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路线:明确优势与差异化
1. 技术选择与定位
核心电池类型:明确项目技术路线(如锂离子、固态电池、钠离子、氢燃料电池等),结合当前技术成熟度、商业化进度及政策导向说明选择依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59241f8b19af187db5f7a4c63b239f3.jpg)
差异化优势:
能量密度:对比竞品(如磷酸铁锂 vs 三元 vs 固态电池的Wh/kg数据)。
安全性(热失控防护技术、材料稳定性)。
成本控制(原材料国产化、工艺优化、循环寿命提升)。
技术壁垒:专利布局、独家工艺(如电极涂层技术、电解质配方)、研发团队背景(院士/产业专家牵头)。
2. 产业链协同能力
-上游供应链稳定性(如锂资源锁定、回收体系布局)。
-中游制造工艺(如全自动化产线、良率控制)。
下游应用场景匹配(乘用车/储能/两轮车等细分市场需求)。
二、回报周期:量化模型与关键驱动因素
1. 投资规模与阶段拆分
分阶段资金需求(研发→中试→量产),明确各阶段里程碑(如2025年完成GWh级产线投产)。
-成本结构:材料占比(如正极材料成本占比30%)、规模效应临界点(如产能达到10GWh时成本下降20%)。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2596c8282fb47d346293f086f7a6dbf.jpg)
2. 收入与利润模型
单价与毛利率:根据技术路线对标市场均价(如2023年磷酸铁锂电池均价0.6元/Wh),测算规模化后成本优势。
市场渗透率:绑定头部客户(如已签署的意向订单)、政策驱动(如储能强制配比政策)。
现金流关键节点:首笔订单交付时间、回款周期(如车厂账期90天 vs 储能项目预付款30%)。
3. 回报周期测算
动态回收期:基于现金流折现(IRR>20%为佳),敏感性分析(如原材料价格波动±10%对IRR影响)。
三、风险控制与投资人保障**
1. 技术风险对冲
-备选技术路线(如半固态电池过渡方案)。
与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如中科院合作确保技术迭代)。
2. 政策与市场风险
政策红利依赖度分析(如补贴退坡后的竞争力)。
长单协议+原材料价格联动机制(与下游客户签订浮动定价条款)。
3. 团队背书
核心成员产业经验(如曾任头部电池厂CTO)。
股东资源(如引入产业资本提供渠道支持)。
四、呈现技巧:用数据与对比增强说服力
对比表格:直接对比竞品技术参数(能量密度、循环次数、成本)。
趋势图表:展示全球电池需求预测(如SNE Research 2030年储能电池需求1.2TWh)。
案例对标:引用类似技术路线企业(如QuantumScape固态电池)的估值与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