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酒泉

“劳动者风采”系列报道(八)丨她愿成为那道光—记酒泉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老师刘海燕

“马蹄哒哒哒,黄河水哗啦啦,要努力生根要发芽,让梦想开出最美的花…”歌曲《战马》的旋律在酒泉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活动室里回荡。49岁的刘海燕身着橘黄色T恤,笑容灿烂。她示范着舞蹈动作,用充满鼓励的眼神看着每个学员。...

酒泉市专利转化专项行动显成效

统筹协调酒泉职业技术大学、酒泉市林果中心和酒泉市农科院3家科研院校单位的19件发明专利,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专利转化新格局,有效破解轻资产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依托甘肃科技成果转化...

参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马英九:实在是很雄伟!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率台青年学生一行24日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观,他们走访东方红卫星发射场旧址和载人航天发射架。青年学生们这场参观定会感悟良多,祖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尤其是航空航天领域,希望他们正值全民族...

今天马英九一行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观,看了东方红卫星发射架遗址和载人航天发射架。

今天马英九一行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观,看了东方红卫星发射架遗址和载人航天发射架。看到载人航天的发射架,马英九不禁感叹道:“实在太雄伟了!在旧址上,“誓把卫星送上天”的标语至今仍清晰可见,仿佛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着斜挎包的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着斜挎包的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张将军上前搭话,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他顿时火冒三丈!(参考资料:2021-06-01 凤凰网—张爱萍上将为何事自己给自己下口令罚站10分钟) ...

2025年酒泉城区小学划片招生范围

酒泉市正大路小学 金塔路以北,飞天路以西、清泉路以东区域(含西侧城市之光)。酒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翰林校区 风电大道以北、清泉路以西区域。备注:本年度正大路小学、附小翰林校区均不受房产、户籍限制,有意愿就读的学生均...
阵雨+大风!酒泉分散性雷电活动预警→

阵雨+大风!酒泉分散性雷电活动预警→

酒泉市气象台2025年6月20日10时18分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白天至明天夜间,阿克塞县、肃北县、敦煌市北部、瓜州县、玉门市、肃州区和金塔县将出现分散性雷电活动,并伴有阵雨和阵性大风,局地伴有冰雹,请注意防范。...

酒泉市社保中心:精准服务暖心助老

近日,酒泉市社保中心工作人员到酒泉老年大学开展养老保险待遇政策专题宣讲活动,帮助退休人员深入了解政策、用好政策。酒泉市本级100余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干部参加了讲座。讲座紧扣退休人员关切的问题,围绕机关事业单位...

酒泉市以政务服务改革助力营商环境提档升级

酒泉市以政务服务改革助力营商环境提档升级 今年以来,酒泉市紧扣企业和群众办事堵点痛点,通过项目审批“极简快办”、创新构建“专线+平台”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综合窗口改革等措施,精准服务企业,推动全市政务服务从便捷化向...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张将军上前搭话,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他顿时火冒三丈!1964年,酒泉基地的风沙里迎来了一位大人物——张爱萍将军。这位开国上将,肩扛“两弹一星”的重担,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子威严。可那天,他刚从食堂迈出来,就瞅见远处十几个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戈壁滩上。他走过去一问,战士们几句话还没说完,他的火气就蹭蹭往上冒。张爱萍,四川人,1910年出生,年轻时就投身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哪儿没去过?枪林弹雨里闯出来的硬骨头,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后来,他转到国防科技领域,负责“两弹一星”,跑遍了西北的戈壁滩。酒泉基地、马兰基地,都有他的脚印。他这人,干活儿严得很,但对底下的人也真心实意。战士们老说,将军不光是领导,更像个大伙儿能靠得住的长辈。1964年夏天,酒泉基地忙得热火朝天。那会儿正是“两弹一星”的关键时候,全国上下都在使劲儿。基地里科研人员忙着调试设备,战士们负责后勤保障。张爱萍将军过来视察,不光要看技术进展,还得关心基层生活。他从食堂出来,汗还没擦干,就注意到远处站着一群战士。十多个人,背着斜挎包,手里拿着干粮,站在烈日底下等着。他走过去一看,这些战士是从下属单位过来采购物资的,服务站说东西没到,他们就带着干粮先扛着。张爱萍一听这话,脸就沉下来了。战士们跑来跑去干活儿,服务站物资没到位,还得自己啃干粮等,这算怎么回事儿?他扭头就问随行的干部,服务站咋搞的,物资为啥没到。干部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将军一看,这边战士饿着肚子,那边食堂刚吃完饭的人还挺滋润,火气一下就上来了。他当场拍板,让食堂立刻给战士们做饭,服务站赶紧去弄物资。不是啥大事儿,但在他眼里,基层战士的日子过得不好,就是天大的事儿。张爱萍发完火,事儿马上就动起来了。食堂重新生火,给战士们做了顿热饭,服务站的人也跑去补物资。这帮战士吃上饭,心里热乎乎的,干活儿也更有劲儿了。这件事儿在基地传开,大家都说,将军这脾气发得值,发得暖心。后来几个月,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马兰基地炸响,张爱萍亲自指挥,电话里向周总理报喜。那一刻,戈壁滩上的汗水和怒火,都变成了国家的骄傲。原子弹成功后,张爱萍没停下脚步。他接着搞导弹试验、核试验,跑遍了试验场。设备检查得一点不含糊,战士们的生活他也老挂在心上。他这辈子,就没离开过国防科技这条线。2003年,他93岁在北京去世,留下的不仅是“两弹一星”的功绩,还有那份对基层的真心。戈壁滩的风沙还在吹,他的故事也没人忘。张爱萍火冒三丈,不是因为啥大事儿,就是看不得战士受委屈。这事儿搁现在看,也挺接地气。领导要是真心关心底下的人,干活儿的才有奔头儿。1964年的酒泉基地,不光是科技的战场,也是人心的考场。张爱萍用他的火气,告诉大家,上面的人得实实在在为下面的人着想。这份关怀,比啥高大上的口号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