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用的“枪”是用什么做成的?并非铁棍,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史说畅谈 2025-02-05 15:32:07

我们经常能在电视剧中看到各种善用长枪的猛将,他们手握一柄长枪,在敌军中挑刺拼杀,十分勇猛。

如果把这样的武器普及到军队中,人手一柄长枪,军队战斗力将直线提升!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普通士兵不用呢?

百兵之王

“一点寒芒先到,随后枪出如龙!”

虽然这句话是游戏中的一句台词,但其出自三国时期,曾七进七出救阿斗的赵子龙!

当年赵子龙靠着一柄长枪,在曹操军队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勇猛无比,是无数人心中的英雄人物。

赵子龙的亮银枪在剧中吸人眼球,是可以和张飞的“丈八蛇矛”、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相提并论的神兵!

同样使用长枪的名将还有上将马超,作为曾经的西凉铁骑首领,身骑战马,一柄长枪,所向披靡。

除了三国时期,楚汉时期的霸王项羽也曾使用过“霸王枪”。

还有隋唐时期的罗成,配以罗家枪法,帮助李世民征战四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直到宋代,长枪迎来鼎盛时期,杨家将清一色配备长枪,为北宋抛洒热血!

为什么这么多猛将都热衷于长枪呢?

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

在冷兵器时代,兵器哪怕只长一寸,在战斗中也能夺取先机,率先击中敌人的身体。

一步快,则步步快,所以武器越长越厉害。

再加上古代经常骑马作战,刀剑都太短,但无法有效地击中敌人,所以武器的长度变得尤为重要。

正如“长枪”的前身“长矛”一样,都是以长度取胜,张飞用的便是丈八蛇矛。

很多人在影视剧中分不清长矛和长枪的区别,其实枪是由矛演变而来的。

长矛的诞生更加悠久,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长矛就名噪一时。

因为当时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大都用硬木制成长柄,然后在一端绑上利器,用来冲杀。

在军队冲杀时,长矛的长度决定了谁先死!

所以长矛被不断加长,矛头也变得多样化,也变得越来越大,愈发沉重。

士兵们也发现长矛存在种种弊端。

首先是无限增大增长的矛头,前后重量严重失衡,导致在握持时手感极差。

而且形状各异、又大又长的矛头在刺进敌人身体后,很难拔出来,导致长矛变成了“一次性”用品。

这在战场上是非常致命的问题,一把武器,不能重复使用,那冲上去就是自杀式袭击。

因此,后人便开始对长矛进行改进。

他们首先做的就是缩短柄部长度,将其缩短为与人站立伸臂后等齐,保证了武器的使用方便。

接下来,众人对矛头进行了改良。

将多样化的矛头精简,让其变成菱形,中间厚,两刃薄,有些还加入了血槽。

如此下来,在刺中敌人时,便可以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

同时菱形的枪头可以保证武器能轻松拔出来,可以快速加入下一场战斗。

由此,长枪便应运而生。

在汉朝时期,长枪便得到了无数精兵猛将的认可。古人逐渐开始抛弃又长又重的长矛,开始向长枪靠拢。

所以,长枪是长矛的衍生物,两者同根同源,只是在长度和制式上有些区别。

早期的长枪是没有红缨的,但后人在战斗中发现长枪虽然善于作战,但经过长期战斗后,手柄会被血水沾染,变得滑腻,无法有效握持。

所以他们便在枪头加入红缨,沾染血水后用力一转,便可以将血水甩开。

有了长枪的加持,军队的战力得到非常大的提升。

尤其是对拼杀沙场的将军来说,长枪极大方便了骑马作战,深得历代名将钟爱。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将长枪普及开来,让普通士兵也用上长枪呢?

造价非凡

在冷兵器时代,无论将军还是普通士兵,大家都想得到一柄制作上乘的“长枪”。

就像现在的士兵都想要一把精准无比的狙击枪。

但是非常遗憾,大部分普通人根本用不起这样的“长枪”,就像大部分士兵无法拥有狙击枪一样。

这时候很多人就会产生疑问了,一柄“长枪”而已,造价能有多贵,怎么可能和现代的狙击枪相提并论!

如果重回冷兵器时代,一柄长枪的造价,还真的堪比现在一把狙击枪的成本。

如果想了解长枪的制造成本,就要了解长枪所需要的特性。

首先,长枪注重挑和刺,在使用过程中多以双手握枪为主,以左手为支撑点,右手握尾端。

战斗时找准时机进行拨拦挑刺,必要时还需要持枪格挡。

首先从最简单的格挡说起,如果想要格挡,那就要保证枪柄的坚韧性,不能被刀剑一劈就断。

如果要满足这一特性,很多人会把枪柄材料限定在金属里面。

在古代,常用金属有两种:青铜和铁。

但问题是,青铜和铁真的适合做枪柄吗?

