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为什么能做到3:0全部胜利?主席在辽沈之前说全国解放要5年,辽沈胜利后判

三大战役为什么能做到3:0全部胜利?主席在辽沈之前说全国解放要5年,辽沈胜利后判

辽沈战役前,毛泽东还觉得全国解放得磨上五年,可仗打完,他拍板说一年就够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先说战略,共产党那是步步算计。辽沈战役选锦州开刀,这地方是东北和华北的咽喉,拿下它等于断了国民党后路,把东北敌军包了饺子...
1950年底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42军125师师长王道全竟然不顾友军求援的信

1950年底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42军125师师长王道全竟然不顾友军求援的信

1950年底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42军125师师长王道全竟然不顾友军求援的信号,还未与敌人交手便率部撤出阵地,致使在前线阻敌的124师差点被美军“包饺子”。王道全,1918年出生在山东寿光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1937年,日本鬼子全面侵华,19岁的他坐不住了,扔下锄头就加入了八路军。从个小兵干起,他靠着一股子狠劲和脑子活,慢慢爬到了指挥员的位置。抗战胜利后,他当过山东军区教导团的大队长,专门训练新兵,给解放战争攒了不少力气。到了解放战争,他更是一路开挂,从辽东军区通化支队副团长干到团长,又在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当团长,打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这些硬仗。1949年,他升任42军125师副师长,1950年跟着部队入朝打美国佬,直接当上了125师师长。战场上,他不是没见过血的新手,而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可就是这么个人,却在关键时候掉了链子。1950年11月底,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开打,42军125师的任务是沿着假仓里、月浦里、新仓里一线往前冲,目标直指顺川,堵住美军的南逃退路。一开始,125师打得还挺顺,很快就占了宁远。可到了新仓里,麻烦来了——美骑兵第一师第七团死死挡住去路,坦克加空袭,火力猛得不行。125师373团拼死抢下194高地,可伤亡太大,团长王德斌一看撑不住,下令撤退保命。这时候,124师在德化里那边正跟美军死磕,急得嗷嗷叫支援,眼瞅着就要被包圆了。可王道全呢?愣是没动静。他手底下还有部队能派出去,却迟迟不发增援的命令。有人说他怕部队损失太大,有人说他判断失误,以为美军主力不在这块。可不管啥理由,他这时候撤了阵地,没跟敌人正面交手,直接把124师晾那儿了。结果,124师差点被美军“包饺子”,42军也错过了全歼敌人的大好机会。这事一出,军长吴瑞林气得拍桌子,当众骂王道全优柔寡断,害得全军吃了大亏。战场上,犹豫就是送命,这撤退的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新仓里这仗打砸了,42军元气大伤。124师拼死拼活才突围出来,士气低得不行,42军本来有机会成“万岁军”的美名,也泡汤了。志愿军内部炸开了锅,大家伙儿议论纷纷,王道全这指挥水平到底行不行?军长吴瑞林点名批评,说他关键时候掉链子,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役。不过,挺意外的是,王道全没被一撸到底。1952年,他还升了42军副军长,后来又干过41军军长,甚至当上了广州军区副参谋长。1972年,他因病去世,54岁。虽说新仓里这事给他履历抹了黑,可他之前抗战、解放战争的功劳也不少,整体评价还不算太差。王道全这撤退,不是啥光彩的事儿,可也得说,他不是故意坑人。战场上瞬息万变,指挥官压力大得能把人压垮。他犹豫的代价,是124师的血和42军的遗憾。换个角度看,他之前打鬼子、解放战争那会儿,功劳也不小,不能一棍子打死。可新仓里这事,实打实成了他军事生涯的污点。这故事告诉咱啥?战场上,果断比啥都重要。你稍微一迟疑,兄弟部队就得拿命填窟窿。124师的弟兄们拼到最后,差点回不来,王道全这撤退,咋想都让人窝火。可他后来的仕途又没断,说明上面也没完全否定他。这人呐,复杂得很,功过咋评,还真不好一刀切。再说说42军,这仗要是打好了,说不定就跟38军似的,被喊“万岁军”了。可惜啊,就差那么一步,功亏一篑。王道全这决策,直接把42军的荣耀给拖下了水。战争就是这么残酷,机会就那么一瞬间,抓不住就没了。新仓里这事,搁现在看,也是教训。战场上没那么多时间让你想东想西,指挥官得靠经验和胆子做判断。王道全不是没经验,可他关键时候没顶住,124师差点全军覆没。这不光是42军的事,整个志愿军都得吸取教训。再说大了,人生不也这样?关键时候犹犹豫豫,机会就溜了。战争放大了一切,决策错了,代价就是血淋淋的命。王道全这撤退,不是啥英雄故事,可它真实,接地气,值得咱好好琢磨。
站在蒋介石身后的这位光头将军是谁他是唯一从辽沈战役中带着部队全身而退的国民党高

