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各省牺牲人数一览。四川是唯一一个牺牲人数超过2万的省份。长达三年抗

抗美援朝,各省牺牲人数一览。四川是唯一一个牺牲人数超过2万的省份。长达三年抗

抗美援朝,各省牺牲人数一览。四川是唯一一个牺牲人数超过2万的省份。长达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铁一般的毅力最终迫使美军签订了停战协议,但这场战争背后的牺牲却令人无比心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人数接近二十万人,这些志愿军战士们用自己的鲜血为国家赢得了尊严和荣誉,其中光四川省就牺牲了超过两万人,是全国之最,但这个全国之最的背后却是战士们的血与泪。解放战争以后,中国人民正齐心协力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奋斗之时,我国东北部的上空却笼罩上了一大片乌云,这就是威胁着新中国国家安全的朝鲜战争,中国也随即将注意力放在了抗美援朝的问题上。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的跨过鸭绿江进入到朝鲜战场,在极端恶劣的作战环境之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却在一场场战役中创造出了不可思议的神话:激战云山城、奋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等等。这些战役当中不乏四川人的身影,牺牲的四川籍战士也是大有人在,其中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就是牺牲在上甘岭战役当中的四川籍烈士黄继光。1931年黄继光出生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他生长在一个炮火连天的年代,全国人民都在浴血奋战,抗日救国,再加上当时的川军是抗击日本的主力军,川军骁勇善战,英勇杀敌的身影在黄继光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直到1951年,四川中江县开始征集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自古就有无川不成军的话,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四川也不甘落后,一直在往战场上输送保家卫国的热血儿郎。二十岁的黄继光就在这个时候想要报名参军,“先烈们如此英勇,我也不能给四川人丢脸!”他是中江县第一个报名参加的,但黄继光一开始差点没参选上。“不行啊,你个子太矮了,够不上参军的标准”征兵的营长拿着纸笔一边记录一边跟黄继光说着,听到不能参军黄继光大惊失色,连忙请求道:“我虽然个子小但我很灵活啊,求求你就让我去吧...”征兵的营长架不住黄继光的软磨硬泡,又感叹黄继光这么小的年纪就有一片爱国之心于是同意了黄继光加入志愿军,黄继光心里的种子终于生根发芽。就这样黄继光离开了四川大山的怀抱,群山错落是在为英勇的战士送别,青山绿水则是在盼望战士平安归来。黄继光到达朝鲜以后迅速投入到前方战场,成为了一名通讯兵,他常常跟自己的战友嘱托:“要是我牺牲了,拜托你们去帮我看看牵挂着我的母亲,我家就在四川省中江县”从黄继光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时刻准备着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1952年10月,上甘岭的战役打响了,黄继光所在的队伍奉命取下上甘岭西侧高地,此时的敌人则在山顶上布置下了一个中心火力点,死死把控着制高点。“这样下去可不行,必须拔除火力点,否则肯定会延误战机!”部队的连长看着敌人的火力点眉头皱的紧紧,最终决定亲自去执行爆破任务。但黄继光却拦下了他,“让我去吧,首长!”黄继光一双眼睛亮晶晶的,十分诚恳地对连长说出了这句话,“我会不惜一切完成上级交代给我的任务!”看到黄继光如此坚定,连长立即任命黄继光为班长,带两个队友执行爆破任务。但想拔除敌人的火力点谈何容易呢?在三人爆破小组距离敌方火力点还有50米的时候就被敌人给发现了,紧接着黄继光的两名队友相继倒地,黄继光的左肩也中弹了,但危急的情形没有给黄继光留下任何时间悲伤,因为艰难的任务落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了。拖着受伤的身躯,黄继光向敌人的火力点艰难爬去,30米...20米...10米,终于快接近敌人火力点的时候,黄继光举起炸药准备向敌人扔去。趁着黄继光举手的功夫,“咻”的一声,一枚子弹又进入了黄继光的胸膛,可子弹却阻止不了黄继光,他毅然将炸药包向敌人火力点的方向扔去。可惜此时敌人的炮火却还没有停止,但黄继光的身上已经没有任何武器了,于是他艰难的爬到了敌人火力点的地堡之下,蓄了一会力后突然暴起,挺身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枪声消失了,时间仿佛都静止了,天地间只剩下这个二十岁青年英勇就义的身姿。“快冲啊!报仇!给黄继光报仇啊!”随着冲锋号角吹响,战友们凭借着黄继光争取来的战机一举冲上高地,最终剿灭敌人1200多人。天终于亮了,等战友们找到黄继光尸体的时候,他的面目早已经千疮百孔,又因为幼时家贫,黄继光直到牺牲都没有一张照片留存下来,现在看见的黄继光的图像都是人们根据亲友的描述绘制下来的,黄继光也成为了川军英勇的象征之一。千秋万代英雄在,身化尘埃亦是香,四川籍优秀的志愿军人还有千千万万,他们无畏的勇气,坚定的意志始终激励着人心。
1951年,志愿军对战俘进行清查时,竟发现63个英国俘虏无人认领,众人正疑

