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时代的舌尖往事:那些朝鲜百姓喜欢的美食
清晨五点的平壤仓田大街,73岁的金英子奶奶已经在玉流馆门前排了三个小时队。她把冷面票紧紧攥在泛黄的手帕里,望着晨雾中逐渐
百姓识天下的文章
清晨五点的平壤仓田大街,73岁的金英子奶奶已经在玉流馆门前排了三个小时队。她把冷面票紧紧攥在泛黄的手帕里,望着晨雾中逐渐
"同志,要换粮票吗?"平壤光复百货门口,穿中山装的大叔突然拽住我的衣角。他神秘兮兮掀开外套,内衬缝着十几个口袋,装满了花
"同志,要试试我们朝鲜的'凤凰牌'吗?"平壤金日成广场旁,六十五岁的李大爷单脚支着自行车,后座摞着半人高的玉米秸。这辆漆
2025年的今天,朝鲜的粮食缺口仍超过100万吨,2600万民众尚未完全摆脱饥饿阴影。国际舆论常将这一问题归咎于“社会主
"中国朋友,肉都凉了,你们怎么都不动筷子呀?"朝鲜导游小金第三次提醒我们时,我正捧着碗蟹黄拌饭吃得满嘴油光。餐桌上那盘红
"同志,抓紧扶手!"朝鲜地铁工作人员突然拽住我的胳膊,把我从疾驰的自动扶梯边缘拉开。脚下是深不见底的隧道,头顶圆形穹顶绘
作为平壤纺织厂的三级技工,43岁的金同志总在闹钟响前自然醒。他轻手轻脚穿过两居室的房间——这间由国家分配的住房里,妻子正在厨房煮着大酱汤,14岁的女儿还在睡梦中蜷缩着身子。窗外传来鼓动队的铜锣声,这是朝鲜特有的叫早服务,穿绿衣的妇女们挥动红旗跳着生产舞,提醒着"新的一天要充满干劲
清晨六点,平壤大同江面泛起薄雾。我站在羊角岛酒店32层,望着对岸居民楼里次第亮起的灯光,金同志的一天就从此刻开始。作为平
清晨六点的平壤公交站:没有早高峰的“静默迁徙”清晨六点,平壤仓田大街公交站已排起百米长队。35岁的纺织厂女工李慧琳裹紧白
平壤未来科学家大街的咖啡厅里,26岁的朝鲜导游金英淑突然掏出个牛皮纸信封。"同志,要看看我的结婚申请书吗?"阳光穿过印着
“同志,这是您要的春香牌口红,200元一套。”平壤光复百货的玻璃柜台前,朝鲜售货员用绸布仔细擦拭着化妆品礼盒。我望着标价
平壤初体验:五星级酒店的早餐革命凌晨五点,平壤羊角岛酒店的自助餐厅已灯火通明。北京游客张薇看着餐台上热气腾腾的参鸡汤、现
"您快看!是黄色车牌!"朝鲜导游小崔突然抓住我的胳膊,声音里带着发现新大陆的兴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一辆黑色奔驰正从
清晨的平壤火车站:一趟列车上的对话清晨六点,平壤火车站月台上,一群穿着深色制服的年轻人正簇拥着登上开往丹东的国际列车。2
核武执念下的朝鲜:被掏空的经济与一代人的牺牲清晨五点的平壤:一个家庭的早餐账单天还没亮,平壤某居民楼里,47岁的纺织工人
平壤相亲记:当中国小伙遇上“零彩礼”新娘2014年深秋,丹东口岸的晨雾还未散尽,28岁的山东小伙张伟拖着行李箱踏上开往平
2013年,朝鲜曾尝试农业“三三制”改革(收成三分之一上交国家、三分之一用于再生产、三分之一归农民),农民积极性一度高涨,粮食产量提升。然而,这种改革仅限于经济领域,政治体制丝毫未动——因为任何放权都可能动摇金氏家族的统治根基
粮食自给对朝鲜而言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战略筹码。美国长期通过经济制裁压制朝鲜,尤其是粮食禁运,试图让朝鲜饿着肚子搞不了军事。但如今,朝鲜的粮仓渐满,美国的这张王牌正在失效。正如平壤一名外交学者私下所言:饿肚子的人才会被威胁,吃饱了才能挺直腰杆谈条件
在清流馆市场,我偶遇正在采购婚礼用品的赵师傅。这位机车厂的八级技工掏出工资袋:每月60000朝元,给女儿置办嫁妆绰绰有余。他的购物清单上有上海牌手表、牡丹峰牌化妆品,以及印有"自力更生"字样的红色被面——这些国货构成了朝鲜式消费主义的全部想象
平壤街头绿黄相间的比亚迪出租车。它们像甲壳虫般在主体思想塔下穿梭,计价器大多成了摆设——司机们用美元或人民币报价时,会特意解释:"汽油是进口的,必须用外汇。"这种市场经济初期的"议价模式",让我想起八十年代北京胡同口的三轮车夫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