站在蒋介石身后的这位光头将军是谁他是唯一从辽沈战役中带着部队全身而退的国民党高

站在蒋介石身后的这位光头将军是谁 他是唯一从辽沈战役中带着部队全身而退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站在蒋介石身后的这位光头将军是谁他是唯一从辽沈战役中带着部队全身而退的国民党高 来源:古今漫谈 发表时间:2025/07/26 08:08:44
辽沈战役的开局,毛主席批评林彪,为什么呢?林彪主张先打长春,毛主席三令五申,先打

辽沈战役的开局,毛主席批评林彪,为什么呢?林彪主张先打长春,毛主席三令五申,先打

辽沈战役的开局,毛主席批评林彪,为什么呢?林彪主张先打长春,毛主席三令五申,先打锦州。辽沈战役的收尾,毛主席再次批评林彪,为什么呢?毛主席三令五申要占领营口,防止国民党从海上逃跑,结果因为林彪一时疏忽,国民党...

关于辽沈战役,毛主席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指导思想,东北战场获得全面解放;关于平

关于辽沈战役,毛主席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指导思想,东北战场获得全面解放;关于平津战役,毛主席制定了瓮中捉鳖的战略指导思想,华北获得解放;...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毛主席制定了零敲牛皮糖战略指导思想,打得美国佬求饶求和。...
辽沈战役之后,东北野战军准备入关作战。第五纵队司令员万毅认为,大军主力南下,肯定

辽沈战役之后,东北野战军准备入关作战。第五纵队司令员万毅认为,大军主力南下,肯定

辽沈战役之后,东北野战军准备入关作战。第五纵队司令员万毅认为,大军主力南下,肯定要留下一部分将领在东北任职,而他就是东北人,很有可能会被留下来。可是,万毅不愿意离开主力部队,他还要继续统兵征战。万毅就给野司打了...
1948年辽沈战役中,卫立煌有一个秘密,蒋介石一直到晚年都不知道“1948年9

1948年辽沈战役中,卫立煌有一个秘密,蒋介石一直到晚年都不知道“1948年9

1948年辽沈战役中,卫立煌有一个秘密,蒋介石一直到晚年都不知道 “1948年9月10日夜,司令部里风声紧—‘司令,您真打算照委员长电令出兵锦州?值班警卫压低嗓门。卫立煌抬头,只回了两个字:“再议。谁也没听出,这轻飘飘的...
1942年,一名战士正在洗衣服时,罗荣桓偶然路过,看到这名战士拿着衣服擦拭石头,

