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研究所的文章

连女优都会?日本薙刀术如何从军国主义残余,变身全民性体育运动

连女优都会?日本薙刀术如何从军国主义残余,变身全民性体育运动

如今,冷兵器退出了战场舞台,其使用技法要么成了兴趣爱好加入广场舞大军,要么成了武术生的学习科目。 我们之前讲过的日本薙刀也是同理,它已经是相当普遍的标志性体育运动。不同的是,日本练习薙刀的往往是年轻的女孩儿,这也让我们有机会能在朋友给的“学习资料”中,一睹薙刀运动员的异域风情…… 冷研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薙刀的用法和现代薙刀术的规则。

见证麓川与大明的战争,中国云南到泰国缅甸为何都爱同款刀

见证麓川与大明的战争,中国云南到泰国缅甸为何都爱同款刀

《东南亚旅行》一书中,首次将中南半岛视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和文化区域。这一观点虽然在今天看来不是什么标新立异的主张,但站在当时欧美人视角,至少也算得上大逆不道。 诚然,中南半岛在人们心中很难被当作一个独立的文明体。从中国云南到泰国,从缅甸到越南南方,随处可见的印度教遗迹给它涂满了阿三的颜色。但在冷兵器方面,东南亚的刀文化,却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比湿婆和佛祖影响更加深远文明。 而东南亚的刀文化,便浓缩于我们本期视频的主角,傣刀。

猪八戒九齿钉耙原型,作为武器的镗,为何在明代才“转正”?

猪八戒九齿钉耙原型,作为武器的镗,为何在明代才“转正”?

我们在戟这一期的视频中提到,能文能武,长相十分英俊的戟在宋代彻底退了环境。而戟这一退,中国格架类武器就倒退了数百年,直接把编制退没了。戟的继任者在宋元一直处于“临时工”的状态,直到明朝中期,才好赖再次考了编,而这一入编,曾经“十里八乡出名的俊小伙”,已经变得又土又油腻。 大家好,这里是冷兵器研究所《中华兵器巡礼》的第十三期,本期的主角就是——镗/钯/马叉。

李舜臣抗倭的朝鲜刀,为何长得那么像日本武士刀?

李舜臣抗倭的朝鲜刀,为何长得那么像日本武士刀?

1968年,在总统朴正熙夫妇的注视下,一尊17米高的李舜臣铜像树立在了首都首尔的广场上。这位韩国历史上少有的民族英雄,对总统夫妇和韩国人民的意义,不问可知。但就是这么一位象征文化自信的铜像,手上的那把兵器,却神似日本的武士刀。 这并不是他们巴结邻居,也不是“武士刀源于韩国”这样的烂梗,而是那柄兵器,本来就是韩国自家的武器,朝鲜长环刀。

商王用来打天下,死了也要带去殉葬,戈为何是战争的代名词?

商王用来打天下,死了也要带去殉葬,戈为何是战争的代名词?

去过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旅游参观的小伙伴们,肯定会对那个著名的殉葬武士印象深刻。而这位倒霉的哥们手中的,正是极具中国特色、而且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种中国独有的武器——戈。 大家好,这里是冷兵器研究所《中华兵器巡礼》的第十一期,今天就来聊一聊大动干戈中的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