在冷兵器时期,最大的问题就是金属冶炼技术不成熟,别说普通人了,就算地主土绅都很难弄到这些金属。

因为成本太高,青铜大多数都是皇宫贵族的专属。

再者说,谁会用铜钱造一把枪呢?

那如果用铁呢,铁比铜便宜很多。

但在古代,铁的质量还不如青铜呢,无论是在防锈还是在韧性方面,都很难满足要求。

最重要的是,用纯金属做枪柄,那重量不敢想象。

又不是人人都如项羽一般,可以做到力能扛鼎。

无论是造价,还是重量,都极大地限制了枪柄制造材料。

所以人们只能从木材中选取,一部分人选择沿用过去长矛的制作材料,采用硬木,比如榉木、柘木等。

早期的长枪就是用这些材料做的,硬而直,多用于刺杀。

但是很快人们发现这些硬木也存在种种缺点,因为一味的“硬”就意味着韧性差。

持枪格挡时,一旦被重刀重剑砍中,很容易折断。

柘木是很好,又硬又韧,堪称制作枪柄的完美材料。

但柘木存在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生长周期慢,十分珍贵,寻常人家根本买不起。

想要又硬又韧,还得便宜,很多人又将目光转向牛筋木,其属性又硬又韧,也适合做枪杆。

牛筋木分布范围广,南北都能生长。

虽然牛筋木的产量高,但在南方的牛筋木生长速度快,木质密度低,大都不能用作枪杆。

北方虽质量高,但生长速度慢。

虽然牛筋木仍存在种种缺点,但大家总归算是找到了相对合适的材料。

既然解决了材料的问题,那是不是可以将长枪普及到军队中,让大部分士兵都可以用上长枪了?

但是,推广长枪依旧很难,因为它的制作工艺太难,普通士兵根本不会做,也没时间做!

积竹木柲

如果长枪想要保持足够的韧性,选择又坚又韧的木材还远远不够。

在许多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使用长枪的高手可以“抖枪花”,枪身是柔软的。

当然,这并非是花架子。

因为在战斗中,抖枪花可以迷惑敌人,在刺中敌人的时候,弯曲的枪身突然伸直,其动力势能将达到巅峰。

这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即便对方持盾格挡,甚至可以将敌人直接顶飞出去。

想要拥有这样的韧性,即便用最好的柘木都很难做到,这时候就需要在加工长枪的时候做文章了。

大家都知道竹子的韧性是最好的,如果能将木材和竹子融合在一起,那将极大提高枪身韧性。

在制作枪身前,需要提前采集“茶杆竹”等超韧性竹子。

这些竹子无论是在抗拉强度还是屈服强度上,都是木材的两三倍,将其阴干,然后劈成薄如牛皮的薄竹片。再找来一根上乘的木棍,将其打磨光滑干净。

工匠会将这些薄竹片紧密地绑在木管上。

再找来一根粗毛竹,将其掏成中空,里面灌满桐油,把之前裹好竹片的木棍放进去。

经过数月的浸泡,使其油脂全部浸入竹片和木棍中,保证其遇水不腐,干燥不裂。

数月后,将其拿出来。

阴干半年多,使其表面干燥,方便下一步操作。

此时的竹片经过长时间的捆绑定型,竹片已经有了弧面,可以保证完美贴合木棍。

这时候便可以熬制牛胶,将竹片仔细粘附在木棍一周。

再次经过数日的阴干,保证牛胶粘固牢靠,下一步就可以进行精细打磨,此时便形成枪杆的雏形。

但到这一步还远远没有结束。

虽然竹木都已经泡过桐油,还用牛胶粘牢,但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依旧有脱落腐烂的风险。

为了进一步加强枪身结构,还需要用蚕丝和麻绳等材料,紧密地缠绕一圈,再次保证枪杆的坚韧性。

然后在表面上刷上生漆,进行防腐处理。最后,要反复打磨上漆三遍以上,保证枪身光滑无暇。

如此复杂的工艺,被称作“积竹木柲”。

由此可见,在冷兵器时代想制作一柄上乘长枪的难度是非常高的。

首先这些材料一般人就无法获取,即便获取了这些材料,也很少有人懂得制作。

这也就是为什么普通士兵用不起的原因。

0 阅读:0
史说畅谈

史说畅谈

雾里看花