1942年,一名战士正在洗衣服时,罗荣桓偶然路过,看到这名战士拿着衣服擦拭石头,

1942年,一名战士正在洗衣服时,罗荣桓偶然路过,看到这名战士拿着衣服擦拭石头,罗荣桓觉得奇怪,但靠近后脸色大变:“来人把他抓起来!好好审问!”1942年的中国,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山东沂蒙山区是八路军115师的根据地,日军扫荡频繁,斗争异常激烈。罗荣桓作为115师政委,肩负着指挥作战、保护部队的重担。那时候,部队的安全全靠高度警惕,因为敌人无孔不入,连内部都可能潜伏危险。那天,罗荣桓在巡查时注意到一名战士的奇怪举动。战士拿着布在河边擦石头,压根没用水洗衣服。这事乍一看挺蹊跷,罗荣桓走过去一看,发现布上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化学气味,完全不像普通洗衣的味道。他立刻警觉起来,因为这气味跟部队最近频频暴露位置的异常情况脱不了干系。过去几个月,115师老是遇到麻烦。每次转移到新地方,没多久日军的轰炸机就找上门,炸得准得让人怀疑有内鬼。罗荣桓早就盯着这个问题,可一直没抓住证据。这次看到战士的怪行为,他心里有了数,马上让人把这家伙控制住,带回去好好查。审讯结果让人震惊。这名战士叫水野清,其实是日本特务,专门训练过的间谍。他之前装成投诚的日军士兵,带着几个被俘的八路军回来混进部队,还干了不少“立功”的事,骗过了不少人。可背地里,他用一种特制的香料布在石头上留下记号。这种气味人闻不出来,但日军的狼狗能追踪到,带着敌人直奔部队藏身地。水野清的暴露解开了115师连遭打击的谜团。他的手法阴险,利用了部队转移时留下的小痕迹,差点让整个根据地毁于一旦。罗荣桓当机立断,处理了这名特务,同时带着部队连夜转移到更隐蔽的地方,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件事之后,罗荣桓没停下来喘气。他立刻调整部队策略,加强保密工作。新加入的人得过好几道筛子,战士们还得学怎么防间谍,比如留意可疑行为、检查标记物。部队的营地也换得更勤,行踪更难捉摸。这一系列措施让115师稳住了阵脚,继续在山东跟日军斗智斗勇。说起罗荣桓,他可不是光靠运气走到这一步的。早年在秋收起义就跟着毛泽东,后来长征、抗日,一路都是硬仗。他在山东带115师,不光打仗厉害,还特别注重部队的思想工作和纪律。1943年,他升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把根据地搞得铁板一块。抗战胜利后,他又去东北,参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功劳大到没法说。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也没闲着,当过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后来做总政治部主任,建了军政学院,培养了一堆干部。1955年,他被授了元帅军衔,当之无愧。不过他身体不好,1946年就摘了一个肾,之后一直带病坚持工作。1963年,他因病去世,61岁,毛泽东还为他写了悼诗,可见他的分量。回头看1942年的这场突发事件,真挺让人感慨。那时候的战争不光是枪炮对决,还有这种暗地里的较量。罗荣桓能从一块布、一点怪味里看出问题,靠的是经验和责任心。这事也提醒大家,关键时刻,细节能决定生死。再说说水野清这号人,手段是挺毒,但没必要把他捧成什么“高智商反派”。他就是个被日军利用的工具,干的活龌龊又下作,最后也没逃过应有的下场。历史里这种角色不少,但重点还是罗荣桓的应对,硬生生把危机掐灭了。
1994年,一个叫冬妮的女子来到第47军“调查”自己的父亲,可是查遍了资料也没找

