整一代,马伟明团队研发的综合电力系统,让常规动力航母也能玩转电磁弹射,这波“弯道超车”直接把美国同行看傻了眼。故障率也低的吓人,平均每8000次才出一次故障,就算一个弹射器罢工,其他两个还能接着用,比美国强了不只一星半点。还有那11台先进武器升降机,这些号称能把弹药从弹药库“瞬移”到甲板的黑科技,实际测试时故障率却高达70%,10架舰载机有3架能正常起飞就烧高香去吧。更要命的是,这些升降机的核心部件稀土永磁体,87%都得从中国进口,中国这边一断供,升降机只能就地睡大觉。说到成本,福特级简直是“吞金兽”本兽。首舰“福特号”造价从105亿美元一路飙升到130亿美元,二号舰“肯尼迪号”更是离谱,成本比最初估算高出38%。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艘航母每天光维护费就高达1000万美元,全寿命周期成本更是达到惊人的2500亿美元——这钱都够把整个夏威夷群岛用金砖铺一遍了。反观中国福建舰,同样采用电磁弹射技术,造价却只有福特级的三分之一,而且供应链集中在长三角300公里范围内,疫情期间都能按时交货,这性价比简直不要太高。美国海军原本给福特级定了个“2024年解决所有问题”的死线,结果到了期限才发现:电磁弹射器还是三天两头闹脾气,武器升降机依旧卡壳不断,连最基本的舰载机出动率都比老旧的尼米兹级低33%。更尴尬的是,美国造船业早就没了当年的“肌肉”——冷战时期尼米兹级有1200家供应商,现在只剩不到400家,连造航母甲板的特种钢都得靠匹兹堡一家快倒闭的小厂撑着。2024年卢肯斯钢厂熔炼炉一罢工,直接导致“肯尼迪号”停工两个月,工人们只能对着生锈的甲板发呆。当美国海军还在为福特级焦头烂额时,中国福建舰已经完成八次海试,歼-15T舰载机在电磁弹射器上玩起了“过山车”,连无人机都能轻松弹射升空。马伟明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系统,让福建舰的电力分配效率比福特级高出一倍,甚至还能为未来的激光武器预留接口。反观美国,为了省钱把福特级的核反应堆功率砍了又砍,现在连装个电磁炮都得拆东墙补西墙。更搞笑的是,美国海军为了掩盖福特级的窘境,居然把退役的两栖攻击舰改成“闪电航母”充数,结果这些“山寨航母”连F-35B的起降都磕磕绊绊,活脱脱成了国际笑话。如今的福特级航母,已经彻底沦为了废铁。当中国福建舰已经开始规划搭载第六代战机时,“福特号”还在为让电磁弹射器多撑几百次而发愁。马伟明教授当年的预言,如今正一步步变成现实,而美国军工界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现在恐怕连反驳的底气都没有了。这场横跨太平洋的航母竞赛,终究还是印证了那句老话:“科技这东西,光靠砸钱可砸不出未来。”
中国在等004、005航母,美国在等什么?最近关于航母的话题又成了热门讨论,你

中国在等004、005航母,美国在等什么?最近关于航母的话题又成了热门讨论,你

中国在等004、005航母,美国在等什么?最近关于航母的话题又成了热门讨论,你注意到了吗?这几年,中国在造航母这件事上,总会被拿来和美国比,大家嘴上总是说“要超过谁”,但我倒是想问,当年我们造辽宁舰的时候,怎么没见这么多的说法呢?当初,宁舰那艘“二手货”,从我们接手后可谓是经历了不小的蜕变,那时整个世界都在嘲笑它是“瓦良格号”转手再利用的旧船。可谁又知道我们改了七年,搞了个从滑跃起飞到电磁弹射的巨变,从蒸汽动力升级到核动力,这不是什么“超车”,而是绕开了别人走的路,自己开辟了新的天地。谁曾想到,今天的我们马上就有了004和005型航母,而美国却依然在为“等不到新船”而焦虑。眼看着中国南北两大造船厂正在如火如荼地拼装着004和005型航母,可美国的处境却有点尴尬,五角大楼眼巴巴地盼着他们的“福特级”航母二号舰,“肯尼迪号”能够早日服役。然而事情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顺利,最初这艘超级战舰的交付日期已经一拖再拖,原计划是2024年交付的,但现在最新的消息显示,估计要拖到2027年才会服役。让美国军方头疼的还不止这些,美国的“尼米兹号”航母,已经服役了四十多年,依旧在海上奔波,但明年它也将正式退役。再加上“福特号”航母的问题,明年美国现役航母的数量将从11艘降到10艘,这是4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意味着美国未来几年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航母短缺问题,按理说美国的造船能力那么强,怎么会落得如此困境?难道真的这么费劲?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美国军方的规划出现了问题,“福特级”航母是美国力图重塑海军优势的关键,但它的建造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顺利,航母的技术要求极高,尤其是像电磁弹射器、核动力系统这些复杂的核心技术,都大大拖慢了建造进度。而美国的造船厂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具备迅速解决技术难题的优势,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的波动以及人才短缺的影响,也让他们的进度变得更加缓慢。再来看中国我们当初要追赶别人,确实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挑战,但我们从不喊“要超过谁”,从辽宁舰到现在的004、005型,我们走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路,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而且和美国不同的是,我们的航母造船计划和整个海军战略是紧密配合的,没有过多的政治拖延和过高的期待,相对而言美国在航母建设上的迟缓,除了技术瓶颈,也有着过度的期望和决策层的犹豫不决。再说回美国的尴尬境地,问题不仅仅是“航母数量”的短缺,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航母就像是海军的象征,每一艘航母的服役与退役都关乎着全球战略的平衡。如今随着“尼米兹号”的即将退役,再加上“福特级”航母的推迟交付,美国将不得不在一个相对空窗期内面对艰难的选择。中国的航母建造速度已经大大缩短,而美国却在等一艘艘“过时”的老舰退役,又要面对新舰难产的局面。现在,我们终于明白,航母的背后,反映的其实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国家战略、资源配置与决策效率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