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心寒!2019年,河南一女子9年献血近4000毫升,谁料女子母亲突遭车祸急需
让人心寒!2019年,河南一女子9年献血近4000毫升,谁料女子母亲突遭车祸急需输血,当女子拿着献血证和户口本,到血站申请用血时,对方竟表示:“要证明你妈是你妈!否则无法报销用血!”医院走廊里,张女士攥着献血证的手微微发抖,声音裹着哭腔:“我妈现在躺在ICU,急需用血,人命关天,就不能先办理申请吗?”血站窗口后的工作人员头也不抬,机械地重复:“这是规定,亲属关系必须由派出所开具证明,否则无法办理用血报销。”这句话像一盆冷水将张女士的热心浇了个透心凉,她以前一直相信善良会得到回报,但这一刻,她彻底心寒了。那是2004年的夏天,张女士刚满25岁。她路过市中心广场时,被一辆印着“无偿献血,救死扶伤”的采血车吸引。车窗上贴着海报:一位母亲抱着高烧的孩子,孩子手腕上扎着输血管,旁边配文“您的300毫升热血,或许能挽救一个生命”。张女士的脚步顿住了。她想起童年时邻居家孩子因白血病离世,想起大学时室友的父亲因车祸失血过多去世,鬼使神差地,她卷起了袖子。“第一次献血挺紧张的。”多年后回忆起那个瞬间,张女士仍记得护士轻轻拍打她手背的触感。“但护士说,我的血型是O型,是万能供血者,将来我的直系亲属如果需要输血,可以优先用血。”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扎了根。从那以后,她每年都雷打不动地出现在献血点,从200毫升到400毫升,从紧张到从容,九年间累计献血近4000毫升,血站的护士都认识她了。然而2019年5月的一个下午,张女士正在办公室整理文件,手机突然响起,姐姐带着哭腔的声音刺破耳膜:“妈被车撞了,正在抢救!”她急忙冲出公司,前往医院。医院走廊里,姐姐瘫坐在地上,手里攥着染血的菜篮子。手术室的红灯亮到第七个小时,医生推门而出:“命保住了,但失血过多,后续治疗需要大量输血。”“用我的血!”张女士脱口而出,却被医生摇头打断:“直系亲属不能直接输血,有溶血风险。不过您母亲符合免费用血条件,可以申请报销。”这句话让张女士燃起希望,她献了9年血,按照规定,是可以免费向血站申请用血的,于是她连夜翻出所有献血证和户口本,第二天一早就奔向血站。然而,工作人员扫了一眼后说道:“户籍信息迁移过,需要原始派出所证明你和你母亲的亲属关系。”“可我母亲户口迁过三次,最早的派出所已经合并了!”张女士急切地说道。对方却只是重复:“规定如此,没有证明无法办理。”接下来的时间里,张女士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她跑遍三个派出所,档案室里泛黄的纸张翻得手指发黑,却只得到“系统升级,无法查询”的答复。社区工作人员建议她去母亲原单位开证明,人事科却以“退休二十年,档案封存”为由拒绝。最讽刺的是,当她拿着户口本、出生证、独生子女证、母亲单位开具的工龄证明站在血站门口时,工作人员依然摇头:“这些都不算数。”张女士无奈,只好找来记者帮忙。面对记者的采访,工作人员终于松口了:“我们理解您的难处,但规定是上级部门制定的……”记者打断道:“如果规定让献血者寒心,那规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句话让现场陷入了沉默。三天后,血站主任亲自打来电话:“经多方核实,您母亲的情况符合特事特办条件,免费用血申请已通过。”母亲出院那天,张女士站在医院门口,看着母亲被姐姐搀扶着慢慢走向阳光。她忽然想起第一次献血时,有人对她说的话:“献血是种下善因,总有一天会结出善果。”可此刻,她心里却五味杂陈。九年的坚持,换来的不是温暖的回馈,而是一场近乎荒诞的证明马拉松。张女士的母亲已能下床走动后,她看着女儿摩挲着那摞献血证发呆,老人总会叹气:“闺女,以后别献了。”张女士却说不出话。她知道,自己放不下的不是那几张纸,而是那个曾让她坚信“善意终有回响”的世界。只是当善意撞上冰冷的规则,当爱心被困在证明的迷宫里,我们究竟该如何守护那些愿意伸出援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