1994年,一个叫冬妮的女子来到第47军“调查”自己的父亲,可是查遍了资料也没找

1994年,一个叫冬妮的女子来到第47军“调查”自己的父亲,可是查遍了资料也没找到她父亲的信息,临走时看到了荣誉室里“孤胆英雄”张国富的照片,冬妮颤抖着说:他就是我的父亲!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94年,张国福的女儿冬妮踏上了一段寻父之旅,虽然她已经成年,但一直无法解开心中的谜团,她知道父亲曾是部队的一员,却从未得知具体的情况。自小父亲常常沉默寡言,关于过去的事总是轻描淡写,唯一的线索是父亲时不时会提到一些战友的名字,偶尔提起自己当过兵,但每次谈到这些时,总是神情凝重,仿佛那段历史成了不可触碰的伤口。冬妮一直想知道父亲的英雄事迹,但一直没有找到途径,直到1994年的一个机会,当时冬妮偶然听闻一个关于志愿军的展览会,便决定亲自去一趟,她抱着一丝希望,想从展览中找到父亲曾经的足迹。当她来到第47军驻地,开始询问关于父亲的事时,工作人员翻遍了所有的档案记录,但始终未能找到“张国福”这个名字,这个消息让冬妮感到很失望,她几乎要放弃。她心中仍然有一个疑问,父亲真的是普通的矿工吗?还是他的过去隐藏着一些无法言说的秘密?她思绪万千,但无从下手。就在她准备离开时,她被一个意外的发现震惊了,当她转身准备离开荣誉室时,眼前的一张黑白照片吸引了她的注意,照片中的年轻战士举着手榴弹,目光坚毅,神情英勇,几乎是一瞬间,冬妮就认出了那个人。那张照片的标签上写着“孤胆英雄张国富”,一瞬间,冬妮的心跳加速,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照片中的战士分明就是她的父亲,年轻时的张国富,她的手微微颤抖,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那一刻,她似乎明白了一切。带着激动与困惑,冬妮赶紧询问工作人员有关这张照片的详细情况,工作人员通过查询,终于揭开了父亲隐藏的身份,原来张国富在年轻时,曾是我国的英勇战士,参与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他在多个战役中都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的345.6高地防守战斗中,他的英勇事迹令人敬仰,可战争结束后,他选择了隐姓埋名,过上了普通工人的生活。这个消息令冬妮震惊不已,她一直以为父亲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而现在,父亲居然是一个真正的英雄,那个在历史中无声无息的英雄,原来藏匿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几十年来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自己的过去。张国富的英雄事迹比她想象的更为壮丽。在解放战争时,他参加了多个关键战役,尤其是在辽沈战役中,他曾在敌军重重包围中英勇作战,成功俘虏敌方高级军官,并为我军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情报。在抗美援朝期间,张国富所在的连队守卫着艰难的345.6高地,面对美军强大的进攻,整个连队损失惨重,几乎所有战友都牺牲了,张国富在弹药告罄、伤重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坚守阵地,直到增援部队到达,才被带离战场。尽管身负重伤,但他从未提过这些经历,回到国内后,张国富依然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每夜做噩梦,回忆起牺牲的战友,最终他决定隐退,放弃了继续军旅生涯的机会,选择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换了名字,过上了普通的矿工生活。冬妮回忆起父亲从不谈及战争的原因,那时她总是觉得父亲有着无言的痛苦,她没有想到,父亲的痛苦并非源于自己的无力,而是由于那些战友的牺牲,他总是觉得自己活下来了,就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不再需要更多的荣誉或关注。通过这次调查,冬妮对父亲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再只是从父亲沉默的外表中看待他,而是从父亲的选择、从他为战友默默承受的心情中,感受到了那种属于老一代英雄的伟大。她开始明白,真正的英雄并不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同来定义自己的价值,而是通过自己内心的担当与默默付出。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信息来源:老兵张国福:英雄的荣光永不褪去——上观新闻
“首长救救俺爹吧!”1997年,女人将一枚勋章递给了47集团军军长,没想到这枚勋

