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朝鲜劳工的血泪版图:为何俄罗斯和蒙古沦为“现代奴工工厂”?
西伯利亚的冰雪牢笼:朝鲜伐木工的最后一根火柴2016年寒冬,俄罗斯海参崴某建筑工地的铁皮屋里,31岁的朝鲜劳工李明焕点燃
百姓识天下的文章
西伯利亚的冰雪牢笼:朝鲜伐木工的最后一根火柴2016年寒冬,俄罗斯海参崴某建筑工地的铁皮屋里,31岁的朝鲜劳工李明焕点燃
清晨六点,平壤地铁站台飘着油墨香。赶早班的市民捧着当日报纸仔细阅读——这不是文艺电影镜头,而是朝鲜人获取信息的日常。在这
晨6:00 纺织女工金玉善的“公社化”日常天还没亮,平壤纺织厂的女工宿舍已经飘起炊烟。金玉善用配发的铝锅煮着玉米粥,锅铲
工资条上的数字:从矿工到导游的生存密码在朝鲜,普通工人的月薪约300元人民币,而导游、涉外服务员等岗位可达500元,矿井
从1996到2009年,中国累计援朝345万吨粮食,相当于每个朝鲜人白吃160斤大米。最艰难时,东北粮库宁可让自家粮贩子饿肚子,也要优先装满援朝专列。在平壤粮仓,管理员指着发霉的麻袋说:中国米能存三年,美国援助的玉米粉半年就长虫,他们故意给陈粮!
2012年9月,咸镜南道的稻田里,一名朝鲜妇女弯腰收割稻穗。她的草帽边缘已被晒得发白,裤脚沾满泥浆,脸颊凹陷的轮廓在烈日
我在朝鲜看到的变与不变站在丹东鸭绿江畔,对岸的新义州沉没在漆黑的夜色里。忽然一束强光刺破黑暗,直指天际——身旁的摊主说,
在涉外餐厅,外国游客惊叹于八菜一汤的豪华套餐,而普通公务员的午餐通常是豆腐汤配腌萝卜。平壤户籍的含金量在此刻显现:即便全国粮食短缺,政府仍优先保障首都供应。18岁申请住房、结婚分新房、水电全免的政策,让中国游客直呼羡慕嫉妒恨
6:30 晨雾中的自行车辙天刚泛白,我在大同江边的土路上架起三脚架。晨雾中,穿深蓝工装的女工骑着凤凰牌自行车匀速驶过,车
空姐推着餐车走来时,我注意到她肉色丝袜上的破洞被细密缝补过,磨白的皮鞋尖悄悄透露着秘密:这身造价不菲的制服,或许已经服务过三十任主人
在平壤某国营旅行社,26岁的崔导游熟练地用中文向游客介绍主体思想塔。她每月收入650元人民币,是朝鲜的“高收入群体”——这相当于普通工人(月薪300元)的两倍多,更是农民(月薪约30元)的20倍
走在朝鲜首都平壤的街头,你会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双向八车道的马路宽阔整洁,但行驶的车辆却寥寥无几。偶尔驶过的公交车、出租
清晨六点半,我站在平壤苍田国际机场的落地窗前,看着穿着深色工装的人群骑着凤凰牌自行车匀速滑过街道。没有早高峰的喇叭声,没
楼下小卖部里,戴白帽的售货员正售卖地瓜冰棍:以红薯淀粉为主料,甜度仅中国冰棍的1/3,售价5毛,既是零食又是临时充饥粮。而巧克力冰棍属于奢侈品,只有涉外商店用外汇券才能买到
最揪心的是午餐时刻:学生们排队领取铝饭盒,菜色只有腌萝卜和玉米糊。但所有人都吃得庄重,连掉在桌上的饭粒都要捡起来。放学时,戴红领巾的孩子们背着军绿书包,手拉手唱着歌走下山路——他们身后跟着背真枪的民兵
鸭绿江畔的清晨:红衣少女与“偷渡”的洗衣粉清晨6点的吉林集安,我蹲在鸭绿江边的芦苇丛中,镜头对准对岸的朝鲜满浦市。雾气中
飞机降落在平壤顺安国际机场时,我透过舷窗看到一群穿着深蓝工装的人,骑着老式自行车匀速滑过柏油路。没有鸣笛声,没有红绿灯的
俄罗斯的“粮援”被拒:朝鲜的底气从何而来?2023年9月,俄罗斯驻朝鲜大使马采戈拉的一则声明引发国际震动:朝鲜拒绝了俄方
李美善咬着嘴唇,把半个月工分换的"松岳山"牌电饭煲加入购物车。三天后,戴着红袖章的配送员敲开家门,递上包裹时特意强调:"这是今年第38次送货到本单元,请同志确认签收。"楼道里,邻居大妈们扒着门缝张望,她们更习惯攥着粮票去国营商店排队
在平壤某国营旅行社,26岁的崔导游熟练地用中文向游客介绍主体思想塔。她每月收入650元人民币,是朝鲜的“高收入群体”——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