1951年,志愿军对战俘进行清查时,竟发现63个英国俘虏无人认领,众人正疑

1951年,志愿军对战俘进行清查时,竟发现63个英国俘虏无人认领,众人正疑惑不解之际,两名新兵开口道:“这些都是刘光子抓的。”刘光子,出生于内蒙古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明机智,善于学习。1946年,他加入了解放军,在中国解放战争中表现英勇,多次立功,后晋升为561团1营排长。1951年,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第四、五次战役中,刘光子的英勇表现为他赢得了“孤胆英雄”的美誉。特别是在第五次战役中,他凭一己之力,活捉了63名英军精锐,轰动全军。在1951年4月的一个深夜,志愿军561团的排长刘光子,带领着两名新兵沿着山脊秘密行进。月光朦胧地照亮了前方的道路,山风带来了远处林木的轻微沙沙声。他们的任务是侦查并确认英军的具体位置,准备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刘光子和他的小队在茂密的林间小道上行进时,林间的树叶遮蔽了月光,四周一片昏暗。随着他们悄无声息地接近英军的营地,突然间,一阵英军的说话声和笑声传入耳中。刘光子示意他的队员停下,三人蹲在一堆厚厚的灌木丛后,通过夜视镜观察前方。英军营地中的士兵显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一些士兵围坐在篝火旁,轻松地聊天。其他的士兵则在整理装备,准备可能的撤退。刘光子快速分析了营地的布局:帐篷分布有序,中间的开阔地带堆放着供应物资,而最重要的炮兵位置设在了营地的北侧,几门大炮显眼地架设在那里。经过短暂的观察和思考,刘光子迅速制定了行动计划。他指示两名新兵留在原地提供掩护,自己则悄无声息地绕到了营地的后方。他的步伐极为轻盈,几乎不发出声响,像一只猎豹在夜中悄悄接近猎物。接近英军营地后,刘光子发现几名英军士兵正在营地边缘抽烟,无暇顾及四周的动静。他利用这个机会,快速而果断地靠近,一举将这几名士兵制服,并迅速拿下了他们的武器。紧接着,他一步步逼近核心区域,对准了炮兵位置。当刘光子接近炮兵位置时,他突然发动攻击,使用了手中的PPS-43冲锋枪,向敌人发起了雷霆一击。子弹如雨点般射向英军,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利用敌人的混乱,刘光子迅速扔出了手雷,准确地落在了人群密集的地方,炸飞了几名正准备还击的英军。随着爆炸声和枪声的响起,英军营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夜空被火光映红,爆炸的余波在空中回荡,形成一片刺耳的轰鸣。烟雾和尘土弥漫在空气中,视线变得朦胧。刘光子的身影在这混乱中显得尤为突兀,他如同幽灵般穿梭在惊慌失措的敌人之间,冲锋枪在夜色中闪烁着寒光。在这关键的几分钟里,刘光子以惊人的速度和准确度进行射击,每一发子弹都精准地击中目标。英军士兵本能地寻找掩护,但在这突如其来的袭击面前,他们显得格外脆弱。他们的抵抗意志迅速崩溃,士兵们四散逃窜,试图从这突然的噩梦中逃脱。刘光子在混乱中保持着冷静和集中的精神,他的目光锐利如鹰,准确捕捉每一个试图反抗的目标。当他再次装填弹夹时,周围的一切仿佛放慢了速度。他能感觉到敌人的恐惧,这种恐惧在黑暗中传播,像瘟疫一样侵蚀着英军的士气。随着最后一轮的射击结束,剩余的英军士兵终于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支整体军队,而是一个孤身战士。刘光子站在他们面前,身后是燃烧的帐篷和毁坏的装备。他的声音在夜空中回响,用他那略带口音的英语大声命令:“投降,缴枪不杀!”面对这位独自一人制造巨大威胁的士兵,英军无奈地放下了武器,纷纷举手投降。这一幕是如此的不可思议,以至于后来连盟军的高级指挥官们都难以置信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在刘光子的控制下,这些曾经威风凛凛的英国精锐部队成员排成一队,沉默地站在他面前。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排长,以一己之力改写了战场的局势。战后,刘光子的事迹如传奇般在部队中迅速传播。从前线到后方,每个听到这个故事的人都被他的英勇所震撼。消息甚至传到了苏联,斯大林本人都对这一事件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亲自接见了刘光子。在莫斯科的一次宴会上,斯大林亲切地问他是如何做到的。刘光子只是简单地回答:“我是豁出去了,但他们却怕死。”这句话后来被广为流传,成为了战争中的一个传奇。1957年,战争结束后,刘光子荣誉退役,回到了他的家乡。他被任命为当地的武装部部长,但他从不张扬自己的过往英勇事迹。尽管他的名字已经载入史册,刘光子仍旧保持着低调的生活方式。他常常教导家人和身边的人:“做人要多做少说,时刻为集体着想。”在家乡的几十年时间里,刘光子始终坚守着这一信念,无论是在公共事务还是日常生活中,他总是力求低调。他的谦逊和实际行动为他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和爱戴。刘光子的事迹和他的精神逐渐成为了这一地区,乃至更广泛地区的精神财富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