“首长救救俺爹吧!”1997年,女人将一枚勋章递给了47集团军军长,没想到这枚勋

“首长救救俺爹吧!”1997年,女人将一枚勋章递给了47集团军军长,没想到这枚勋章,不仅让女人的爹被特批入北京301医院免费治疗,还享受到了副师级待遇,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97年冬天,黑龙江鹤岗的一个小家庭陷入了困境,家里老父亲病重,咳嗽、胸闷越来越严重,医院的诊断结果是肺癌晚期,而家里仅有的积蓄,加上四处东拼西凑的几千块钱,根本不足以支撑后续的治疗,老人沉默地躺在病床上,脸色灰白,气息微弱,家人焦急如焚,却无力回天。在家中翻找旧物时,女儿找到了一只小铁盒,盒子里装着一枚已经发暗的军功章和一张泛黄的复员证,她从没仔细看过这些东西,此刻才发现,证件上赫然写着“特等功臣”四个字,她意识到父亲的过去可能并不简单,那一夜,她几乎没有合眼,第二天便带着勋章和证件,踏上了前往兰州的火车。抵达47集团军驻地的那天,天寒地冻,她面色憔悴,怀里揣着那枚沉甸甸的勋章,心里忐忑不安,她并不确定父亲的身份还能不能被认出来,但很快,部队核实了资料,找到了那尘封已久的名字——张国富,这个名字曾经在历史的战火中闪耀,却在和平年代悄然沉寂了四十多年。张国富1931年出生于吉林榆树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家中兄妹众多,日子过得紧巴巴,小时候,他常常给地主放牛,换些粮食补贴家用,1946年,一个国民党伪警察想强娶他姐姐,姐姐逃走后,张父被抓去关了两年,这件事彻底点燃了少年张国富的愤怒,他改了年龄,瞒着家人报名参军,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部队里,他身板硬朗,训练努力,常常是体能第一,很快被战友们称为“张第一”,不久,他参加了攻打江密峰的战斗,这场战斗极为激烈,敌人指挥所防守严密,进攻多次受阻,夜色中,张国富趁炮火掩护,独自潜入敌人阵地,闯进指挥部,他手握手榴弹,迫使敌军中将赵伯昭等高级军官投降,这一举动,让整个部队士气大振,战斗迅速取得胜利,他的事迹登上了军报,成为部队里的小英雄。1948年辽沈战役中,他所在部队担负打援任务,敌军由廖耀湘率领,装备优良,战术老练,张国富多次冲锋无果,战友伤亡惨重,他伪装成尸体混入敌阵,靠近指挥所后引爆手榴弹,逼迫敌指挥官投降,战斗胜利后,他再次立功,被评为“特等功臣”。1949年,他被选为全国战斗英雄代表,赴京参加表彰大会,他是年纪最小的一位,19岁,在中南海,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对他的英勇事迹表示肯定,这一刻,是他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抗美援朝爆发后,张国富再次出征,他所在部队奉命死守345.6高地,敌军兵力强大,火力凶猛,战斗持续了七天八夜,志愿军几乎弹尽粮绝,靠嚼树皮和喝雪水维持,最终,全连只剩他一人,他布置炸药准备与敌同归于尽,敌军误判阵地已被弃守,进攻受挫,他重伤被救回国,送往长春住院半年才康复。回国后,他变得沉默寡言,战争的记忆常常让他夜不能寐,吃饺子时会忽然哭起来,说战友再也吃不到了,后来,他被安排去军校继续深造,但他主动申请复员,他说,战争结束了,军人就该回家。1953年,他回到吉林老家务农,但因多年参军,不熟悉农活,生活困难,他带着家人迁往黑龙江鹤岗,进入矿务局工作,先是担任消防员,后转为火药押送员,这一干,就是几十年,他从不提自己的功劳,住在不到20平的小屋里,孩子多,生活拮据,家里人只知道他是个老兵,不清楚细节,他也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节假日,他常常一个人喝闷酒,看《上甘岭》电影时,会哭得不能自已,有时他会把勋章拿出来看看,又默默收回去,有一次,他偷偷告诉孩子:“我那些战友,都没撑到今天,”直到1997年,他因肺病病重,家人四处求医无门,小女儿张秀波偶然在西安47军展览馆发现了父亲的照片和名字,才真正知道父亲的过往,她带着证件去兰州求助,终于将这位沉默的英雄再次带回了人们的视野。部队老首长黎原看到证件时激动落泪,立即安排将张国富送往北京301医院救治,专家们会诊时发现,他胸腔中仍嵌有三块弹片,其中一块紧贴心脏,医生们惊讶他是如何活到今天的,而他只是轻轻说过,班长临死前交代他一定要活着见到毛主席。在医院治疗期间,多位老战友前来探望,他依然话不多,常说的一句话是:“希望国家越来越好,”他始终保持低调,不愿麻烦组织,临终前,他留下了一张纸条:“感谢组织,医药费从我抚恤金里扣,”1998年7月11日,张国富在北京安详去世,享年67岁,根据他的遗愿,骨灰被安放在鹤岗烈士陵堂,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只有默默付出的坚持,他曾是战场上的孤胆英雄,也是矿山上的普通工人,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忠诚,什么叫信仰。信息来源:中国军网|《老兵张国福:英雄的荣光永不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