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故事】舒秀文为什么从电影演员转行话剧演员
【大家故事】舒秀文为何为了演戏而打耳光
【大家故事】舒秀文是如何与配音艺术结缘的
【大家故事】舒秀文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跳舞的
【大家故事】舒秀文如何争取来上镜的机会
【大家故事】舒秀文如何结实田汉并受到表扬
【大家故事】舒秀文的一生演过哪些电影
舒秀文的声音具有哪些特点
舒秀文从小的家庭背景如何
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1961 年 4 月 8 日成立,沈尹默任主任委员,有会员 87人,是新中国第一个书法篆刻组织。同年6月成立三个专业组,沈尹默负责理论组,潘伯鹰负责辅导组,来楚生负责篆刻组。1966年12月19日,被并入上海中国画院。1979年5月29日,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恢复活动。1981年11月12日更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
1943年,沈尹默先生六十一岁时撰写了《执笔五字法》一文,是他的第一篇论书著作。他不遗余力地推介“五指执笔法”,区分“书法家”与“善书者”的差异,强周“笔笔有来历”、“无一点不合”,系统临摹历代法帖,都体现了对法度的不懈追求。
沈尹默先生坚持帖学,、清末民初之时,在康有为的鼓动下,碑学大潮逞一时之盛,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言:“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从魏晋以降的帖学一脉处于极度衰微之中。沈尹默以其高迈的艺术眼界和书法热情,不畏权威不随流俗,旗帜鲜明地继承和倡导传统“二王”书法,主张“回归二王书法”,明确指出由唐入晋的书法之路才是中国书法之正路。他以自己在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使当时可能被淹没的帖学书法重新崛起
沈尹默成是现代书坛的领袖人物,具有新文化名人、学者、诗人等多重身份,而又全身心地在书法被边缘化时,继续坚持书法大业,努力实现书法的伟大复兴。他见到了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还有陈毅,不断地向高层领导述说书法的重要性,努力推进书法文化。沈尹默重视书法研究会的研究功能,进而推进国际化书法的发展,促成了多次中日书法展,功不可没。沈尹默把书法从晚清文人的馆阁体中解放出来,变成了20世纪中国书法的一次较大规模的群众书法运动。
沈先生高度近视近2000度,特别是晚年几乎接近盲人。写字时,他请夫人褚保权将毛笔蘸好墨,递到他手中,放在纸的右上角,写完一行后在放到第二行,全篇下来竟浑然一体。
1883年,沈尹默出生于陕西南部的小城汉阴。5岁即入家塾读书,启蒙老师是一位年逾70的不第秀才,爱好诗歌,常以《千家诗》中的名句教他吟诵。 一次,沈尹默背书时忘记了内容,先生重责他。他一着急,竟然生病了。在家休息期间,他乘机将《红楼梦》连读数遍,还反复诵读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词,尤其喜欢读白居易的诗。这也引发了他对诗歌的兴趣。
《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1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富春山居图》与宜兴吴家的缘分,可谓难解难分。提到此图便不能绕开吴正志、吴洪裕和吴瀛几位宜兴乡贤。《富春山居图》明朝时被吴正志收藏。
“北大三沈”指曾于20世纪20年代同时任教于北京大学的三兄弟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与鲁迅同时代,均为北大文科教授。许广平在《鲁迅和青年们》一文中写道:“北平文化界之权威,以‘三沈’‘二周’‘二马’为最著名。”“三沈”少年立志,勤学苦读,弱冠之后,游学中外,学贯古今,成为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享誉国际的文化大师。
毛主席有一次会见见沈尹默,和沈尹默讲故事。毛主席说,清朝时,有一巡抚是捐班出身,而臬台是科班出身,这臬台的官是凭功名得来的,看不起这捐班出身的上司。巡抚心中也明白。有一天两人同到孔庙去祭孔,当二人都跪在孔子像前时,巡抚就指着上面的孔子像说:“这位老夫子也不是科班出身啊!”这真是一则幽默而又说服力极强的故事。
1899年,李苦禅生于山东省高唐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的高唐,处处充盈着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绘庙艺人们对关公庙的修缮、庙门前一唱几天几夜的大戏,成为李苦禅最早的艺术启蒙。买不起纸笔的他,大地为纸,树枝为笔,常照着庙宇的塑像和壁画、门楣上张贴的门神爷画。
签名:第一视频,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