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初,盘锦大洼子农场副场长吴成德正带领职工晒粮,突然有辆小车缓缓驶来。
1960年代初,盘锦大洼子农场副场长吴成德正带领职工晒粮,突然有辆小车缓缓驶来。只见一军人快步下车,恭恭敬敬敬礼喊,老首长,您受苦了。吴副场长却往外赶人,讲,你走,你真不该过来啊。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1962年7月的辽河平原热得像个蒸笼,太阳把晒谷场上的麦子烤得噼啪作响,盘锦大洼子农场的副场长吴成德弯着腰,抓起一把麦粒在掌心搓了搓,汗水顺着脸上的沟壑往下淌,在晒得黝黑的皮肤上冲出几道白印子。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儿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后背湿透了一大片,可手上的动作一点不含糊,翻麦子的架势还带着当年带兵打仗的利索劲儿。农场的小青年们都爱跟着吴副场长干活,虽说他平时话不多,可手把手教他们晒粮打场的时候特别耐心。谁要是偷懒耍滑,老吴那双眼睛一瞪,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冻出来的伤疤就跟着发红,吓得小伙子们赶紧埋头干活。这天晌午最热的时候,土路尽头突然扬起一溜黄烟,一辆军绿色吉普车颠簸着朝晒谷场开来。车还没停稳,后座就跳下来个穿崭新军装的中年军官,晒谷的职工们还没反应过来,那人已经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麦堆前,"啪"地立正敬礼:"老首长!"这一嗓子把所有人都喊愣了。吴成德手里的木锨"咣当"掉在地上,他慌得直往麦垛后头躲,沾满麦糠的双手胡乱摆着:"庞司令你糊涂啊!快走快走!"庞克昌的眼圈当场就红了,他一把攥住老领导的手,摸到满手的老茧和裂口,喉咙里像塞了团棉花。在场的人都看见,这位徽州军分区司令员的嘴唇直哆嗦:"180师的老兵都在找您啊!当年要不是您带着大家突围......"话没说完就被吴成德打断了:"陈芝麻烂谷子提它干啥!我现在是种粮的吴老汉,你是带兵的庞司令,各干各的挺好。"晒谷场上的麦香被热浪烘得愈发浓烈,混着拖拉机柴油味飘过来,职工们这才知道,他们天天见的"吴老汉"竟然是抗美援朝时的战斗英雄。1951年第五次战役,时任180师代政委的吴成德带着伤员突围,在敌后坚持游击战14个月,回国后却因为种种原因解甲归田。农场的小会计偷偷抹眼泪,他总纳闷为啥副场长半夜总在仓库门口转悠,现在才明白那是老军人在替大伙儿守夜。庞克昌从吉普车上搬下来两瓶老白干,吴成德却拎出自己酿的高粱酒:"尝尝咱农场的手艺。"两个老战友就着咸菜疙瘩碰杯,酒还没过三巡,晒谷场西头突然传来急促的哨声,要变天了。吴成德扔下酒碗就往晒场跑,庞克昌追着给他打下手,两个老兵收麦子的架势活像当年在战场上抢运弹药。等最后一袋麦子扛进仓库,豆大的雨点已经砸了下来。雨幕里,庞克昌终于问出憋了十年的话:"老首长,当年您要是去北京......"吴成德拧着湿透的衣角笑了:"你看这麦子,遭过霜打过雹,可磨成面照样香。"农场广播突然响起,天气预报说这场雨要下到明天,吴成德摸出怀表看了看,转头对庞克昌说:"雨大路滑,今晚就住农场招待所吧。"那语气跟当年在朝鲜安排宿营时一模一样。后来有记者找到农场采访,吴成德总是摆摆手躲进粮仓,倒是职工们记得清楚,庞司令走后第二天,副场长破天荒唱了段《奇袭白虎团》,那嗓子虽然沙哑,可调门准得让文工团下来的知青都叫好。晒谷场边的白杨树上,不知谁用刀刻了行小字,这里长着会打仗的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